You are now offline.

找不到合適的大數據策略?紅杉資本合夥人提出數據化轉型的關鍵

天下雜誌出版/車品覺 2020-03-16
找不到合適的大數據策略?紅杉資本合夥人提出數據化轉型的關鍵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整理、摘錄自《數據的商戰策略:建立以數據驅動為核心的營運關鍵》,天下雜誌出版

從古至今,每當人們遇到困難時,都會從自己或他人的經驗中尋找解決辦法。無論成敗,積累的經驗會成為衡量下一個同類決策的基礎。這種決策過程循環往復,我們的預測能力越來越接近現實,而數據,就像是我們在射擊時的瞄準器

在我看來,開啟「上帝視角」是未來趨勢,這無疑是激勵人心的。這些數據都可以沉澱,複雜的數據環境為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機會面前,我們還不夠明智,做起事來仍然各自為政。每家公司、每個人都想獨自畫出數據鏈上的全景圖,我就曾見過一家公司的各個事業部都在做自己的軟體開發套件(SDK)以收集數據,他們沒有分工,也沒有標準化的討論,所得數據之亂可想而知。

我們還忽略了數據的一體性。當下不認真對待數據,之後想用好數據的時候,就會被死死卡住。的確,當公司規模生態還很小時,我們會覺得數據的品質問題不值得注意,然而,一旦我們想精準地應用數據時,就會發現曾經的「差一點」,已成了雲泥之別。

shutterstock_1304340607_data.jpg
掌握對的資料,就是掌握致勝的武器。 THICHA SATAPITANON via shutterstock

線上的數據,才是數據

我們應該清楚認識到,商業的基礎正因行動互聯網的普及而改變,比如,美國一家新創公司Appsee 所提供的行動產品分析中,有些功能就很有意思,例如使用use recording 記錄下使用者使用App 時的行為,包括點擊、滑動、放大、搖一搖等各種動作,從而了解使用者的興趣、意向和需要。

行動化帶來的變革當然不限於數據分析,但這無疑是最敏感的。你是否用全新的角度去思考行動終端業務做得好不好?在行動化大潮之下,每家公司都要從上到下重新思考。不過,當數據從傳統個人電腦轉移到行動終端時,我們往往會遇到兩大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把智慧型手機當作新增的媒體管道,相當於另一個螢幕,這是完全不夠的。手機作為功能裝置所產生的行為數據,不僅有時間維度,還有空間維度和社交維度,這麼多維度疊加在一起,分析的層面和方式也遠遠多於傳統網頁。

第二個誤區是用同樣的方式考評電腦終端和行動終端。在電腦終端,我們更關注流量轉換的指標,而行動終端更在乎的是參與度,例如用戶在一個App 的停留時間、是否願意接收提示、版本更新等。手指資訊,如點擊、滑動、放大、搖一搖等,在行動時代均會成為關鍵。

與大數據的4V(量大、多樣、速度、價值)相比,行動大數據的核心重在即時(real time)、適時或最佳時機(right time),以及全時(all the time),任何一個完整的高效服務都離不開這3T。

以零售業為例,即時是即時數據的獲取和推送能力。未來,我們將透過智慧型手機或智慧穿戴裝置,贏得越來越多接觸用戶的機會。這些機會將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時空資訊,把每一刻感知到的使用者數據延續,這就是全時。

有了這種感知能力之後,你如何知道何時是推薦服務的最佳時機呢?這就必須要有全時的數據收集,才會知道用戶的需求規律,以及行銷的關鍵點,並做到有效觸達。

只有在具備3T 的能力下,你才能明確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點,給什麼樣的用戶什麼樣的特別優惠。你已經熟知用戶過去的消費習慣,甚至步行習慣,所以才會知道在明天下午1 點半推薦一杯半價咖啡,將是非常有效的促銷方式。

最大的數據來自最小的裝置。手機會變得越來越智慧,它可以「感受」,可以處理文字、圖像,可以透過網路連接你身邊的一切。這是最完美的集中,這不是一種創新,而是「一群」創新。

未來,沒有誰會比你的智慧型手機更了解你,它甚至會了解你的情緒,而無需自然語言。智慧型手機將成為你的數據收集者,也會成為你的數據守門員。智慧型手機能判斷可以將哪些數據分享給哪些商家,而商家都不用建立數據庫,它的數據就儲存在每個人的雲端空間,只要被授權就可以拿出來用。這將會是使用者、數據和商家之間的一種全新關係。

BIG DATA_shutterstock_287588801.jpg
重新審視與辨識有用的資訊,進一步掌握數據價值與核心、落實數據治理,才能真正開啟「上帝的視角」。 shutterstock

用數據獲取更多數據

很多人都同時擁有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平板電腦等多個數位裝置。比如,某個人擁有兩支智慧型手機、一部iPad、三張信用卡,而且每天都登錄你的網站,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否知道這是同一個用戶?你有沒有這種識別能力呢?

透過信用卡,銀行雖然可以識別靜態個人的身分,但缺乏當用戶使用電腦、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等多元上網裝置時的身分識別能力。

有誰能夠識別這三種裝置和三張信用卡背後的使用者是一個人?企業有多大的能力識別一個「碎片化了的個人」,將是巨大的考驗,也會是巨大的機會。

在識別過程中,分辨使用者其實並非難事,比如,企業可以查看用戶電腦裡的cookie,獲取用戶的e-mail、網購時的收貨地址,甚至私人手機號碼、親密聯絡人、信用卡與身分證資訊等等,這些資訊都可以作為識別「碎片化了的個人」的依據。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屬性有些是唯一的,有些卻不是,但它們依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比如,你經常將手機或電腦借給別人嗎?當然不會。那麼信用卡呢?想必更不會外借了吧。

了解識別身分的方式之後,我們就可以把散落於網站內外的行為數據串聯起來。不同的網站,收集到的數據不同,數據的價值也千差萬別。如果某個網站連接了你的三個裝置和三張信用卡,那麼,這個網站收集到的內外數據,就很容易將你識別出來。所以,是否知道用戶是誰,決定了企業數據收集行為的意義大小。

現在,大數據的價值吸引了很多企業和組織的興趣,他們都非常重視數據的收集與儲存,但是,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問題仍然層出不窮。大量的碎片化數據是噪音,讓事實串聯變得非常困難。

而值得思考的另一個方面是:當我們把這些枯燥的數據串聯起來時,就一定能代表事實嗎?

假設,早上你從家步行至地鐵,忽然想起明天是太太的生日,途中經過一家首飾店,你在外面看了一下,便被櫥窗裡的一副耳環吸引了。你走進店裡,看了多個款式,但不是價格太貴,就是不知道太太會不會喜歡。結果,因為趕時間上班的關係,你沒能買到心儀的禮物。

在搭地鐵去公司的途中,你還是不甘心,於是用手機淘寶又搜了一下,期望可以找到早上看到的心儀款式。可惜,你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形容那副耳環是什麼樣子,於是你不得不重新花時間利用關鍵字搜尋一下碰碰運氣,結果,你如大海撈針一般,毫無所穫。

從首飾店的角度來看,肯定也想了解這些資訊:每天有什麼人經過店門口?走進店裡的是熟客,還是新客戶?他們有什麼喜好?他們是受什麼吸引而走進店裡的?他們有沒有明確的需要,在店內看過什麼,又買了什麼?店員如何知道要不要推薦什麼給這位顧客?即使顧客沒有當場購物,有沒有可能在其他管道重新喚起他的需求?這些一直以來都是零售業夢寐以求想要解決的問題。

以上情況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各類感測器,包括無線射頻辨識別系統(RFID)的使用,以及人臉辨識和視訊分析的進步作為支援,大量線上、線下的消費者活動行為被大量收集和打通。零售商和消費者開始從應用中感知到,當人(消費者)、貨(商品)、場(管道)這三種數據高度連接所產生的「完美資訊」及洞察力,而這意味著更貼心的服務和更多商機。

TAGS: # 大數據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