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凜冬將至,矽谷巨頭千億市值蒸發,科技新創如何面對泡沫破裂的危機?

36氪/矽谷密探 2019-08-27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月5號(2019年8月),美國股市簡直可以稱為「黑色的一天」:不僅遭遇2019年來最大跌幅,而且科技公司尤其受到重創:微軟、蘋果、Amazon、Google母公司Alphabet、及Facebook股價跌幅均超過3%,市值總計蒸發1620億美元。其中,蘋果股價大跌5.23%,創今年5月以來最大跌幅。

當天晶片股也跌得一片慘澹:英特爾下跌3.51%、AMD下跌4.93%、英偉達下跌 6.45%、高通下跌3.30%。

此外,美國債市的表現也讓人頗為憂心:8月5號,10年期美債收益率下跌至 1.73%,比三個月期美債收益率居然還低32個基點。通常情況下,長期美債收益率要高於短期美債收益率,如果相反,則被視為現在增長將高於未來的跡象——即經濟或許會陷入衰退。

再加上今年Lyft、Uber上市後的糟糕表現,以及Uber、甲骨文、IBM等公司紛紛在近一兩個月大舉裁員,不禁讓人要問:泡沫會破嗎?如果寒冬將至,創業者們又該如何過冬? 今天,矽谷洞察就此進行分析,並獨家採訪 矽谷風險投資基金LDV Partner合夥人、卡內基梅隆大學理工學院教授Lake Dai。Lake Dai 在矽谷校區研究生部教授人工智慧、區塊鏈、和產品管理的課程。

與物聯網泡沫爆發前相似,股市迅速崩盤

2000年互聯網泡沫爆發前夕,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對科技公司極為狂熱。這裡的 「科技公司」,也包括大量業務和互聯網完全沒關係的公司,只要在名字里加上 「e」或「.com」,就能趁勢翻倍上漲。

資料顯示,截至1999年,39%的風險資本投資都湧向互聯網公司;此外,當年 457個IPO中,高達295家都與互聯網公司有關。狂熱之下,技術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在1995年到2000年間,從1000以下一路飆到5000點以上。

但仿佛一夜之間,市場就失去了信心:從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兩年半時間裡,納指從峰值的5048.62 點蒸發了76.81%,下跌至1139.90點。一批曾經的明星公司倒下了,當然,不少最終證明了自己價值的公司不僅撐過來,還成為了今天科技領域的領軍公司,比如Amazon、Google、Netflix、PayPal,以及網易、新浪等。

今天的情況和2000年泡沫破滅前夕,的確有些相似之處。

比如科技公司在一二級市場的活躍表現:根據PwC和CB Insights 2018年第四季度MoneyTree報告,去年,美國公司的風險投資交易額達到995億美元,是2000 年以來最高水準;且與上世紀90年代類似,科技領域並購活動在短時間內有所增加。短期內並購數量的增加可以被理解成經濟狀況的負面信號。

silicon-valley-bubble-economy-technology-1.jpg
Morrison Foerster

另一邊,近兩年不少科技公司匆忙上市或準備上市:Instacart、Lyft、Uber、Palantir、Pinterest、Postmates、Slack ——這些公司裡,只有Airbnb實現連續兩年盈利。而 Uber上市後的糟糕表現,更讓不少媒體乾脆直接發文表示,擔心Uber上市會成為引爆下次科技泡沫破滅的催化劑。

不過也有評論認為,這些公司急於上市或許也是害怕錯過「最後一扇窗」——畢竟,IPO 市場的承接能力與宏觀經濟和市場健康關係緊密。近兩年,全球經濟放緩及政治不確定性,都已經反應在股市的波動上。

除了一窩蜂上市和當年頗為相似,今天一些科技公司的策略,也很有20年前的影子。

早在2000年泡沫爆發前,當時華爾街對到底怎麼評估一家科技公司的價值,一度感到非常困惑,「燒錢換增長」 的概念就在那時誕生了:「創業一定要賺錢」變成了對 UV(獨立訪客)、PV(點擊量)、 DAU(日活躍使用者數量)等指標的追逐,而當年食物配送公司WebVan、寵物用品公司 Pets.com 這種現在已埋入歷史塵埃的公司,就採取了這種 「瘋狂城市擴張、 廣告行銷鋪墊蓋地、融資就是勝利」的思維。

令人不安的是,20年後的今天,不少科技領域的創業公司還在採取完全相同的策略,儘管盈利遙遙無期

上兩次的泡沫十年一輪回:1999-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2008年次信貸引起的危機,如今又一個十年過去,是不是就一定意味著我們馬上要迎來泡沫化了?

恐怕誰也無法給出確定答案,但矽谷洞察注意到,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到現在,在矽谷不少的交流會議、meet up上,多家 VC 態度的確趨向謹慎保守,全然不見前兩年的樂觀激進。 「No one knows when the music will stop, but it will stop overnight.」(沒人知道音樂何時會停止,但它將在一夜之間突然停止)似乎成了不少人的共識。

看來無論如何,矽谷將迎來一場改變。作為創業者,也需要在未知的寒冬來臨之前,提早做準備。

泡沫破裂之際,新創公司應提早融資並留住人才

對於已經創業的人來說,該如何熬過這輪可能來臨的創業寒冬?作為一名經歷過2000年互聯網泡沫及2008年美國經濟低潮的互聯網老兵,Lake Dai 建議,創業團隊要想在寒冬裡存活下來,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儘早規劃:調整戰略、儲糧過冬、精簡開支,以及確保團隊穩定

調整戰略意味著需要結合大環境,重新評估未來經濟形式對自己所在產業的影響,以及在產業中新機會的萌芽。

寒冬來襲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自不用說。在CB Insights總結的那張著名的 「創業公司失敗的20大原因」圖裡,「錢花完了」 高居新創公司失敗原因第二,比「被競爭對手超過」、「團隊成員有問題」、「產品糟糕」等原因更常見,僅次於「產品沒市場」。

silicon-valley-bubble-economy-technology-2.jpg
創業公司失敗的20大原因。 CB Insights

對於自身尚缺造血能力的新創公司來說,提早融資、以及保重融資量充足,就顯得格外重要。

VC資金來自於LP,例如退休基金、教育基金、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等。 由於經濟下行時股市低迷,LP(其他規模更小的投資者也相同)在股市波動時傾向於規避風險、把錢放在相對風險更低的投資管道,因此在這種時候會降低VC 這種高風險回報期長的投資配置。

這就會導致有些VC融錢難、或乾脆就融不到錢。這種情況下,VC投資會愈發謹慎,這種影響波及到創業者們,需要創業者為過冬儘早廣積糧。

在2000年泡沫爆發前夕,互聯網股票評估公司Pegasus Research International曾為巴倫週刊進行了一項獨家研究,該研究顯示,至少有51家網路公司將在未來12個月內花光現金,這是其207家研究物件中的四分之一,其中包括drkoop.com、Infonautics等多家沒撐過2000年泡沫的公司。

此外,泡沫破裂時,想辦法穩定軍心、留住人才也非常重要。好消息是,伴隨泡沫破裂,用人成本也會有所下降。對於大多數新創公司來說,經濟蓬勃發展時,薪酬待遇往往難與大廠抗衡,搶奪人才競爭格外激烈,員工成本更高,而且人才流動性更大。而當泡沫破裂,大廠砍業務裁員時,新創公司如果做好了準備,反而更有機會挖來平時難得挖到的人才。

另外,作為最後一道防線,創業者在泡沫破裂時也需要做好賣掉公司的準備。Lake Dai總結道,對創業者來說,如果泡沫破裂、趕上寒冬,並不一定就意味著沒有機會。「危機意味著危險與機會並存,而創業寒冬對創業者來說,也是風險與挑戰並存、大浪淘沙的過程。」

危機就是轉機!找到產品或服務定位、調整策略

Lake Dai認為,創業者為度過科技寒冬,不僅需要從管理現金流、人員招聘等方面做好內部準備。在外部,創業者更需要結合大環境,找到自己在產業裡的位置。而對於準備創業的人來說,選擇正確的賽道尤其重要。 如果選錯方向逆勢而為,在挑戰多於機遇的創投寒冬,創業會格外艱辛。

Lake Dai把在寒冬期間會受到影響的行業分為三大類:可以選擇更便宜的產品/服務的剛需行業、無法選擇便宜替代品的剛需行業、以及由於經濟不景氣而新產生的需求。

衣食住行就屬於第一類產品:經濟不好時,人們即使手頭更緊,也不得不在這些剛需行業消費,但可以轉向更便宜的選擇,即低檔商品(inferior goods),也就是我們常說的 「消費降級」

「低檔商品」是即個人在購買力下降後,需求反而會上升的商品,與普通商品相反。 比如相對於坐飛機,長途汽車就是「低檔商品」,相對於去餐廳吃飯,速食就是「低檔商品」(當然,低檔商品因人而異,例如速食可能是某人的正常商品,而泡麵才是低檔商品)。因此在經濟不景氣時,消費降級也能給創業者帶來新商機:更便宜的速食、擁有自己的房子變租屋、更便宜的日用品、新車轉二手車購買計畫,都會成為寒冬裡創業者的新機會。

silicon-valley-bubble-economy-technology-3.jpg
08年經濟危機後,麥當勞和一元店等股價不降反升。 Y Charts

在分析行業需求時,Lake Dai建議創業者採用「C to B to B」的方法 :從C端消費者需求入手,反推回B端市場的供需,這樣能讓一些乍看之下離個人消費者較遠的to B行業創業者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以汽車為例:在經濟不景氣時,會有不少個人推遲買新車的計畫、或轉而買更便宜的新車(即C端消費者需求)。對汽車廠商(B端)來說,整個車廠新車的生產就會下降,或高端車型產量會下降,因此就要減緩新車開發,這也意味著,在新車開發和銷售服務方面(或高端車型方面)的2B企業就會受到負面影響。

但另一方面,由於經濟不景氣,以前不少想賣掉舊車買新車的客戶,現在或許就 「縫縫補補又三年」,因此二手車維修、汽車售後市場、零配件等行業,反而會迎來發展機會。因此,不論to B還是to C,面對寒冬來臨,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之一就是找到自己在產業裡的位置,並據此調整策略。

如果說上面那些產品,人們還可以找個便宜點的將就使用的話,有些產品則是 「剛需裡的剛需」:哪怕經濟蕭條,人們也不太可能會轉向更便宜的選擇,比如醫療和義務教育。

而第三類,則是寒冬裡誕生的新需求及產業。比如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不少人跨專業學習程式設計,以期轉行、跳槽,而coding bootcamp也往往伴隨著就業嚴峻而蓬勃發展。下面這張2015年《經濟學人》的圖表顯示,如果把收入分為四等,收入愈高的工作愈容易要求應聘者會程式設計。

silicon-valley-bubble-economy-technology-5.png
如果把收入分為四等,收入愈高的工作愈容易要求應聘者會程式設計。 經濟學人

相應地,coding bootcamp的規模也從2013年到2018年,足足擴大了9倍:

silicon-valley-bubble-economy-technology-6.jpg
coding bootcamp的規模也從2013年到2018年,足足擴大了9倍。 Course Report

此外,日子已經夠艱難了,消費者就算退而求其次,也總需要給自己點安慰,因此電影、菸酒、電游、社群軟體等行業,反而也會在泡沫破裂時繼續發展。著名的「口紅理論」就是證明。話說回來,某種程度上,電影其實也算是上文提到的「低檔商品」:花兩三百塊錢去電影院消磨兩小時的時間,比去咖啡館、逛街、唱歌等不少休閒活動都便宜。

總結下來,創業者們在寒冬裡,對外要精準找到自己的業務在產業裡的位置,對內要根據手頭的資源做好過冬準備,剩下的或許就要看運氣了。

創業的確不易,尤其在寒冬面前,創業者們更需要步步為營。好消息是,網路上存在「泡沫一時半刻破不了」的聲音,相比「泡沫馬上就要破了」的意見幾乎一樣多,而且「矽谷泡沫就要破裂了」的文章,每年都有很多篇;壞消息是,目前有些矽谷投資人和創業者的確在為泡沫破滅做準備。

不過不論如何,矽谷或許會在這幾年裡,迎來比較大的改變。

本文轉載自36氪,作者:矽谷密探

TAGS: # 矽谷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