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監測平台Trustdata發布《2019年中國共享充電行業發展分析簡報》。據報告顯示,2019年共享充電市場總體實現了穩步增長,全年用戶規模達到1.5億人次,逐步滲透商場、餐廳、機場及休閒娛樂等主流消費場景。
而據艾媒諮詢《2019上半年中國共享充電寶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共享行動電源用戶規模增長將達到3.05億人。根據艾媒數據,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街電、小電、來電、怪獸充電為主導的「三電一獸」格局。其中街電、小電科技、怪獸充電、來電科技的用戶份額分別為40.5%、23.6%、20.9%、11.7%。
經2017年淘汰賽後,中國共享行動電源呈四強鼎立
從2015年左右共享行動電源的問世,到2016年前後迎來投融資高潮,再到2017~2018年的低調發展,中國大陸的共享行動電源經歷將近4年的發展。在2016年左右,雖然各路投資者紛紛入局,但是隨著資本快速入場助推,短短一年間便完成了行業的洗牌與更迭,少了更多的內耗,資本集中,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做大市場規模。
根據艾瑞數據顯示,2017年共發生20筆共享充電寶的融資,街電、來電、小電均獲得億級人民幣融資,在資本的護航下,打響了各場景的鋪設爭奪賽,行業開始呈現梯隊分層趨勢,淘汰賽迅速開啟,泡泡充電、河馬充電、小寶充電、PP充電、創電、放電科技、樂電等玩家均在2017年11月停運。原因大同小異,基本上是與資金鏈斷裂相關,中下玩家基本已經出局,留下來的只剩下頭部了。
在2017年底,個別龍頭企業宣佈在部分城市實現盈利。在2018年5月,街電宣布已連續3個月實現規模化盈利,峰值訂單突破180萬每天。
共享單車死了,共享行動電源為何能活下來?
原因很多:
覆蓋範圍、基礎設備的擴大:從2016年左右共享行動電源的問世到2017年的運營,共享行動電源的覆蓋範圍擴大,基礎設備的擴大,為用戶規模的拓展奠定基礎。而平台的精細化運營正在見效,許多企業利用大數據實現更優的場景佈局,實現更多的用戶覆蓋,實現更高的用戶觸達率。
碎片化場景的應用增長:短影片等應用佔用時長擴大,用戶的電量焦慮較之兩三年前有過之而無不及,電池技術的進步沒那麼快,充電依然是手機用戶剛需。
共享行動電源網點增多:用戶租借行動電源的習慣被培育出來。由於共享行動電源在餐廳、商場,地鐵站、火車站、機場到飯店、KTV、網咖、澡堂等場所不斷滲透,基本上已經覆蓋了用戶移動出行逛街、餐飲、娛樂休閒等諸多場景,覆蓋範圍的擴大,變相降低了用戶出門帶行動電源的需求。
在過去,共享行動電源的服務不夠密集的時候,它難以引起消費者的注意,但是當它實現全面鋪開的時候,對消費者生活習慣的培育作用是巨大的,它通過大量的點位鋪開,成功引起消費者的注意。
與共享單車不一樣的是,共享行動電源的生產成本、設備折舊、運營成本以及人力維護成本都遠低於共享單車。
有業內人士算過一筆賬,一台單車的正常維護費用在6~7元/月,而單個充電行動電源的維護成本大致在1.5元/月。此前數據顯示各類共享單車的損耗率高達20%。共享行動電源的損耗率目前暫無公開數據,不過此前據小電創始人唐永波透露,小電的設備損耗率在千分之一左右。這個數據或許有一定水分存在,但總體上,其損耗率即便打對折,也遠低於共享單車。
共享行動電源回本週期更短,無需佔用公眾用地,損耗率低、製造成本低,這都是它能夠生存的重要條件。根據《財經》過去的報導,熱門商區內一個行動電源倉道平均可產生4-6個訂單,每單流水4-5元,除去運營成本、商家成本及折扣成本,共享行動電源企業的利潤率能達到20%以上。
騰訊創業也曾測算,每個行動電源機櫃實際利潤在680-1380元/月,2-4個月便可回本。年回報率達到300%。正如投資人王剛過去說的,共享行動電源符合他一貫習慣的模式:剛需、高頻、小額大眾。模式簡單,能跑通能盈利。
設點暴增、稀釋營收,困局與不確定風險依然存在
但共享行動電源行業目前並非就高枕無憂了,它的困境依然體現在諸多方面。
其一,隨著電池技術以及無線充電的進步,共享行動電源在技術大潮下往往會成為過時的資產,未來用戶需求的可持續性存在不確定性。
從趨勢看,無線充電、行動電源技術以及快充技術都會削弱市場需求;從行動電源本身以及快充技術來看,南孚已經拿出了10000mA大電池、有線無線兩用的行動電源,VIVO將出120W超快閃充;從無線充電來看,遠距離的無線充電技術已在國外萌芽,反向無線充電正在成為一種趨勢,WiFi充電技術已經出現,而蘋果公司也已經申請了多項關於無線充電的專利。這些充電技術的進步未來逐步削弱行動電源的存在感。
當然,電池技術的進步是緩慢的,留給共享行動電源的時間窗口至少在5~10年以上。
其二,行動電源的對各類場景覆蓋率與數量會越來越多,走向飽和。根據艾媒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公共場所滲透率已經達到31.3%。已經有部分城市表示共享行動電源的分佈和投入已經接近飽和,後續商家投入要謹慎。
我們知道,共享行動電源的盈利主要來自於租金,它要求高頻使用、高客單價才能快速回本。在市場擴展前期因為人口紅利的因素存在,鋪設網點少,而共享行動電源數量與鋪設越少,單個行動電源的平均使用率就越高,回本週期越快,所以它能維持一定的利潤。
但隨著共享行動電源數量越來越多,單個行動電源使用頻次降低,維護成本與投放提升的同時,盈利沒有同比提升,問題就會凸顯。無論是單車,還是行動電源,在每個線下區域人流量大致固定的情況下,其投入產出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
以共享單車來說,在行業早期,摩拜每投放一輛自行車,可以獲取8個繳納押金的用戶,但這是在前期單車投放量足夠小的時候。但發展到行業後期,由於各家投放越來越多,每輛單車大概只能獲取2~3個單車用戶,隨著投放量持續增長,每輛單車覆蓋的押金用戶在不斷稀釋減少,導致投入產出不對等,資金鍊危機迅速浮現。
共享行動電源其實是同樣的道理,當下並不能以發展期的單個充電寶的回本週期來推算行業飽和期的回本週期與使用頻次。
其三,共享行動電源的競爭模式是拼投放、拼點位,但惡性競爭下會導致整個行業議價權喪失。據某共享行動電源公司的BD人員曾經表示,他的工作量是每個月鋪50台,日均兩台,行業內也均在30~50台。
一方面,這本質上也是資本投放大戰,只要競爭對手不停下來,行業玩家就必然不會停,這對資金鏈提出了巨大考驗;另一方面,因為優質的場景點位有限,玩家越來越多,商戶選擇更多,這導致渠道、點位成本越來越高。此前有媒體報導稱商家也開始哄抬進場費,造成入駐成本飛漲數倍。
共享行動電源使用率下降,廠商淪於「點位」之爭!
對用戶來說,一旦有手機充電需求,都希望在周圍小範圍半徑能否找到,這需要廠商在熱門點位與人流密集的地方增加鋪設密度。商場、地鐵站、醫院、機場、電影院、KTV、咖啡廳等娛樂場所都是點位之爭的熱門地段,這些地區人流量密集,消費者停留時間長,在澡堂、酒吧等個別熱門場景,目前已經達到了50%以上的商家分成。
根據「利潤=營業額-渠道費用-人力維護及折舊」這樣一個公式來看,當渠道進場費用與人力維護與折舊費用上升,但是用戶充電消費頻次沒有提升的話,它的利潤就會降下來。從目前的數據來看,行動電源的使用率較低,每台行動電源每天被使用的頻次在0.7~0.8次之間,每次租借時長約為3小時。
本質上,這一點與共享單車有類似之處,它是一個生意,但不是一個適合大規模鋪開的生意,它的鋪設量級有一個臨界點,一旦突破這個臨界點,使用頻次降低,會同樣面臨共享單車類似的困境。
對於用戶來說,不會對某一家共享行動電源品牌存在足夠的忠誠度,誰離得更近用誰的。因此,共享行動電源廠商下半場之爭本質上就是點位之爭,競爭廠商一多,商家就佔據更有利的議價權,導致部分商家哄抬入場費與分成。
此前有媒體報導稱,有擴展點位的BD抱怨:「有些商家要拿到90%的分成,其餘的設備成本、運維成本都是企業出,這還怎麼賺錢。」甚至有商家表示讓多家共享行動電源來競標,誰出價高就給誰,甚至也有廠商要砸入更多的錢擠走原場景的入駐公司。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各廠商內耗爭奪之下,共享行動電源可能賺不到錢了,錢都被點位商家賺了,各大的廠商砸在提升行動電源產品的租借體驗、流程與服務以及相關的技術專利上的錢少了,而點位之爭的成本高了。
這對廠商來說,從過去低價甚至免費的商家入駐成本,到如今高昂的進場費,上漲的入駐點位成本與分成將成為共享行動電源企業越來越昂貴的運營成本一環。因為行業主流玩家已經進入到精細化運營階段,一方面需要減少盈利狀況不佳的佈點,一方面針對酒店、網吧、醫院、大型商場等人流大、需求多的場景進行重度佈局。各大廠商不惜成本搶奪熱門點位,攤薄了廠商的利潤,延長了回本週期。
而成本壓力也將倒逼行動電源租金漲價,對用戶租借率將產生影響。當前共享行動電源在一二、線城市計費標準從每小時1元翻倍漲價為每小時2元,廠商的想法或許很簡單,通過漲價來縮短回本週期,分擔成本壓力。這對當下的共享行動電源公司的現金流與運營效率提出了考驗。
其四,從當下的行業主流玩家來看,惡性競爭以及專利戰愈演愈烈。當下除街電財報顯示其共享行動電源業務已經盈利之外,其他企業的盈利情況均語焉不詳。過去兩年,行業專利戰硝煙四起,尤其是來電與街電的專利糾紛曠日持久,對這兩大頭部廠商的運營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此外,行業競爭亂象包括充電線被剪、租借二維碼被刮等同行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依然存在。
中國共享行動電源市場,下一站往哪兒走?
從行業的現狀來看,整個一線城市的競爭正走向飽和,當下有不少廠商正在琢磨著去發掘下沉市場的紅利。因為一線的渠道成本越來越高,三、四線下沉市場由於市場還處於早期,還存在市場早期的進場議價空間,它可以以相對較低成本拿下各種優質場景點位的紅利,迅速鋪開,這樣市場形勢與狀況往往都將發生變化。
從未來來看,競爭或將在從一、二線轉向三、四線下沉市場轉移,及早收割下沉市場的紅利變得重要,誰在下沉市場點位之爭中贏得先手,或許誰就能贏得下半場的先機。
但整體來看,下沉市場還需要經歷一輪長時間的市場教育時期,它的普及速度可能要遠低於一二線,由於人口密度以及用戶需求度與一二線用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下沉市場還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也面臨著巨大的資金投入,整個市場的穩定性與投入產出比也面臨不確定風險。
對於業者來說,未來需如何應對當前的局面?
一是降低運營成本;二是探索租金之外的盈利模式;三是行業頭部廠商或許應該坐下來談一談,與商家協定合理的點位分成,掌控議價主導權,否則以當下的惡性競爭來看,傷敵一千,自傷八百,商家坐收漁利。
其四是,頭部或可考慮合併或者合作,著重精細化運營與效率性擴張,這或許也是避免燒錢大戰造成的內耗與投放浪費,規避未來資金鏈風險的有效方式。
因此,綜合以上分析來看,共享行動電源行業相比共享單車,它的穩健性要更好,如果控制好鋪設規模、提昇運營效率、規避惡性競爭,依然不失為一門不錯的生意,但從現階段面臨的市場環境來看,談成功還為時尚早。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作者:王新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