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如果不和績效掛鉤,員工還會在意OKRs嗎?

36氪/光澗實驗室 2019-03-22
feature picture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們在提倡OKRs(Obejective and Key Results)的正確做法時,會再三強調:OKRs不是績效管理工具,而是業務目標管理工具。為了保證員工在制訂OKRs時能專注地從業務本身出發,而且敢於制訂有挑戰的OKRs,我們通常建議OKRs不要直接和績效掛鉤

對於這一點,有許多管理者和HR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OKRs不和績效掛鉤,員工還會在意OKRs嗎?OKRs會不會變得形同虛設?

今天我們先來從制度設計的角度說說為什麼OKRs不應該和績效掛鉤、OKRs不和績效掛鉤之後績效該如何評估,最後再說說在制度之外,我們作為管理者該如何做。

OKRs為什麼不應該和績效直接掛鉤?

我們所說的「OKRs和績效不掛鉤」,是指「個人完成OKRs的打分不直接作為個人績效的評估結果」。

這裡我先用一個圖(見圖1)來跟大家解釋一下,OKRs打分和真實的績效之間的區別。

圖一.png
圖一 36氪

圖1中的B部分是員工實際的工作結果,也就是員工真實的「績效」;A部分,是員工實際的工作結果和OKRs之間的差距,OKRs打分體現的是這一段差距,差距越小,打分就越高。如果用OKRs 打分來作為個人績效的評估結果,就是用A部分在衡量B部分。

表面上看,A和B此消彼長,用A衡量B好像沒什麼問題。但其實不然。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個圖2,圖中的A1明顯小於A2,也就是說,制訂保守的OKRs(情況1)要比制訂激進的OKRs(情況2)拿到更高的OKRs打分,而事實上,B2卻比B1要長,也就是說,情況2的實際績效要好於情況1的實際績效,甚至是超過了情況1的OKRs。所以,用A來衡量B是不準確的。

圖二.png
圖二 36氪

如果用A(OKRs打分)來衡量B(員工真實績效),會帶來員工行為和公司期望之間的錯位。

因為公司是希望優化B部分,讓B盡可能長。員工卻是去優化A部分,讓A部分盡可能短,而縮短A部分的長度最為直接、安全的做法,是把OKRs訂低。上面的圖2也向大家展示了,制訂一個保守的OKRs很可能會失去一個突破的機會。

所以,OKRs打分直接作為個人績效的評估結果,會使得業務發展和個人績效的潛力都受到極大的限制,而且會使得願意設置有挑戰的OKRs的員工得到不公平的評價。

績效結果怎麼評估?

用A部分(即OKRs打分)作為績效結果的時候,對於管理者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保證大家的工作一定不會偏離OKRs的方向。如果現在不用OKRs打分了,管理者就會擔心出現下圖(圖3)的情況。其實,我們是可以通過設計有效的績效評估機制,來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

圖三.png
圖三 36氪

首先,我們要直接地來評估B部分。

其次,要評估B有沒有跑偏成C。在豌豆莢保證不跑偏的做法是:每個人在績效評估的時候要寫3項最重要的「Achievement」,我們要求每一項Achievement必須是支持部門的某個OKRs的——這一點必須是部門負責人也認可的。如果不支持任何一項OKRs的工作,就不能作為一項Achievement計入績效評估

接下來,就是要保證能衡量B部分的長度。我們的做法是,要求Achievement 的描述必須包含「結果」和「對業務的影響」,而不僅僅是說做了什麼事。舉個例子:

  • 無效的Achievement描述:對招聘各個環節進行了梳理,並制訂了更有效率的招聘流程。

  • 有效的Achievement描述:對招聘各個環節進行了梳理,制訂並落地了更有效率的招聘流程,xx環節從xx天縮短到xx天,在不影響最終決策的情況下xx角色在招聘中的參與時間縮短了xx小時,最近一季度因為流程效率而流失候選人的情況從xx人降至0。

但我們也要理解,即使寫清楚了「結果」和「對業務的影響」,最終對於B部分的長度的評估,也很難是完全客觀的。討論和互相對應,在這裡非常的重要,避免管理者各自「拍腦袋」(編按:比喻辦事不按理分析,單憑主觀和經驗做決策),也是為了形成長期可依賴的標準。而且,不僅僅一個部門或者一個職能內部要互相對應,不同崗位、不同部門都要橫向地對應。

在建立和修正標準的時候,建議大家不要只用抽象的描述,而一定要提供支撐的「真實業界案例」。甚至可以先討論業界案例,再來定抽象的標準描述。

一個「真實業界案例」的例子:甲乙兩個人,都在自己的工作領域裡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結果,但是甲得到了最高一級的績效,乙得到了第二級的,區別在哪裡?因為甲除了既定工作之外,主動發現和落地了更多推動OKRs的事情,因此承擔了額外的工作量,還對團隊產生了十分積極的影響。

用「真實邊界案例」來作為校準,可以幫助我們在討論和對應時保證相對穩定的一致性。

誰來為OKRs的執行好壞負責?

我的同事看了前面兩段之後,問了幾個一針見血的問題:員工想把OKRs訂低就可以訂低了嗎?不是有部門OKRs嗎?如果個人OKRs訂低了部門OKRs怎麼完成呢?還有公司OKRs呢?員工怎麼確定自己訂的OKRs是保守的還是激進的呢?同樣的,員工跑偏了,就會任由他跑偏到績效評估的時候嗎?

這些問題,其實我挺希望能轉給各位管理者的。

我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OKRs對管理者在思考和溝通上的要求,是比完全自上而下的KPI要更高的。當我們使用OKRs這個工具之後,員工OKRs到底有沒有訂低、什麼樣的OKRs是有挑戰的、是能有效推動業務發展的,都是管理者需要去思考和保證的。

OKRs不和績效掛鉤,績效評估保證日常工作不跑偏,都是從工具的層面去輔助管理者的,不讓績效評估在制訂OKRs干擾員工,減少管理者的溝通成本,讓員工在執行OKRs的時候能因為績效評估而有所約束。但OKRs和績效評估仍然都只是工具,工具本身不能為OKRs執行的好壞負責。當管理者提出OKRs制訂和執行效果的問題時,除了尋求工具的幫助之外,也要反思自己的管理動作是否發生以及是否有效。

員工在意什麼?

最後,我們再回過頭來聊一聊,在擔心員工是否在意OKRs的時候,我們有沒有認真想過,員工在意什麼?

在一份工作裡,每個人都關心兩個事:成長和報酬

因為報酬更為顯性,所以更容易抓取人的注意力。也因此,管理者更喜歡使用刺激報酬的管理工具,直接、省事,能夠發揮作用的時候可以讓許多問題隱於水下。績效評估在很多時候只是被當做了一個刺激報酬的管理工具,並且被管理者過度依賴

但是,無論報酬如何,沒有成長的工作,最終是無法滿足大部分人的。

一個工作要如何持續地支持員工的成長?——提供更有挑戰的工作

假如一個人總是給自己「一定能完成的目標」,他的工作就是不斷用既有的能力去輸出,最初可能帶來既有能力的提升,但慢慢地就會原地踏步,從而進入重複的工作模式,成長不再發生。

另一方面,業務發展本身會帶來事情的規模和複雜度的增加,給員工帶來充足的富有挑戰的工作。

而推動業務的發展和提供有挑戰的工作,都是OKRs在幫助我們實現的。所以,在意OKRs並不是一件和員工自身訴求無關的事情。

shutterstock_1048652996_employee.jpg
除了報酬,員工也在意一份工作是否能帶來自我成長。 fizkes via shutterstock

作為管理者,我們不應該把執行OKRs、制訂有挑戰的目標僅僅當做是一個公司的「要求」,而是真正去思考它們同時對員工意味著什麼,如何讓員工在公司的發展中也真正得到自己的收穫。

最後,我們繼續來一句老生常談,並不是OKRs和績效評估的關係理順了,業務的發展、員工的成長就自然而然地同步發生了。所有的結果,最終是依賴每個管理者日常的管理動作——是不是在保證團隊制訂對的OKRs,是不是在確保團隊按照OKRs工作,是不是正確地對員工的績效結果做出了評價,是不是在幫助員工去追求個人的成長。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作者:光澗實驗室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