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5分鐘商學院 管理篇:人人都是自己的CEO》,寶鼎出版
只任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公司就會淪為侏儒,要善用比管理者自己更優秀的人。
一位銷售總監向老闆大倒苦水,抱怨員工太不爭氣,「用木魚敲都敲不醒他們的腦殼」。銷售總監說:「這個季度的業績可能無法完成,主要是因為現在的銷售團隊愈來愈不敬業,能力也愈來愈差,不像當年的銷售團隊,那真是如虎狼之師啊。」他接著問老闆:「為達成銷售指標,再多招幾個銷售,或者提高獎金,行不行?」
銷售業績差,真的是因為指標太高、人太少嗎?提高獎金,真的能改變能力的問題嗎?為什麼從總監到經理,再到員工,一級不如一級?有沒有可能是別的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有可能。管理者的問題或許不是出在用人上,而是出在選人上。因為管理者選人不慎,公司出現了一種常見的管理現象──俄羅斯娃娃現象。
俄羅斯娃娃成為人才流失的隱憂
什麼叫俄羅斯娃娃現象?
著名廣告公司奧美的創始人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y)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據說,有一次開董事會的時候,他給每位與會者送了一套從俄羅斯帶回來的玩具──俄羅斯娃娃。俄羅斯娃娃是一種獨具俄羅斯特色的紀念品,打開一個大的空心木娃娃,裡面還套著一個小的空心木娃娃,再打開,裡面還有一個更小的,一層層套下去,通常能有五到七個。董事會成員們打開俄羅斯娃娃到最後一層,裡面有一張字條:你要是永遠都只任用比自己水平差的人,公司就會淪為侏儒;你要是敢啟用比自己水平高的人,公司就會成長為巨人!
這個故事如此有名,以至管理學界從此有了一個「奧格威定律」──善用比管理者自己更優秀的人。奧格威定律描述的這種現象,就是俄羅斯娃娃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俄羅斯娃娃現象?
因為不安全感。在一個金字塔式的組織裡,晉升是獲得名利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如果招到一個比自己更優秀的人,管理者儘管嘴上不說,但心裡通常會有一種擔憂──這個人有一天會不會取代我?很多管理者的安全感都建立在「我必須是整個部門最優秀的」基礎之上。這就導致從選人階段開始,管理者會阻止更優秀的員工加入。愈平庸的管理者,愈是如此,這就是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編按:「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士兵若無能,只是他自己一個的問題;將領無能,則會影響整個團隊。
因為容易溝通。下屬不如上級,所以下屬總是贊同、敬佩上級,堅定的執行上級的決定,以至上級的感覺愈來愈好,慢慢開始把對下屬的掌控力誤解為團隊的執行力,並享受這種觀點的統一性、行動的一致性,導致高效率的做低效果的事。
打破俄羅斯娃娃的惡性循環
作為執行長,一定要對這種情況保持警覺。中國有句諺語:武大郎開店,一個比一個矮。說的是一個道理。那麼,應該如何解決俄羅斯娃娃現象呢?給大家三個建議。
- 解決安全感問題。優秀管理者的安全感,來自更大的發展空間。不少機構對「中高層的流動率低於百分之五」這一點感到沾沾自喜。流動率低,其實同時意味著機會少。正常的流動是一套篩選機制,能夠給優秀員工帶來希望。安全感,更來自自信。公司給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培訓和獨當一面的機會,能夠給他們帶來自信,使他們心中容得下更優秀的下屬。
- 解決制度問題。比如,直屬經理的上級要參與面試,做最終決策。如果公司不大,建議執行長參與每一位員工的面試,杜絕直屬經理招人的俄羅斯娃娃心態;設定選人標準,擬聘用人的能力水平必須超過團隊的平均能力水平,才能予以正式錄用;直屬經理連續兩次選人失誤,新進員工水平都在團隊墊底,扣除直屬經理一定金額的年終獎金。
- 解決自身問題。作為執行長,要時刻反省自己:我是不是俄羅斯娃娃現象中最外面、最大的那個俄羅斯娃娃?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墓碑上刻著:「一位知道選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強的人來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這裡。」卡內基之所以成為鋼鐵大王,並非由於他本人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因為他敢用比自己強的人,並能激發他們的長處。
在中國歷史上,最善於利用俄羅斯娃娃現象的人是漢高祖劉邦。劉邦承認自己論謀略不如張良,論治國不如蕭何,論打仗不如韓信。劉邦的專業能力都不如幾個部下,但坐上龍椅的偏偏是他。
Keyword:俄羅斯娃娃現象
一種因為不安全感和追求容易溝通,而產生的一種管理者傾向找不如自己的下屬,從而導致組織一代不如一代,最後走向衰落的現象。從道德的角度要求管理者是不夠的,要從理性上解決管理者的安全感問題、監督機制的問題和執行長自身的問題,才能將俄羅斯娃娃現象降到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