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ino 於今年 6 月完成了 C 輪 4500 萬美元的融資。投資方為老股東 GV(前身為Google創投)、Venrock、Union Square Ventures、Goodwater Capital 和 Time Warner Investments, 以及新投資方 Hearst Ventures。
Amino 成立於 2014 年,是一個基於興趣內容的社群集合 App。發展至今,Amino 已經擁有上百萬個不同的興趣社群,下載量和使用者量超過千萬,產品提供 7 個語言版本,主要使用者來自北美、南美和歐洲地區,80% 以上的用戶是八年級生和九年級生的年輕人。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用戶在 Amino 的每日平均停留時間超過 80 分鐘,這是什麼概念呢?幾乎相當於用戶在 Facebook 和 SnapChat 兩者的總和。
Amino 的創辦人Yin Wang 認為,現有的社群類社交產品,仍有未解決的問題:
- 第一,社群比如中國的貼吧,陌生人間的交互以內容的生產和消費為主,遠遠沒有滿足用戶的需求。
- 第二,目前產品的重點放在配對,這是不夠的,社群產品需要一套複雜的玩法,使用者需要在社群裡找到自己的身份(Identity),他們渴望在社群中建立身份,有了參與和歸屬感,強化關係的形成就更穩定。
在Yin看來,使用者的聯結需要場景,單純的配對無法留存,單純的內容滿足不了交互需求。因此,做社群除了技術上的革新,更像是一個「系統設置」,把不同的功能/玩法放在一起,利用興趣這個場景,增加互動機會,形成穩定的強化關係。用戶有了需求,就會有連接,然後會有商業價值,這是 Amino 的核心邏輯。下面具體來看:
首先是用戶的變化,社群裡是高度集中的八年級生和九年級生,這些用戶與上一代有很大區別,他們在互聯網的環境下成長,對互聯網社交並不排斥。今年 5 月騰訊發佈的《00後研究報告》也提到, 九年級生比八年級生有更強的社交需求。
興趣是一個很好的場景,從這個角度切入,一開始 Amino 也嘗試過更廣泛的興趣類別,比如音樂社群、電影社群,但這些社群的資訊交互更像新聞頁面,使用者建立關係的可能性幾乎為0,於是 Amino 讓社群更垂直,把音樂變成基於某個歌手的粉絲社群、把體育變成某個具體的項目,用戶之間的交互就變多了。
Yin 表示,興趣的概念是寬泛的,可能是用戶都上過的學校,更側重於尋找「共同點」,強調陌生人社交的連接點,而不是配對後直接「硬聊」。
在玩法上,Amino 的用戶可以自己創立興趣社群、DIY 社群的功能,用戶在社群內可以寫文章、發照片、關注/被關注、給別人點讚。今年 6 月,產品新增了即時互動的功能,用戶可以直接在社群裡的群組聊天,也可以一對一語音/視訊聊天。
從資料上來看,即時互動的確讓用戶在社群裡停留更長的時間,比過去增加 10 分鐘以上。此外,因為團隊成員來自中美兩國,Amino 也借鑒了一些中國社交產品的玩法,比如打賞功能。
Yin 告訴媒體,興趣雖然是很好的連接點,但興趣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消失,因此讓用戶在不同的興趣中銜接就非常重要。目前 Amino 的用戶平均會參與 6 個以上的興趣社群,團隊也在嘗試利用大數據演算法,向使用者推薦可能會感興趣的社群。
今年 6 月產品反覆運算後,Amino 也做了一些變現的嘗試。Yin 認為,社交 App 的變現思路大體分兩種,一種是廣告,比的是誰的投放更精準,更能「帶動買氣」。另一種就是直接向用戶變現,引入會員制。目前 Amino 都在嘗試,基於興趣的用戶社群對於廣告投放具有天然優勢;購買3美元/月的會員可以獲得一些更高級的功能,比如加特殊標籤、下載更高畫質的圖片等。
Amino 的兩位創辦人 Ben Anderson 和 Yin Wang 均畢業於美國東北大學,團隊人數超過百人,在紐約和上海都有辦公室,中國的團隊負責產品研發和營運。接下來,團隊將會加快產品的更新和反覆運算,並加入演算法、比如用 AI 智慧推薦、使用者大數據等技術。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作者: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