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加速器發展方向觀察:太過依賴單一資源、增加數量超過新創需求

加速器發展方向觀察:太過依賴單一資源、增加數量超過新創需求
Vadim Georgiev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加速器資料庫的 seed-db 網站針對「種子期加速器」(Seed Accelerator)給出如下定義:
1. 開放式申請流程,任何有想法的人都可以申請。
2. 加速器將現金投入種子前或種子階段的公司以換取股權
3. 依據創業公司的類型分類不同期(梯次)的團隊,而非按企業對資源需求的類型進行分群分類。
4. 提供給整個計畫團隊的支援,包含:活動和輔導等。
5. 針對同隊給予輔導與協助,而非個人。

除上述對種子期加速器的說明外,該網站也列出不被認為是種子期加速器的要件,其包括:
1. 創業公司未收到任何現金投資的加速器計畫。
2. 新創企業有支付業師費用的加速計畫。
3. 新創企業支付租金、股權以換取商業服務(或許享一定折扣)。
4. 申請者僅限於學生的加速器計畫。

當然上述的定義僅是通則,並無法律或任何條文的規範做為支持,但從上述定義來觀察,也可以發現近期風行的創業加速器營運模式正在改變。

投資為主要獲利來源 亞洲可獲估值約為美國30%

上述推論可從以下幾點來觀察;首先,以加速器的營運來觀察。加速器提供投資服務兩大項內容;

  • 投資部分為提供補助或小筆種子投資(規模約為 2.5 萬美元,換取 6% 不等的股權),主要透過協助獲得未來投資或 M&A 出場來獲利;
  • 而服務部分則是收取指導或諮詢費用、轉租空間、舉辦活動與其他企業支持等(但付費者不包含入駐的新創企業)。

投資可說是加速器主要獲利來源,然而 JFDI.Asia(註一)CEO Mason 的觀察指出:「 Techstars 加速器幾乎可以保證每個梯次的新創公司在項目結束後的 18 個月左右內實現價值。因此,加速器的投資者可以獲得 2-3 倍的回報,而且每個人都樂於再次參與。在亞洲,退出的時間約 6-8 年,退出時的估值可能是美國的 30%。

另外,知名創業作家 Alejandro Cremades (The Art of Startup Fundraising & Serial Entrepreneur 一書作者)運用 seed-db 網站資料依據退場數與退場金額累計盤點出位列前 10 名的加速器,其整理如下表。

加速器觀察.PNG
創業作家 Alejandro Cremades 運用 seed-db 網站資料依據退場數與退場金額累計盤點出位列前10名的加速器。 FINDIT

上述觀察指出,能利用投資進行獲利的加速器寥寥可數。

加速器死亡隱憂:太過依賴單一資源、增加數量超過新創需求

除上述觀察重點外,加速器的退出與倒閉也是一個重要事件。2018 年 7 月,澳大利亞電信巨頭 Telstra 支持的加速器計畫 muru-D,在完成 3 梯次的活動後,終止其在新加坡的業務。失敗原因可以歸納如以下兩點:
- 只依賴特定企業支持,無法 self sustenance ;加速器支持者太過單一將造成巨大風險,且在培育新創與確保贊助者獲得足夠投資價值間難以平衡。破壞性創新的想法到價值發酵需要時間,這與贊助者對獲利的期待不符。
- 加速器計畫增加數量超過新創企業的需求。

除上述案例外,《 2016 中國創新創業報告》數據指出自 1987 年中國第一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出現,截至 2015 年年底,中國有科技企業孵化器 2,530 家、全國上報眾創空間名單 2,345 家。《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 2018 》數據指出截至 2017 年底中國有 4,069 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和 5,739 家共同工作空間。

在約莫 3 年的時間中,孵化器家數增加逾 1.6 倍,這也引發孵化器死亡的隱憂。畢竟孵化器大部分由政策扶持(資金補助),依據北京宇泰思科科技有限公司發佈的《孵化器市場調研分析報告》指出,孵化器 90% 以上的主要資金來源是政府投資,造成新創企業可免費入駐,但四處流竄的現象,顯示孵化器太多,超過新創需求;加上運行機制落後,專業服務上偏弱,對新創企業的投資、產業資源鏈結、品牌推廣等方面的幫助微乎其微,更可能造成倒閉潮的發生。

台灣育成中心轉型 鼓勵中大企業多與新創合作

觀察台灣加速器投資並獲得一定成果的案例。2016 年 3 月,AppWorks 領投 KKday (旅遊科技;台灣第一大,也是亞洲最大全球旅遊體驗網站)美金 450 萬 A 輪投資。2016 年 12 月,AppWorks、Monk’s Hill Ventures 接續 A 輪投入 700 萬美元。2018 年 2 月,H.I.S.(日本知名旅行社) 1,050 萬美元,2018 年 6 月,獲得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投資(Venture Round;金額未揭露)。

近期台灣育成中心往加速器轉型,加上政府鼓勵創業也補助加速器的設立,使新設加速器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有前車之鑑,要靠投資獲利以及政府支援使加速器能長期營運是不容易的,找尋替代商業模式,減少對出場獲利的依賴可能是我國加速器的一大挑戰。

未來與企業合作,提供創新諮詢服務,例如:中大型企業應如何與新創企業合作、協助中大企業找尋潛在合作新創,或是朝協助新創企業行銷、海外拓展,或是轉變為基金的投後管理資源等,都可能是轉型的方向之一。

註一:JFDI(Joyful Frog Digital Incubator)成立於 2010 年,是新加坡最早的創業孵化器之一。被 JFDI 選中的新創企業會獲得 15,000 新幣(約 33.8 萬台幣)的種子基金,JFDI 根據專案的階段獲得 5-20% 的股份,而新創業企業在 100 天後參與 Demo Day。

本文授權轉載自FINDIT,作者:徐慶柏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FINDIT/徐慶柏 FINDIT/徐慶柏

FINDIT 臺灣新創資訊平台》,由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委託台灣經濟研究院精心打造的早期資金資訊平台,內容涵蓋資料庫、焦點報導、領域研究、募資資源與活動快訊。FINDIT是新創企業與早期投資者的好夥伴,帶您發現趨勢、看見未來

Findit FacebookFindit平台Findit E-mail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