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
前陣子,中國大陸 P2P 網路借貸市場再度掀起一片腥風血雨。
平台大規模倒閉、投資人上街頭抗議、甚至有人因此輕生的傳聞,不時傳來。P2P 網路借貸風暴,隱然成形,且有擴大之跡象。
根據網貸天眼的統計,光是單單 7 月一個月份,新增問題平台家數就高達 250 家以上,逼近 2016 年 8 月的歷史新高紀錄(參見圖 1)。
這些所謂的問題平台,除了網站關閉及老闆跑路外,其他如提現困難、延期兌付、警察介入偵查等,也都是重要評斷指標。
雖然 8 月及 9 月在北京當局積極介入整頓後,新增問題平台家數呈現逐月遞減現象,但累計至 2018 年 8 月底止,中國大陸 P2P 網貸問題平台家數仍舊高達 4,800 家,占所有 P2P 平台家數(6,675 家)的 71.9%(參見圖 2)。
這也意味著,中國大陸每 10 家 P2P 業者中,就有 7 家以上是有問題的。
換句話說,以目前 P2P 借貸平台高達 1.1 兆人民幣以上的貸款餘額來看(迄 9 月底止),未來可能形成呆帳的規模,將不容小覷。也難怪,銀保監會要大力整頓,避免這顆未爆彈嚴重擾亂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秩序。
在這樣的氛圍下,日前中金公司就明白表示,考量經營成本大幅提升且監管合規要求愈來愈嚴格,三年後中國大陸將只會剩下百家上下的 P2P 借貸平台,現有 9 成平台都會消失。
姑且不論這樣的預言會不會成真,在歷經一段時間的野蠻生長後,中國大陸的 P2P 借貸平台確實開始出現大洗盤跡象。過去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在政府介入加強監管且投資人警戒心大幅提高下,顯然已有所改善。
換個角度來看,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在大量破壞之後,配合政府監管質量提升,能夠留存下來的,無疑都是體質相對優良的平台,這會讓市場發展更加健康有序。就如同熊彼得著名的創造性破壞理論,唯有不斷從內部改革、破壞舊有模式與思維,才能持續開創新的體制與架構,從而獲取利潤。
其實回首中國大陸的金融發展歷程,這樣的野蠻生長與監管發展模式,並不少見。2011 年溫州民間借貸事件引發的影子銀行危機,或是近期數位加密貨幣瘋狂炒作的亂象,都是鮮明例證。
不敢說中國大陸這樣的發展模式最後一定會成功,但至少在面對日新月異的金融科技洪流時,中國大陸摸著石頭過河的做法,可以提供一個試驗舞台,讓願意創新業者(包含新創)有發揮空間,進而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用金融監理沙盒的精神來看,中國大陸其實就是在進行一場大型的場域實驗,從中了解問題所在,再加以修正。
相較於中國大陸 P2P 借貸市場發展,台灣在此方面步調就顯得有點緩慢。
根據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自 2014 年台灣第一家 P2P 借貸平台新聯在線(現改名為旭新科技)成立迄今,整整四年間也不過僅有 10 家,2016 年借貸規模也只有 4,459 萬美元(約 13.4 億新台幣),其中又以消費者貸款為主(比重約 95.3%),企業貸款僅有 5% 不到。
即使與歐美主要國家或鄰近日韓相比,台灣的市場規模與成長速度,也是遠遠不及。為何會有如此明顯落差?
央行給的答案是:「台灣金融服務成熟,金融普及性高,且銀行逐年提高網路銀行業務,一般民眾及中小企業對 P2P 借貸需求不大」。
不能說這個答案有錯,但這只是從供給面來看,實際上,若從需求面來看(真正有借款需求的個人與企業),答案可能截然不同。就好像那個非洲賣鞋的老掉牙故事一樣,穿不穿鞋與市場商機完全取決於看待事物的角度。
以中小及新創企業為例,籌融資困難,往往是其最大的痛點。
在台灣現行的間接金融體系中,中小企業由於擔保品不足、財會制度相對不健全、企業規模小、資金週轉迅速、融資金額相對大企業低(銀行從中獲利空間有限,風險卻相對較大)等問題,使得銀行普遍缺乏對中小企業融資的誘因。即便台灣金融服務成熟度及金融普及性高,也無法有效改善此情況,連帶也造成中小企業難以從金融機構取得資金。
此外,新創企業在企業初創時期,經營狀況仍不穩固,較有可能面臨資金週轉困難,需要資金挹注,但由於新創企業成立年限不長,尚未和銀行建立穩定的客戶關係,導致銀行亦較無意願融資給新創企業。
現有信用保證制度雖能發揮一定作用,但僅能解決部分問題,對於多數中小及新創企業融資困難情況,仍難以有效處理。因此,若有更多元化的籌融資管
道,中小及新創企業勢必更有機會找到所需資金,而這正可以彌補現有金融體系的不足。
歐美主要國家與中國大陸 P2P 借貸平台快速崛起,多少寓含著這樣的意味存在。
P2P 借貸平台究竟是洪水猛獸?抑或是中小及新創企業救星?
在還沒蓋棺之前,或許都還無法論定。但至少就現況看來,它確實有助解決中小及新創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
這在央行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參考資料中也有明確提到:「借貸平臺對補充傳統銀行放款或投資人投資管道不足仍有其功能。」更不用說,歐美先進國家的案例,早已證明此一論點。
如英國的 P2P 借貸新創 Funding Circle,自 2010 年成立後,就一直鎖定中小企業,在搜尋網頁上,更直接把為小企業提供授信(Peer-to-Peer Small Business Lending),做為標題。
從圖 3 可以清楚看到,Funding Circle 為中小企業媒合的貸款餘額,逐年成長,截至 2018 年上半年為止,仍有高達 19 億英鎊。若以累計貸款總額來看,迄今為止,Funding Circle 已為中小企業提供約 50 億英鎊的貸款,公司業務遍及英國、美國、德國及荷蘭,現已發展為英國最大的 P2P 借貸平台,並於 9 月初宣布將在倫敦證交所上市(IPO)。
值得注意的是,Funding Circle 不只媒合民間借貸雙方,其成功模式更讓英國政府願意直接挹注資金,透過 Funding Circle 這個平台貸款給中小企業,以做為扶植中小企業的具體措施之一。前前後後規模高達一億英鎊,而前期的 6,000 萬英鎊更已讓英國政府回收 5 百萬英鎊的淨利息收入。
2017 年 5 月,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更直接授權 Funding Circle,得以在英國稅務海關總署(Her Majesty's Revenue and Customs,HMRC)批准的情況下,啟動創新金融個人儲蓄帳戶(Innovative Finance Individual Savings Account,IFISA),藉由稅賦減免,鼓勵民眾將資產配置到新型態的金融科技上(特別是 P2P 借貸平台),以帶動金融科技的發展。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不管是從中國大陸或是英國的 P2P 發展與案例,都可以發現一個新業態或新模式的發展,不能只單靠市場力量,政府居間扮演的角色也至為關鍵。
監管是必須的,但適度地鬆綁與開放也同等重要。金融科技發展相對快速的幾個國家,都有一個共通特性,就是政府願意釋出部分金融執照,讓市場得以先試先行,P2P 借貸就是最好的案例之一。
最近傳出金管會有意因應金融監理沙盒的啟動,打算開放與金融業務相關的有限執照,這其實就是一個很棒的舉動。特別是當政府積極鼓勵創新創業、扶植中小企業之際,這樣的做為勢必有助於相關業者資金的融通,最終帶動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在管與放之間,找到平衡點,正考驗著主政者的智慧。
本文授權轉載自FINDIT,作者:吳孟道
©2021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