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這是一場零和博弈」─阿里的矛對上美團的盾,誰會先再無翻身之日?

36氪/ 銀杏財經 2018-10-18
「這是一場零和博弈」─阿里的矛對上美團的盾,誰會先再無翻身之日?
銀杏財經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一個半月的時間過去,餓了麼口碑合併的事情終於塵埃落定。

不過,與其說是合併,還不如說是餓了麼吞併了口碑。因為合併後的新公司,由原餓了麼 CEO (昆陽)任總裁,原口碑負責人范馳(程咬金)雖繼續帶領口碑業務,但要向王磊(昆陽)匯報。至於餓了麼創辦人張旭豪,對不起,任命郵件中根本就沒有出現他的名字,雖然他之前還在名義上擔任餓了麼董事長,但其實早已被架空,合併後的新公司應該再與他沒有關係。

在馬雲公佈阿里傳承計劃之後,CEO 張勇在全球投資者大會上講戰略佈局時著重提了新兵「餓了麼」,蔡崇信的發言同樣是把餓了麼當做核心案例。10 月 12 日,阿里集團 CEO 張勇正式發佈內部信,宣布餓了麼與口碑合併,成立在地生活服務公司。

對於新零售和本地生活服務,阿里巴巴謀劃已久。整個阿里體系一直以來都期待著對線下商戶進行數位化改造,升級整個線下行業的能力。餓了麼的配送能力,是未來業務的關鍵一環,一個驚人的數字是餓了麼的註冊配送員超過 300 萬人。

至於口碑,被邊緣化或許早已在外界的意料之中。畢竟,在餐飲到店的顧客中,人們早已習慣了使用大眾點評 APP。

本次調整,釋放的一個新訊號是,阿里和美團之間的競爭將會變得更加激烈。2018年8月23日,阿里發布第一季度財報,有兩點格外引人注意:

  • 螞蟻金服估值從此前的600億美元成長為1500 億美元,受螞蟻金服相關股權獎勵影響,員工股權獎勵總開支出達到了163.78 億元人民幣的新高。

  • 將成立新的控股公司,持有餓了麼和口碑兩大業務,計劃從阿里、螞蟻金服和第三方機構融資,並且已收到來自阿里和軟銀超過 30 億美元的投資承諾。

而就在上個月,美團剛剛完成了在香港的IPO,募資超過 40 億美元。看起來,雙方都已經準備了充足的彈藥,一場激烈的廝殺已經在所難免。至少從數據上來看,目前美團在到家和到店兩個方面要全面壓制阿里,美團外賣的市場佔額超過餓了麼,主動使用美團和點評的用戶也超過主動使用口碑的用戶,而阿里則希望通過此次調整找到第三方資金支持,化被動為主動。

團購網的競爭,其實就是中國互聯網競爭縮影

前幾天原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在接受虎嗅採訪時說:「我時常聽矽谷的人『吹噓』他們那 Uber 和 Lyft 之間的競爭是多厲害。但你可知道百團大戰時團購公司之間競爭有多激烈?為了挖角某人,會派人去照顧下其家人,接送孩子什麼的,既想用溫暖感動你,又有威脅的潛台詞:如果你不換工作,心裡也得掂量下自己的家人……互聯網裡的競爭,能赤裸裸到這種地步。相較之下,大洋彼岸的那些都太過小兒科了,遠遜於中國的競爭慘烈程度。」

這或許就是當下中國互聯網競爭的一個縮影。而阿里和美團的競爭,要從王興做團購開始講起。2009 年,中國社會事件很多,飯否網成為網民傳播訊息和聚眾圍觀的重要場地。飯否醞釀了一個個輿論風暴,也因為一次次作為訊息來源被提及而讓自身也陷入風暴之中。2009年7月,飯否被迫關閉。王興有些心灰意冷,但還是強打起精神帶著幾乎沒裁員的團隊創建了美團網。

王興的飯否主頁.jpg
王興的飯否主頁 36氪

飯否網被停之後,王興選擇做美團是考量過的。SNS 做不起來,遊戲不會,搜索太晚,選來選去決定做團購。美團早期的條件很艱苦,將近十個人擠在華清嘉園 6 號樓 803 里辦公,電腦也顯得很破舊,牆角和陽台都堆了很多書,大多是關於編程的。

沈鵬是美團第 10 號員工,創辦「水滴互助」時還沒處理完從美團離職的事,美團、騰訊和幾家基金就投了他 5000 萬天使投資,估值近 3 億元。他一定對華清嘉園有兩點深刻的記憶:面試那天中午,王興帶著大家到小區東門的餐館吃飯時跟老闆津津有味的講價;家裡想送他出國,不同意他工作。為了安撫家人,他說團隊雇了保姆,白天一起吃飯,晚上一塊住,結果被認為進了傳銷組織。

加入公司後,為了幫公司打廣告,沈鵬經常晚上十點跑去網吧,註冊一堆社交帳號換上美女頭像,在論壇微博上發。但美團並沒有得到眷顧,在當時的團購市場,美團的生存都顯得岌岌可危。同一時期的餓了麼,同樣面臨著生存危機。

2008年決定創業做外賣的張旭豪,即使在上海交通大學這一畝三分地也顯得毫不出眾,光是學校內部就有好些相似的團隊。那年冬天的大雪,席捲全國大江南北,至今仍停留在人們的記憶裡。冬天的時候,送餐員罷工不幹,張旭豪只好親自上陣,一個冬天過後腳上都是凍瘡。

2011 年,因為開拓上海白領市場不力,團隊跑得只剩下了幾個人。是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救下了「餓了麼」,張旭豪特別感謝他,「他連公司都沒來看一眼,如果發現只剩下四個人了,不知道還夠膽投嗎?」

這一年,美團為了活下來,拿了阿里的錢和資源。在燒錢補貼戰之前,行業先經歷了廣告戰和挖人戰。拉手網是當時資本的寵兒,揮舞著現金轟炸人們的視聽所及。地鐵、公車站、廣告牌、電視、網站,目之所及盡是它橙色的 LOGO。據說甘嘉偉沒有加入拉手網之一的原因就是因為廣告:線上網站在線下舖天蓋地打廣告,絕對不靠譜。

挖人戰的慘烈更勝一籌,窩窩團 CEO 徐茂棟本身是投資人出身,本身不懂團購,更顯得「求賢若渴」。當徐茂棟得知時任美團上海城市經理王洋的媽媽腳扭傷時,便在王洋老家台州當地請了四個最好的醫生去給他媽媽看病。王洋曾在微博表態忠於美團,沒多久徐茂棟就在微博曬出戰績:原美團網上海大區總經理、城市經理以及全國銷售冠軍等 100 多名人員加入窩窩團。

「沒錢」的美團一忍再忍,不漫天打廣告,不在一線城市砸錢爭爭額,不高薪挖人,艱難求存著。很快資本寒冬來臨,美團迎來了反擊的機會。在獲得阿里領投的 B 輪 5000 萬美元融資後,王興高調的在網上亮出 6192.2122 萬美元的帳戶餘額。美團擺在帳上的錢給商戶們吃了定心丸。不用言語粉飾,「美團資金鏈斷裂」的傳聞自此銷聲匿跡。美團的業務員出門談合作,商家都痛快簽約,美團開始佔領跑道。

成為樞紐,美團倒戈倒向騰訊、餓了麼倒向阿里

2012 年初,美團在北京大學百年講堂開年會,宣布從團購切入 O2O。2013年,餓了麼在獲得了 600 萬美元 B 輪融資後聲名崛起,被媒體稱為「行業黑馬」,美團副總裁王慧文向張旭豪提出收購意向。張旭豪果斷拒絕,11月美團外賣正式上線,12月阿里的淘點點正式上線。

張旭豪和張勇.jpg
張旭豪和張勇 銀杏財經

在 O2O 領域,大眾點評紮根最深,自建立以來一直靠著廣告收入過著小資生活。2013 年的大眾點評,還沉浸在廣告業務的勝利當中,重心還放在「幫商戶策劃營銷方案」上,沒有察覺到危險的氣息。

甘嘉偉從阿里來到美團,親手培養出了一支隊伍,一年之間拓展了 200 多個城市,在絕大多數城市份額第一。憑藉著 20% 以上的分傭比例,美團超越大眾點評,開始由三四線城市反入侵一線城市。

於是 2014 年初,大眾點評引入了騰訊作為戰略投資者,並扶持餓了麼一起對抗美團。在2015年,因為發展的需要和自身的訴求,美團對於自身的定位和陣營有了新的想法。在這個過程中,大眾點評像一個樞紐,美團通過與它合併,從阿里倒向騰訊;餓了麼將它請出董事會,離開騰訊陣營接受了阿里的投資。

而淘點點在這幾年的過程中,早已一點點的銷聲匿跡了。2013 年底上線的淘點點,是雷聲大雨點小的典型代表,上線三個月就成立了單獨的事業部,背靠著阿里迅速成為行業第三。連多次在公開場合說「不喜歡阿里大規模燒錢」的馬雲,都給淘點點批了 2014、2015 年「3.8當天吃飯不要錢」的補貼預算。

彼時,阿里巴巴常以美團的股東自居,還經常在宣傳上把美團納入「阿里系」甚至阿里旗下。投資美團之後,甚至關掉了蔡崇信親手買回來的口碑網,淘點點的失利或許也有這方面的原因。關鍵原因是阿里在做淘點點時,延續了電商「只搭建平台,不參與顧客經營」的傳統,不但不幫助商家經營,連地推和配送都是交給代理商完成的。

2006 年,得益於口碑網創辦人李治國曾經是阿里巴巴第46號員工,口碑網成為阿里巴巴首次注資集團外部企業的案例。2008年,阿里巴巴全資收購口碑網並與自身搜索平台雅虎結合,可以算得上是 O2O 概念的先行者。

因為經營不利,口碑網逐漸淪為淘寶的附屬品,存在感幾乎消失殆盡。在2015年美團轉變陣營後,阿里巴巴重整士氣,再次啟動口碑網。蔡崇信擔任口碑網的董事長,螞蟻金服的範馳擔任口碑網的CEO。

2017 年,阿里投資的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據說阿里提供了融資支持。2018年,阿里又收購了餓了麼,並與口碑合併,真正意義上完成了「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在被阿里收購後,張旭豪成為餓了麼的董事長,兼任阿里集團 CEO 張勇的新零售特別助理,原淘點點負責人王磊擔任餓了麼 CEO,再次獲得了證明自己的機會,

據查詢結果顯示,今年8月2日和3日,張旭豪相繼退出關聯公司的法人代表,均由王磊擔任。在本次內部信中,對於合併後職務的安排是:阿里巴巴集團合夥人王磊(花名昆陽)將擔任阿里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總裁,向張勇匯報,並兼任餓了麼CEO;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範馳(花名程咬金)將繼續帶領口碑業務,向王磊匯報。

從權利分屬來看,這可以被認為是口碑被餓了麼吞併了。雖然實際的業務範圍,餓了麼還是負責「到家」,口碑還是負責「到店」,但兩項業務實際負責人王磊和範馳的上下級關係,可能會造成合併後公司的重心有所偏向。

一家被另一家徹底打敗,再無翻身之日為止

上個月,湖畔大學的梁寧在得到 APP 上撰文說,王興具有一種能力叫後發先至。王興領導的美團,至少完成了五次以上的後發先至。團購、電影票、酒店、外賣、景區門票這些業務他都不是第一個做的,但是至少在這五個領域裡,他連續做到了後發先至。

2003年,張濤開始做大眾點評。2008 年,張旭豪創建餓了麼。2009 年,格瓦拉開始做在線選座的電影票。2010 年 1月,中國第一家團購網站滿座上線。王興2010 年 3 月創立了美團,無論是餐飲、團購、電影,還是外賣,美團都是後來者。

大眾點評張濤.JPG
大眾點評創始人張濤與同事抱頭痛哭 銀杏財經

2013 年,美團開始外賣業務,這個時候餓了麼已經做了 5 年外賣。2015 年,是互聯網合併大年,點評和美團合併,張濤就退出了餓了麼的董事會,然後把全部曾經支持餓了麼的流量導給美團。新美大整合之後,美團就把資源全部向外賣傾斜了。並在 2016 年底,超越了餓了麼,成為了外賣的第一。

張旭豪曾經在談及將餓了麼賣給阿里的原因時說,他一直都被美團的降維打擊困擾著,王興的多元化佈局讓他在對付餓了麼時,有更靈活的手段和更低的流量成本,並樂觀地認為「整體加入阿里後,阿里的多元流量開放,讓我們可以對美團也來一次降維打擊了。」

幾個月過去,餓了麼對阿里的流量依賴果然日趨明顯。其官方數據顯示,餓了麼在進入阿里體系之後,從支付寶、手淘、口碑上獲得的訂單量已經占到餓了麼訂單總量的三分之一。而餓了麼最被阿里所看重的配送體系,也開始在外賣之外的領域為阿里所用。

張勇以往通常會講「菜鳥物流網絡」,但如今他多了一個「蜂鳥」要講。他說,騎手在配送餐飲之外,會加入更多品類,更多商品的配送服務。「蜂鳥」將成為阿里巴巴新零售戰略中,即時配送網絡的基礎,未來將會被改造重構。

今年 33 歲的張旭豪,放下十年的創業包袱。他酷愛打籃球,曾帶領學校球隊獲得過上海市冠軍。每次打球,一定要贏,不贏不爽,如果輸了,會沮喪半天。但現在他說「最近幾次打球,我突然發覺自己的心氣好像沒有那麼足了,覺得勝負的結果似乎不再那麼要緊。」

公司被收購後,張旭豪不喜歡聽那些說恭喜他上岸了的祝賀。或許即使在中國互聯網史上,他從無到有和巨頭博弈的經歷都是一個傳奇,但對於創業家本人來講,他對於戰場仍有留戀。這個戰場,如今只有兩方人馬,合併後的阿里本地生活控股公司和王興手裡的美團點評。

在美團積累的優勢之下,即使阿里巴巴擺出了好幾種「陣法」卻依然被美團全面壓制。餓了麼和口碑合併後,業務磨合和資源衝突是第一關。如何遏制美團的優勢,並贏下決戰才是真正的難題。

目前的情形,對於消費者來講是樂見其成的。餓了麼被阿里收購之初,王磊宣布拿出 30 億做補貼。曾有採訪問他準備如何解決補貼戰這個惡性問題,他說「並不認為補貼是一種惡性競爭,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當阿里的矛,對決上美團的盾,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在這個領域,或許難以出現阿里京東在電商領域那種兩家或多家長久共存的局面,更可能是一家被另一家徹底打敗,再無翻身之日為止。

本文授權轉載自36氪,作者:銀杏財經

延伸閱讀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