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減少共享單車胡亂停放的現象,新加坡交通當局頒布相關規章制度,迫使 oBike 公司在新加坡停止共享單車業務。有專家認為,獅城當局的行為是在扼殺創新行為。
創業公司 oBike 成立近兩年,鼎盛時業務遍及 20 多個國家,然而就在數星期前停止了在墨爾本的業務後,又於 6 月底做出從新加坡市場退出的決定。新加坡另一家共享單車公司 Gbikes 也於7月7日停止在新加坡的營運。
針對共享單車在人行道、公園甚至河道等公共場所任意停放的現象,新加坡和墨爾本當局對此制定了一系列規章制度,之後這家以鮮黃色而為人所熟知的 oBike 單車公司做出關停業務的決定。因摩拜和小黃車公司的經營而首先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共享單車,誕生開始就打上了亂停亂放和損壞公物的標籤。
在亞洲,oBike 仍將在馬來西亞、台灣、韓國、香港、印度尼西亞等地繼續提供共享單車服務。在澳大利亞的雪梨、阿得雷德、布里斯本,公司的業務也在繼續。10月份公司共同創辦人 Edward Chen 透露,公司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的用戶數量已超過200萬。
oBike 在新加坡的用戶數量高達100多萬,在近期的一篇臉書帖文中,公司告知用戶,仍可通過Grab旗下的共享單車平台 GrabCycle 來租用 oBike 單車。然而,Grab 很快否認了這一說法,Grab表示,目前其平台只提供另一家新加坡公司 Anyweel 的租車業務。
「oBike 之所以停止新加坡國內的業務,是因為難以滿足當局的規章制度要求」,Grab 的一位發言人說,「這意味著我們的平台不再提供 oBike 的租車服務,因為 oBike 既無法獲得在新加坡展開共享單車業務所需的許可,也難以維持自己的單車規模」。
根據新規定,營運者需要向交通當局申請業務許可。該許可不僅規定了營運者的單車數量,同時要求營運者必須在規定的時間裡,移除非法停放的單車。此外,營運商必須為單車裝備運用地理圍欄技術的條碼,以保證營運商能對未將停在指定區域的單車用戶多次收費。這對 oBike 來說,成本太過高昂。
oBike 的撤出在新加坡和墨爾本用戶中引發軒然大波,因為 oBike 公司幾乎不可能返還用戶在註冊時交的押金:新加坡是49新元(240元人民幣),澳洲則是70澳元(345元人民幣)。用戶們反映,在obike 宣佈退出市場的消息公佈後,一夜之間,「退還押金」按鍵就消失了。有報導說,公司已進入新加坡的清算程序。OBike 至今對此未作任何回應。憤怒的用戶蜂擁而上,在網上發起「退我押金」或「欠債還錢」等話題。在 Change org 網頁上,一份要求 oBike 公司返還押金的請願書已徵得4300多人的簽名。
另一家新加坡本土公司 GBikes 已於7月7日停止在新加坡的營運,7月7日是新加坡陸路交通管理局(LTA)為無樁共享單車公司申請經營許可設定的最後期限。由中國電商巨頭美團點評出資27億新元並購的摩拜,以及小黃車等其他營運商,競相搶在截止日期前遞交申請。LTA 表示,「不符合LTA標準和條件的營運商將面臨行政處罰,包括高達10萬新元的罰金、削減單車數量,中止經營許可,甚至取締。」
有分析人士認為,嚴苛的管理規則可能損害正茁壯生長的共享單車產業。東南亞的共享單車市場正受到挑戰,Google 和新加坡國家投資基金 Temasek 估計,到2025年,這一市場的估值將達到130億美元。
「亞洲的城市應汲取新加坡和墨爾本的教訓,懂得如何正確作為。創新者和冒險者都難能可貴,」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投資學教授 Jeffrey Towson 表示。「新加坡的做法或許恰恰表明,事實上,此舉可能是在重創中國的創新者。政府應當試著幫助 oBike 穩定發展。相比之下,中國對本土的共享單車公司十分寬容,摩拜和小黃車也因此得到蓬勃發展。」
總部位於新加坡的風險投資公司 Golden Gate Venture 總裁 Justin Hall 指出:「這的確會影響共享單車產業。共享單車本身已經是個起步極難的產業,競爭環境激烈、利潤率偏低,並且資金投入較大。規章制度儘管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給營運商增加負擔,那麼共享單車業務在新加坡形成規模則會更加困難。」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由於受到共享單車管理亂象的困擾,越來越多的城市將會制定規章,對無樁共享單車進行管理,但是這可能會減緩共享單車公司的國際擴張步伐。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科殼可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