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如何為你的創業產品竪起強而有力的屏障?

36氪/Boxi 2018-05-03
如何為你的創業產品竪起強而有力的屏障?
Andrew Askins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作為創業者你最大的擔心是能不能成功?一旦產品/服務稍微有點起色時你又開始擔心別人會不會抄襲。軟體申請專利並非易事,而且侵權訴訟非常的耗錢、耗時。有沒有更好的防禦手段呢?Krit 創辦合夥人兼執行長 Andrew Askins 為我們提供了他的建議。

編按:Krit 是一個協助 B2B 新創非技術創辦人找到技術共同創辦人的組織。

你已經花費多年心力想讓公司成功。

你透過幫助大家、提供真正的價值來培育受眾。尋找到正確的聲音需要很多試驗,但慢慢地你培育了忠實的追隨者。你擁有的不是客戶——而是粉絲。

然後,當一切開始得到回報時,競爭對手突然冒出來了。

因為受到了你的成功啓示,他們個個都想效仿。他們裝滿了風投的錢,他們正在挖你的牆角。經過了多年的建設之後,你必須為你應得的東西而戰。
這是創業者最常見的恐懼之一。

大多數初次創業者通常在擔心自己的想法被偷走這件事情上擔心過頭。另一方面,建立一家有防禦能力的企業又非常重要。最常見的防禦手段是專利、商標、版權或者其他的法律保護。

投資者一開始會問的問題之一是,「你有沒有專利?」但法律保護並不是保護企業唯一的辦法。軟體申請專利之難眾所皆知。哪怕你有了專利,向競爭對手發起訴訟也是非常耗錢耗時的。

如果我不對自己的產品採取專利保護的話豈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抄了!?

如果我告訴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呢?靠為你的客戶提供更高價值來保護你的企業的神奇辦法。

用網路效應保護你的應用

作為一種建設可防禦的企業的手段,網路效應往往容易受到忽視。儘管這並不能適用於每一家企業,但在適用的情況下,其效果強大得出奇。

簡而言之,網路效應透過讓你的產品變得更有價值而保護你的產品。不需要發起法律訴訟。

理解網路效應

當產品體現網路效應時,意味著它的 使用增加會導致對其他用戶的價值直接提升。 通常情況下(未必總是如此),這意味著每一位新用戶都會讓產品對每一位用戶更有價值。

最明顯的例子是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路。加入該平台的人越多,它的作用越大。會有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朋友,發現更多的內容。

這個術語首次使用是在1908年,Theodore Vail給貝爾做的年度報告裡面提出來的。如果你認得的人裡面只有一位有電話的話你買電話就沒什麼意義。但如果你認得的每個人都有電話的話,電話就變成了必需品。

網路效應如何促進產品的防禦性

一旦你的平台突破臨界點,網路創造的價值就會以指數速率增長。與此同時,成本只會線性增長。

network-effects-graph.png
Andrew Askins

這種效應製造了你和任何新競爭對手的差距。等到他們達到臨界點時,你已經添加了更多的用戶,雙方的差距也更大了。這並不是說網路效應能讓你的公司無敵。這個世界上沒有無敵的公司。但這的確提高了進入門檻。安全專業人士從來都不是讓網站不可進入。而是讓它足夠強大到難以破壞。

作為創業者你的目標是一樣的。沒有無敵的企業,但你可以建立競爭性優勢,使得低水平的山寨者抄襲你變成浪費時間。

4種不同的網路效應

要想更好地理解網路效應,你需要理解這4種類型的網路效應。

直接網路效應 意味著產品使用的增長導致產品價值的直接增加。Facebook就是直接網路效應的例子。當使用的人越多時,產品本身也變得越有價值。

間接網路效應 ,則是一個產品或者服務的使用增加會導致互補產品價值的增加。然後反過來又會提高原先產品的價值。這裡完美的例子是操作系統。

如果你和我都賣了一部iPhone,我從你擁有一部iPhone這裡並沒有獲得直接價值。然而,購買iPhone的人越多,軟體開發者就越想開發iPhone app。然後這就給我、給用戶創造了間接價值,因為我可以選擇很棒的軟體。

雙邊網路效應 是指其實同時有兩個網路。一個網路使用的增加會提高另一個網路的價值,反之亦然。比方說Craigslist,或者任何雙邊市場。如果你我都是賣家,我不會從你在這個平台上得到任何內在價值。但註冊的賣家越多,平台對買家的價值就越大。

最後一個是 本地網路效應 。再次地,考慮一下Craigslist或Uber這樣的市場。我住在西弗吉尼亞州的查爾斯頓。如果一位司機在舊金山註冊,那它並不能給我帶來太大的價值。只有當司機在我本地的網路註冊時我才能獲得價值。

如何達到臨界規模

網路效應產品的挑戰之一是很難形成初步的發展勢頭。這是典型的雞生蛋蛋生雞問題。如果只有5個人使用的話Facebook是沒什麼樂趣的。你需要制訂策略足夠快地形成一開始的發展勢頭來留住用戶。

因為工具而來,因為網路而留

形成早期發展勢頭最常見的辦法是開發一個離開網路本身也有價值的工具。這就叫做「因為工具而來,因為網路而留」。我們去年秋天開發的Albatross就是完美例子。

這項工具使得對項目進行估計變得更加容易,哪怕只有你一個人使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我們就能分析全網的數據。然後,我們可以利用這一數據讓每個人的預測更加精確。

聚焦本地網路

Facebook解決臨界規模問題的辦法是先追逐小的網路。在哈佛大學達到臨界規模要比在整個美國達到臨界規模容易。在早年他們是一所所大學來擴大網路。一旦有了一個較大的用戶群,他們再向整個人群開放平台。

局限性

網路效應不是銀彈。開發依賴網路的產品很難,雙邊市場更是難上加難,因為你先後要建立兩個網路。成百上千的初創企業嘗試乾掉Craigslist的努力都已經失敗了,因為它們沒法達到臨界規模。

同樣地,你也沒法把網路效應生搬硬套進你的產品。如果產品和網路效應不是天作之合,強扭的瓜是不甜的。不過理解網路效應的運作機制能夠幫助你發現強大的新產品。

儘管如此,把這些效應植入到軟體裡面還是有一些常見辦法的。

如何開發利用網路效應的B2B產品?

數據和人工智慧

Google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優勢並不是他們的工程師。而是手上龐大的數據。所以他們會免費提供AI工具給你們用。他們想要更多的數據,而不是更多的代碼。

只要你有一個能存儲用戶數據的工具,你就可以想辦法利用它來替用戶創造價值。你的用戶越多,你的分析就越精確(理論上)。

注意:採用這個方法要小心。用戶正在越來越關心公司如何利用自己的數據。如果你正在利用用戶數據,一定要透明並且預先通知客戶。

集成

開放你的平台也是常見策略,這可以創造間接網路效應。開發者集成得越多,你的用戶從你的App中獲得的價值就越多。你的用戶越多,開發者想要進行的集成就越多。

如果你能夠迅速打造一個龐大的開發者生態體系的話,你就能建立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注意:這在由舊玩家統治的產業尤其有效。比如法律或者醫療保健技術。向開發者開放你的平台會給你的產品帶來技術複雜性。還有,如果做得不好的話,還會增加安全風險。所以,就像任何一條策略一樣,要小心權衡其優劣勢。

摘要

1.網路效應意味著你的產品使用的增長會導致產品價值的直接增加。
2.透過提升自身產品價值可以保護自己受到山寨的衝擊。
3.在建設網路時,確保你有策略來克服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4.並非所有應用都適合利用網路效應。不要生搬硬套進去。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Boxi

原文:Using network effects to build a defensible product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