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什麼台灣沒跑進全球創業生態系的決賽圈?

為什麼台灣沒跑進全球創業生態系的決賽圈?
Eugene Onischenko via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數位時代》與《創業小聚》連續三年製作創業大調查,並在2017年決定加入Startup Genome,讓台北代表台灣加入全球調查,其中目的之一,是希望能透過這份調查報告對標出台北創業生態系在世界的位置,並藉由國際調查的分項,瞭解我們所處環境的優/劣勢。

初看台北生態系在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的成績,除了有種驗證預想的感覺外,似乎還多了份氣餒。台灣,在新創或創新,如果有小學老師給學期評語,可能會拿到一個秀外慧中之類的中性評價,好像沒有地方特別突出?

但仔細閱讀整份200多頁的全球創業生態系報告、細看數據與圖表,加上這些研究方法與假設;你可能會發現,除了跟幾大資本、創新、人才、市場的超級核心,如美國矽谷、波士頓、紐約、中國北京、上海或新加坡相比,經過人口比例、消費者物價等平減,我們不一定真的那麼樣樣不如人。許多分項資料都顯示我們距離全球平均不遠,有些高、有些低,有些老問題(例如創業家簽證)也在這幾個月陸續開始有解。那麼除卻那些網路、科技創業圈曾大聲嚷嚷問題外,究竟有哪些新發現告訴我們,明明我們在這幾年終於有了一點政策幫忙,各級政府好像開始急起直追重視創業,台灣為什麼還那麼不容易跑進全球創業生態系的決勝圈裡?

以城市為基礎的創業生態系數據,加上分項產業的細部觀察,真正暴露了許多以往不容易看到的問題。如全球創業網絡(GEN)主席 Jonathan Ortmans所說:「所謂生態系建構者,主要也就是全球的政府們,正在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面臨協助本地新創成功的困難挑戰」。全球化競爭已經真正進入深水區,包含基礎教育制度所培育出來的人才(許多地區開始重視科學/工程人才,甚至是程式教育),高等教育制度吸引、培育的專業人士(包含移民在內),創業生態系裡創業家與團隊的背景組成,他們與投資者之間的聯繫;投資者網絡中,是否具有強而有力的財務與策略操作經驗,甚至是創業家、創業團隊與投資者對國際市場的連結,都決定了這些新創是否能真正走向成功。

創業環境不再只是共同工作空間、加速器計畫、小聚/展會或發表會、投資媒合甚至黑客松等這麼簡單。它牽涉到深層的連結,缺一不可。制度、法規、人才、技術、市場連結都很重要,不是只有大文化市場國家(我們常說的美國、中國或歐洲甚至日本擁有大市場)才能成就新創,重點是這些新創對全球不同市場的理解與連結,是否深刻且強而有力。

大家都在挑賽道,人家不見得不比你更努力

Startup Genome與Chrunchbase合作,以2012 - 2017移動區間的分項產業早期投資成長與總額綜合,將分項產業分出高成長、成熟與衰退的不同產業。台北在高成長的先進製造與機器人(Adv. Manufacturing & Robotics, 後簡稱先進製造,五年投資成長 189%)、農業科技與新食物(Agtech & New Food, 後簡稱農業科技,五年投資成長 171%)、區塊鏈(Blockchain, 五年投資成長 163%)與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 Analytics, 後簡稱人工智慧,五年投資成長 77%)的四項分項產業中,進入了先進製造與人工智慧兩項,也另在成熟的教育科技(Edtech)、金融科技(Fintech)、健康與生命科學(Health & Life Science)、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與生物科技(Biotech)五項產業中,進入了一項。

蔡英文總統參觀2016資訊月_來源_數位時代資料.jpg
數位時代

這些三項產業也大致與蔡英文政府當選後所揭櫫的五加二創新產業中(亞洲矽谷/物聯網、智慧機械與生物醫藥三項),和科技部長陳良基所大力推動的人工智慧領域不謀而合。但,讀者是否想過,當許多產業專家、部長甚至學者談到 IoT、生技產業時,往往第一張投影片就先引述某報告,說明到未來某某年,物聯網裝置將有幾個、人工智慧應用產值將有多少、生物醫藥的應用產值將有多大時,也通常意味著不是只有台灣人看到這份報告、決定投入這份產業來分享這個未來產業大餅,其他創業生態系可能也有諸多優勢足以投入這個市場。我們不是選錯產業,而是全都押寶、挑中那些也相對熱門、競爭激烈的產業,當其他地區有更大的文化市場可以培育產業新星時,我們就好像數十年前那連球棒、球場都沒有的紅葉國小少棒隊,只能靠天分跟特殊的打法,帶著台灣人的期待,努力打進系列賽。

以物聯網硬體來說,近30年來吸引包含台商等世界投資深圳、香港的珠三角生產供應鏈或蘇州、昆山、上海的長三角供應鏈,在人才、資金甚至產業基礎等優勢與能力都不見得輸給台灣,中國政府幾乎全面接受(相對美國國會至少對 Facebook 還開個聽證會)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用以改善國家、穩定社會的應用,也間接促進了許多科技新創與人工智慧獨角獸的存在。攤開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有關分項產業的報告,讀者可以發現,無論是人工智慧、先進製造與生物科技產業市場雖大,但都有超過10個地區的創業生態系在競爭,台灣新創要在這些分項產業或市場裡決勝負,除了在產業內掌握特地利基(獨特技術、獨特產業地位、取得特別/難以取代的市場份額),否則只好屈居地區甚至國內市場,或某一段供應鏈的低利潤,在國際競爭上別無他法可言。

在這些領域卡位的新創不是沒有機會;反過來說,在這些分項產業裡經過激烈競爭可以以特殊方法存活下來的新創;尤其那些瞄準、分食國際市場的航海家們,將有機會分到最多的寶藏,取得最大的成果,讓估值成為真正的獨角獸,出場或 IPO 倍數可觀。尤其是台灣長期投入,全球投資也邁向成熟穩定的生物科技產業,經過這10幾年的風風雨雨,那些仍存活有機會往前走的新創們有機會在短時間開花結果。我們不是不會挑產業、不會挑市場,而是同為大趨勢、大產業,也有更多創業生態系在競爭,互有優劣勢,台灣在這些領域要有突出表現,可能也需考量市場、人才、技術等不同面向,與其他創業生態系間的發展策略與合縱連橫。

另一方面,台灣也可能在許多深度科技,較少生態系著墨的分項產業進一步有所發揮。在全球領先、普及率高但飽受攻擊的台灣網際網路,曾經孕育過趨勢科技、阿碼科技等新創的環境,就可能是培育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新創團隊的搖籃。另一方面,台灣傳統的農業、水產養殖業等強項在農業科技開始席捲全球時卻未特別形成新創進入產業,也值得進一步關注。走到台灣田間,你可發現已經有許多農夫發揮自造者(maker)精神,買進、拼裝各種設備增進、改善自身的農產品生產,GSER 也在報告中特別指出5G、IoT等趨勢將為農業科技帶來全新面向,這些都是台灣既有不同領域強項,但缺乏具備整合能力的新創進到這個市場,一般化相關產品或服務後推向世界。在五加二創新產業中不斷強調綠色能源與循環經濟的台灣,也少有新創進入目前投資相對較少的潔淨科技(Cleantech)領域。這些可能都是未來特殊、潛在、較少競爭生態系會進軍的利基市場。但長期觀察創新生態系的政大科管所兼任教授、東方廣告董事長溫肇東溫肇東就提醒:「這些領域的新創因為市場特殊,因此雖有利基,但不能只憑技術進場,還要能帶著財務操作技巧、全面考慮商業策略的手段,才足以最終競逐全球。」

需向前掌握風向球,投資數據其實是落後指標

GSER 本次分項產業報告的篩選方法,主要依賴 2012 - 2017 的投資數據,但投資數據其實是風險創投們篩選案子,競標下注後的結果。往來台灣與矽谷,比較台北與灣區的差別,許多創業家、創投都以經驗法則指出,台灣的新創、科技環境趨勢,往往慢矽谷1 - 2年。「可能是因為有更多人才、資金來往於中美兩地,北京在這(投資、新創)方面的落後時間縮短多了,假設台灣平均落後矽谷 1 年,則北京現在因為投資案量大、市場所撐起的媒體發達,可能最多慢 3 - 6 個月,甚至更短。」一位經常往來台、美、中,在三地都有投資案的投資者表示。「我2014年去矽谷,跟創投說我做的東西是大數據,他們就已經糾正我要說自己在做人工智慧!台灣談深度學習這個詞都得等到2017年。」一位已經成功度過4年、換了兩次題目,終於開始損益兩平的創業家說。

「到了矽谷後,我發現,為什麼他們做的跟我們都不一樣?」簡志宇說。
無名小站創辦人簡志宇。 James Huang/攝影

無名小站創辦人,如今在矽谷 AME Venture 做風險投資的簡志宇就提醒,台灣創業家們要特別注意矽谷的創投趨勢。「不要只是悶著頭自己做,根本不知道主流(投資人)現在在關注些什麼、怎麼選(投資對象)、做些什麼研究。」簡志宇說「很多你只以為是趨勢、是潮流的投資,背後都有具體成因!」他舉例,當雲端資料足夠、算力也成熟,人工智慧、智慧製造與自動駕駛等領域就會自動浮出主流創投們的眼光。「這些預兆發生絕對早於 2015 年!」簡志宇認為,台灣要有更多人長期花時間在矽谷(頂級、主流生態系),觀察、連結當地生態系並參與合作,不是只一個計畫派人到灣區一兩年,或一堆高官、參訪團來指定要看矽谷哪幾家當紅公司,「人家還沒紅之前你為什麼不看、不投,現在紅了來看你又沒做好準備,帶著具體方案要跟人家發生關係,只是讓接待人或對接窗口整天忙著作導遊,有什麼用?」

為吸引人才,台灣需要考慮完整的綠卡政策與高教制度

雖然觀察創投對分項產業投資總額或成長率其實是早期投資趨勢的落後指標,不變地卻是深度科技新創創辦人圖像非常清晰。移民(無論是孩提時期的移動,或成年人後的國際遷徙)、技術經驗與高學歷和女性創辦人,都是增加新創團隊來源、新創走向成功的關鍵指標。這幾項,尤其是移民,可說是台灣的無敵弱項;人口政策與高等教育發展策略,其實是未來經濟成長的關鍵指標,在島內經濟低迷、實質薪水不動導致生育率大降的 10 數年,無論是馬英九政府或蔡英文政府,除了消極地推動各種補助育嬰、生育獎勵政策來企圖騙人生小孩外(事實上,就算真的生了小孩,許多人也發現這是甜蜜負荷,若欲留在台灣,尤其是工作機會多的大都會區,則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經濟枷鎖),其實都提不出完整的人口政策與解方。

過去50年,台灣的經濟奇蹟其實是島上不同時期移民群體在短時間激盪、配合國際大環境的友善與數十年的產業替代輪動,加上這些菁英們各自努力所帶來的經濟果實。雅言出版社長顏澤雅今年(2018 年 1 月)整理天下雜誌專欄文章所推出的「最低的水果摘完之後」新書作者序中,就特別提出台灣之所以這麼晚才碰上悶經濟,其實是因為最低的水果摘完了,現在大家得爬高一點摘水果,我們所碰到的許多問題都需要討論,與其怪別人,不如趕快花時間找出解方,因為總有方法可以改變的。

如果低生育率將成為這個島上成熟經濟體的事實,也許台灣的人口政策就需要再次調整,我們要認真考慮一套完整的技術移民與綠卡政策,容許台灣有機會像是過去數百年不斷吸納不同來源、不同成因移進島內的移民,持續豐富本地的人才庫,成為新經濟的真活水。而且這次,因為教育、科技進步、醫療發達、加上台灣的民主自由,我們是第一次有機會建立一個容許其他地區人才移入的快樂國度,有機會透過公民討論,設計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讓未來加入這個島上的移民不再需要經歷過去每一波短時間移民所造成的損失與傷害,也避免雙方成為對方記憶的受害者,也許我們能夠成為少數東亞地區以華文為主體,但相對自由開放,是多數國際人才追求成家的快樂國度。

若是如此,我們不再只在乎「創業金卡」、只在乎「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我們需要如同一整套針對不同階層、年齡移居美國一般,移居台灣的移民法律,也需要在所有領域討論更開放、更和緩接納外國人才的友善環境。溫肇東就提醒「對外國人才來說,真正重要的其實不先是多少薪水以上雇用才可以算是專業人才,而是他來到這邊,有沒有辦法融入中文的文化與組織環境,例如開會時大家都講中文,什麼樣的設計讓這些人有機會融入,又或他們的孩子要接受教育有哪些選擇,配偶又要以什麼樣的姿態如何融入社會?」溫肇東說:「在10多年前,史丹佛大學就願意為了多元教師與學生所可能造成的文化與社會制度衝突,專門配置一位副校長來解決所有這樣的問題,例如中文母語的教授英文授課環境通常會導致學生教育經驗較差,甚至會影響評鑑,這樣的狀態應該如何調整,才是真正尊重不同背景人才的專業。」

創業金卡、外國專業人才延攬不是只看件數,每個單位分配推銷額度盡力達成目標就好。法律的改變是最消極、最低層的限制鬆綁,單位的心態,社會與政策整體配套的和善環境,甚至搭配高教制度學生來源、學費鬆綁、人事、經費不再以政府管理的審計制度控制等大規模的高教改革,才是吸引人才成為我們生態系助力的真正本事,也是我們邁入國際競爭深水區必須討論的話題。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新創影音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作者 James Huang 數位時代技術主編 James Huang

《數位時代》創新長兼技術主編、數位關鍵字主持人。讀過點書、創過點業,目前在數位時代打雜,有時也替創業小聚上工,寫點碼、寫點文證明自己還活著。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