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獵豹移動公司CEO傅盛而言,過去一年的成長是撕碎、極致、進化的,回顧走過的路,不管是公司的經營還是個人的發展,有時像走在一條康莊大道;而有時,又猛然警覺,可能遇到了從未想過的挑戰,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
公司的本質是什麼?
一整年,每三個月,我都覺得是一次考驗。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聲音,我也目睹了一批與我們同時代甚至還年輕的企業,在劇烈變化中崩盤、消失,甚至賣掉。或許, 正是因為遇到困難,更加促使我不斷思考公司的本質。
這一年,我去了火人節,讀了很多書,重新思考了很多問題。我在想——公司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第一反應就是收入。誰對於公司是這麼判斷的呢?網路上的評論分子 。只要你的收入和股價出問題,他們就覺得你不行了。
然而任何一件事情,我們都不應該簡單看評論。 如果我們也和他們一樣,用一個收入考核現在的變化,就會失去真正的內在價值。
有一次,跟一個業務幹部交流,他說,傅總,你不能這麼說我,我的收入漲了。我說,如果我像一個網路上的評論分子,只用淺層的收入判斷本質,那我就不應該當CEO。我應該天天在網上發表評論就行了。
我一定要看到更核心的東西。
往下想,如果收入不是公司的本質,總該是業務吧?業務就是產品,有好產品就有一切啊?過去幾年,我們不停嘗試新產品,全力以赴做產品,遺憾的是,一個產品總有它的生命週期。沒有產品是長盛不衰的。
公司的本質不是收入,也不是業務,那麼,是團隊吧?我想了想,這也是一個偽命題。
因為,也許有一天,我也不會在獵豹;也許有一天,大家都不在了。這家公司又安排給了更年輕的一批人,也許獵豹更強大。賈伯斯離開蘋果10年,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評論,但蘋果的體量比那個時候大了太多了;迪士尼去世了也有幾十年,管理層換了好幾批,但迪士尼給人們帶來歡樂的夢想從未改變,且越來越強大。
最後,我就想起了基因。或者叫文化、精神、使命。
當一群人共同完成一件事情,過程中形成了共同的信仰、認知和信賴的時候,它就開始變成這家公司的基因。不論中間有多少變化,只要這些基因在,就有可能重構這家公司。
公司也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 它自己會成長,會進化,我們只是它中間的一層哺育者而已。我們一起參與過它的創立,已經非常幸運。就像一個孩子,你把他生下來,他的每一個細胞,都由你,分裂而來,但有一天,他會和你不一樣,他也會有他自己的獨特性。
當我真正想清楚這個問題時,更加不在意外界的質疑了。太多人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常常會把最外面的一層——收入做成公司的本質;或者把第二層——業務做成公司的本質。
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機會建立一家完全與眾不同的公司,並將其注入基因,我們就不會如此盲目迷失,我們就有能力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
那麼在這個時代劇變的環境下,如何領跑?
雖然我們已經形成自己的基因,有了一些優秀的特質,但如果只是為了維持現狀,簡單努力地奔跑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持續進化。我們要去思考,時代劇變,如何領跑。只是靠加人、加錢和加班,不能解決本質的問題。
我們得去思考這個時代的變化。
我們必須不斷地放大格局和專注聚焦。一邊做好自己的事情,一邊往外看。順勢進化自我,重塑我們的組織。
區塊鏈與去中心化
2017年最紅的關鍵詞,就是區塊鏈了。我對於這個詞印象最深刻的理解是去中心化。
我們這一代人,絕大部分都是在老師、家長、老闆這樣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下一代人,區塊鏈技術有沒有可能讓他們變得不一樣?如果這是一個下一代人的社會體系,我們是不是要擁抱它?從某種角度看,區塊鏈帶來的去中心化和互信機制,極大地提高了組織效率,也有可能重塑整個社會關係。
它讓以前最難實現的信任,透過代碼的形式實現了;讓以前最麻煩的複雜操作的中心化辦事機構,透過高效的網路實現了。
當然,互聯網是區塊鏈的基礎。如果沒有互聯網,區塊鏈技術肯定不會火起來。甚至,AI也會是區塊鏈的一個加速器。
對我們而言,有沒有可能,吸取這樣的思想去改造組織?有沒有可能讓在座每個人都變成一個超級節點,這樣我們就有可能從2000人變成1萬人,1萬人變成5萬人。每個小節點的效率又很高,都在做對自己有效的事。這是我過去幾個月認真思考的問題。
大變革時代,機會是最大成本
互聯網的紅利正在消失,前20年,你只要做好一個APP,就可以打遍全球。今天,只有一個APP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把整個體系和整套打法想清楚,我們才有機會。
我們看到更多成長都在跨界。 今天的競爭手段已經不再是一個單點的比拼,而是一整套體系化的立體競爭。大變革時代,機會是最大的成本。如果我們失去了一個機會,可能就錯失了一個時代。
有多少公司最後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這個時代; 又有多少人青春不再後幡然醒悟,原來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有一次,我在矽谷見Elon Musk,問了一個問題,我說,你做SpaceX、特斯拉,是不是覺得這件事情能贏,或者你當時怎麼想的?他說,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我一定能贏,這件事非常難,但我做這件事並不是因為它容易,就是因為它難。難,才有我做的價值;難,才有這個機會取得不一樣的成就。
如果我們不去進化,不去迎接新的挑戰,不可能再上一個台階。所以,無論個人,還是企業,都不要自我設限。有的時候,我們給自己划定的邊界,其實都是我們腦海裡的邊界。
管理者的新角色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用區塊鏈的思想,去中心化地改造自己。
要摒棄自上而下的層級彙報體系。因為即使這樣做,更加有序、高效、職責分明,但它同時也意味著:僵化、脆弱、缺乏生命力。整個組織系統反饋時間太長,對頂端的依賴太大,容錯率太小。
雖然互聯網時代,我們就在強調扁平化,去中心化。但在未來的時代,這樣的組織架構還要加強。給年輕人更多機會,建立有效的自我激勵機制,讓整個組織自主進化,真正讓每個人自覺把自己當作公司的主人翁。
當有一天,我們形成這樣的共識,這樣的文化,我不需要給你們下任務,你們自己就會想到這件事並做好,你們就開始自我突破了。我想,這樣的組織,才會變得靈活、創新、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包括區塊鏈,我看到各條線都有一些創新型的產品,自己在裂變,自己在競爭。我覺得非常好。公司會更多成為賦能平台,團隊裡的每個人都是相互的合夥人。
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這是未來新時代的一個創新機制。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超級節點。 甚至慢慢,從一個小節點,慢慢變成大節點,從小團隊組成的大團隊。但這一切都一個大前提,即我們必須達成共識。
光有去中心化還不行,組織會崩潰。我們在願景、方法論和結果評價上達成共識,如果短期內不能實現共識時,我還是那個達成共識的節點。
你想成為瓷器還是更想成為彈簧?
達成共識是我們要做的第一步。我們也會建立一種理性的機制,用結果來說話。 怎樣才能創建開放、透明、互信的機制呢?這涉及到組織里的每一個人。
我最近經常作一個比喻——你究竟想成為瓷器還是彈簧?瓷器看上去很美,很堅硬,但遭受一點外力就會碎掉,我們管它叫玻璃心,瓷器心;而彈簧,就是你不斷有向下施壓的勁道,雖然看上去壓得很深,一旦當它迸發,就會產生比以前更強大的彈力。
我希望,我們能成為彈簧一樣的人。把所有壓向你的困難、遭遇的失敗,都變成自我吸收的一種機會、一種途徑、一種養分。 如果不想被時代拋棄,我們只有開放心態,相信你的隊友,相信跟你合作的人。 出現問題時,先苛刻要求自己,不簡單抱怨,而是積極面對;放棄自我保護,積極溝通。
三種不同態度的人
這裡分享三種不同態度的人。也是我在史丹佛設計學院的一堂小情境劇課學到的,深有共鳴。
第一種人,喜歡說「No」 。 別人說什麼,他都說No。如果一個人拒絕接收信息,就能找出各種理由說No。這是一種最封閉式的人的狀態。
第二種人,喜歡說「Yes,but」 。 這個東西是挺好的,但是……。比如,我經常聽到,傅總你說的很有道理,但你不夠瞭解我;或者,你講的方向是挺好的,但我們現在的事情還很難做。無數的但是,其實就是無數的藉口。
第三種人,喜歡說「Yes ,and」 。 這是最好的一種狀態。我們有沒有可能不斷地說,對,不僅如此,我還想要怎樣;不僅如此,我還可以怎樣。
後來我想,人和人之間有差別很大嗎?其實沒那麼多差別。有的時候,我一度都認為自己是一個極其普通的人,直到今天也是這樣。也是史丹佛那次課,他說,你認為自己很普通的品質,可能在別人看來,非常寶貴。
順著這個思路,我在思考,為什麼自己能夠站在這裡?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我想就是說「Yes,and」的能力。 我經常會說,要虔誠地像小學生一樣去看待別人講的東西。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的確形成了這種能力。我總結了一句話:姿態越低,蓄能越大;對他人的信任越多,成本就越低。
儘管有的時候,別人說的也不全對,的確很多事情證明,你傻;但如果把時間拉得足夠長,你知道這個人厲害,然後信了,其實會發現,越信反而越強大。因為,犯錯誤或犯傻的成本,比起那些不去擁抱而錯失機會的成本低太多了。
也源於此,這一年來,我對人的評價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如果我和一個人溝通,他說「yes and」很多,這個人就會有機會突破。這件事,我在好幾個人身上都得到了應驗。如果一個人不斷地說「yes but」,我發現,其實無論他過去累積再多,都會遇到自己人生的瓶頸。這是我最近關於一個人的成長的一次很重要的思考。
人也好,公司也好,只有不斷與外界發生連接,才能真正成長並改造自我。就像一顆樹苗,如果不從外面獲取陽光和水,談何成長?總不能說,靠天地靈氣?況且,靈氣總有用完的時候。
結束之前送給大家一句話:
不被嘲笑的夢想,不值得奮鬥。只有我們不怕嘲笑,不斷奮鬥,才有可能進化這個時代。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創業邦》,作者:傅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