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飛比詢價問世、淘寶發明以圖搜圖,無疑是讓消費者更方便找到便宜的同樣商品,賣衣服的就算把商品重新找 Model 拍照,萬惡的以圖搜圖還是能找到一模一樣的衣服,要是你賣一倍左右的價差,還會被觀眾在廣告底下留言賺暴利沒良心,實在是生意難做。
這時候自行生產就有一定的優勢,因為是獨家,所以價格訂製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我們 25:01 在展覽結束之後,花心思想辦法突破商品的原貌,希望能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文創服飾商品。
把發熱衣印上插畫是我想很久的事情,因為當時所有的發熱衣都是素色,我問了好幾家紡織廠,都說不可能做到,因為把圖案印上需要高溫壓燙,會損壞布料纖維,同時他們也覺得發熱衣是穿在裡面,加上圖案沒有意義,又看不到,但我一直認為台灣的紡織科技是全球最強,一定能克服這件事情,所以在每次認識新成衣廠的時候,我都會再問一次發熱衣印上圖案的可能性。
最後還是找到紡織廠願意陪我完成這件事情,這是一個新的做法,所以紡織廠和我試了很多塊布料,找到顯色度佳跟維持體感溫度的布,這段研發期間是很花時間的,而且不知道能不能成功,效果好不好,失敗了就是白忙一場,時間跟人事成本放水流。
商品完成後,就要進入行銷企劃,既然這是一個「印上插畫的發熱衣」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商品,就要為它想出曝光的方式,話題的發酵,吸睛的商品照,讓這一切來促成消費。
曝光的方式
當時我並沒有特別去強調技術的難度,就像我第二篇提到的,商品是冰冷的,要為它帶出感動或歡樂,才能植入觀眾的情緒記憶,所以我把亮點擺在「跨世代合作,老牌紡織廠+新生代文創插畫,感動研發!」,當時的社會氛圍有著很強烈的世代對立,即便到現在都是,越是這樣,我覺得自己身為一個有社會責任的創業家,應該打破這個僵局。
在這個案子裡,我強調傳統世代有多年的累積經驗,新生代有創意,兩者合作才能讓產業更加強大,其實到現在我都還是真心這麼認為,台灣的產業必須要能傳承下去,不該變成夕陽產業,我將這樣的核心理念傳遞給觀眾,很幸運剛好台視要做勵志專題,希望能採訪我。
這麼新的東西不可能只是拍好商品照就默默上架,這樣可惜了花這麼多時間在研發上,一定要有強勢登場的感覺,如果資金充裕,要多盛大都不成問題,但若資金不充裕,也要想辦法誘發話題,讓觀眾討論。
如同我第二篇提到,收到採訪我就開始設想如何在這短短的新聞畫面,把這故事講好,我把採訪地點約在紡織廠,讓記者捕捉生產的難度,讓紡織廠老闆去講台灣傳統產業的苦處,為插畫的故事細心解說,我並不把自己列為主角想霸佔多長的畫面,在這個案子裡,產品理念才是重點,我們所有人,都是在為這個理念服務,必須要這樣出發,觀眾才能感受的到產品的價值,我們就用新聞的曝光,打出第一張牌。
發酵的話題
新聞曝光後,引發了觀眾的認同與討論,我們賦予文創發熱衣的情感價值,讓許多人去討論,不論是商品或是背後的價值,不同的面相攏絡不同的支持群眾,讓每個人都相信這是一件對的事情,值得肯定的合作。
我參考各家品牌過往發熱衣的商品圖,發現灰色/咖啡/棗紅是大家慣用的背景色,所以在這一檔的操作上,我採用了粉黃/粉藍/粉紅做背景色,並搭上長相日系的男女模,希望能爭取觀眾滑手機的時候多停留 0.5秒,願意按進網站把故事看完。
可惜這一檔遇上暖冬,銷量不是很理想,其實我明白,發熱衣不需要圖案,是很多人的想法,所以這註定是一個小眾商品,但我仍然把這一檔視為品牌的重要里程碑。
不取貨的原因
我總觀這幾年下來,我發現賣衣服的下標率與不取貨率,跟氣溫有著很大的關係,我這個說法,從發熱衣的銷售更加確定,冷氣團來的那一天,發熱衣的廣告轉單率頗高,大家瘋狂的下標,隔天我出貨出的很愉快,但一周後幾乎 5 成被退回來,因為冷氣團隔兩天,氣溫已經變熱了,觀眾覺得不需要了,所以我真心覺得,販售衣服很看氣溫,近年來這樣不穩定的天氣變化,相信令所有賣衣服的人都非常頭痛。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轉載自陳郁翔,全文刊載於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 25:01 DESIGN T-SHIRT - 創辦人
- 清寒創業 - 偷懶作者
- 海尼根電音大賽 - 亞洲區台灣亞軍
- TEDx - 講者
- 蔡英文提名 - 在地希望
- 關鍵評論網 - 未來大人物
- 高雄八一氣爆 - 鄉民捐款發起
- 時尚空間 - 平面設計
- 華陀扶元堂 - 電視購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