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因為沒搞懂這 4 個問題,一位創業家白燒掉人民幣 400 萬做功德

36氪 2017-12-27
因為沒搞懂這  4 個問題,一位創業家白燒掉人民幣 400 萬做功德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老陳是一位 70 後創業者,他的專案是海外留學服務,他曾經在三個月內燒掉人民幣 400 多萬做互聯網營運(市場投放+人員工資),但帶來的流量卻少的可憐。

在和老陳接觸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對自己的行業超級熟悉,談起線下那套傳統打法能滔滔不絕講 5 個小時,但遇到互聯網的新玩法就犯難了。不做互聯網怕被淘汰,做又不知道如何做,加上近年來不少人打著互聯網思維的大旗各種忽悠,他現在早就已經是雲裡霧裡。

「別再跟我講什麼互聯網思維了,能不能來點實在的?」老陳跟我說。

我梳理了一下,他的核心問題有以下四點:

  1. 互聯網營運到底有什麼用?
  2. 互聯網營運要做哪些事情?
  3. 營運團隊的組織架構怎麼設計?
  4. KPI怎麼考核?

我將答案總結為一張《營運畫布》,這張圖分為四個關鍵部分:定目標、列手段、配崗位、做考核,正好解決了老陳對互聯網營運的四個困惑。

職缺.PNG
36氪

1、定目標

互聯網營運有四大目標:拉新、促活、留存、轉化

我跟老陳開玩笑說:「如果有誰給你的公司訂了這幾個目標,那麼你可以開除他了。」為什麼?因為這四個目標更適合純線上的互聯網公司。

營運,一定要結合公司的實際業務才行。比如,老陳是做留學服務的創業項目,互聯網營運的最大作用,就是能夠透過各種線上手段帶來目標客戶的有效諮詢,諮詢一旦起量了,我們現有的老師、顧問團隊就直接銜接起來,整個局面就活絡起來,所有有效諮詢量就是這類公司做互聯網營運的核心目標。

訂了核心目標,可以進一步拆解開,比如有效諮詢就可以拆分為資訊觸達量(多少人看到我們公司的資訊)、信任度(看到資訊以後是否會產生信任)、即時諮詢率(產生信任後是否會立刻諮詢)等子目標。

職缺2.PNG
36氪

現在,把你公司的業務梳理一下,看看互聯網能在哪塊業務上發力,先把營運的目標定下來。

2、列手段

目標定好了,開始配置營運手段,也就是具體看營運要哪些事。老陳是怎麼做的呢?一看新媒體火了,就趕快註冊一個公眾號發文章,一看短視頻火了,就趕快安排團隊製作短視頻內容,結果公眾號除了自己內部員工沒人看,短視頻播放量不超過100。這叫病急亂投醫,營運講究的是對症下藥,行業不同、客戶不同、目標不同,互聯網運營的手段就不同。

比如對於重決策、高客單類的產品,企業需要花力氣做搜尋引擎行銷和品牌建設。為什麼?因為這符合使用者行為邏輯和心理特徵。

舉個例子,買房子就是典型的重決策、高客單,用戶不會像買瓶水一樣到了就買、買完就走,在購買之前用戶要大量的去檢索各類資訊,他的行為路徑通常是網上搜索資訊、諮詢身邊朋友、諮詢某家仲介、再到網上搜索資訊、再打電話給朋友…過程總是反反覆覆,這裡面跳脫不了的就是他一定會主動去網上搜索資訊,這時候你如果沒有相應的資訊展現或者都是負面資訊,首先就會被Pass。

再者,從用戶心理上說,高客單的產品一旦選錯代價太大了,所以需要建立足夠的信任度才會掏錢買,品牌名聲這個時候就起到很大作用,品牌要做到的就是讓消費者閉著眼睛都敢掏錢。

所以,我們確定好目標以後,要結合行業、客戶的分析,列出實現每一個子目標,具體做要做什麼。諸如:SEM/SEO/ASO、DSP/資訊流、口碑行銷、內容經營、新媒體、線上活動、用戶營運、社群裂變、PR等等經營手段都是藥材,要什麼不要什麼、哪個多哪個少,得看具體的病灶才能開診方。

3、配職缺

有了營運目標,知道為了實現目標要採取哪些具體手段,我們才開始設計營運組織架構。如果前面的工作做不到位,組織架構直接照抄其他互聯網公司,那就必敗無疑。

怎麼設計組織架構呢?其實很簡單:把第二步確定好的所有營運手段都列出來,然後找到技能要求相近的,合併同類項,就可以設成一個職缺。組織架構設計對路了,應該是每個公司都不一樣。你是做快消品的,那網路商店營運少不了,SEM、PR就未必需要;如果你是做諮詢服務的,想在網上拓展訂單,那知乎這種新媒體的內容營運職缺就一定要有,DSP或者資訊流就不是當務之急。

職缺3.PNG
36氪

配職缺不是說一下子都配置齊全,老陳過去總覺得人不夠用,不斷招人,結果人越多效率越低。我的建議是選人的時候就選高手,一個高手的戰鬥力通常可以秒殺3-5個普通營運。

4、做考核

職缺定了,接下來就是設計考核了。營運的考核不應該像客服、銷售一樣完全定量,營運的工作內容不是固定的。比如內容營運,剛開始可能營運雙微,流量紅利消失後可能主攻社群,營運是不斷反覆運算的,所以營運指標一定是動態變化的。

在確定考核時,老陳犯了一個錯誤。他覺得做內容的就是負責內容,內容做了多少、品質如何就是他個人的指標;做推廣的就是負責投放,投放花了多少錢、效果如何就是他的指標。但結果內容和推廣互相嫌棄,做推廣的覺得內容寫的不行,不願意去推;做內容的覺得推廣不給推,寫了也白寫。這裡面有員工自身的問題,也有考核指標的問題。

互聯網營運它是一個團體作戰,不是工業時代的流水線生產,做內容的不能只懂得文字,更不能寫好以後就丟給推廣,做推廣的不能只管投放,要和內容配合起來做。

怎麼辦?我的建議是有兩個考核體系,一個是團隊的總考核體系,按照團隊總目標完成度來確定,總目標一般是不會變的。然後是個人考核體系,按照每個階段不同的工作內容來靈活調整。最終的考核,就按照團隊+個人加權來綜合確定。

定目標、列手段、配職缺、做考核,解決的是營運的頂層設計,創業者把這個邏輯琢磨透,雖然不能立竿見影地把流量迅速提升上去,但至少不會像創業者老陳一樣,白白在營運上燒冤枉錢。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36氪》,作者:南北商业笔记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