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經濟正衝擊既有的供應鏈,台灣可以做出高品質的物聯網關鍵元件,但在細部整合和創新,我們還有很多進步空間。此外,服務業必須因應共享經濟的潮流,金融業必須參與金融科技的趨勢,這些都是沒有辦法迴避的挑戰。」蔡英文總統在 2016 年台北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題演講所點出的一番話,恰巧為 2017 年數位科技對應內需服務業,下了一個註解。「但數位科技帶來新的機會,我們可以用新的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可以讓創新結合人性,用更多社會責任來支撐經濟,這就是這個時代吸引人的地方。」蔡英文這樣期待著年輕人可以撐起未來經濟,進而改變國家。
雖然「國籍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終於綠營全面執政後分別在2016年底與今年10月陸續通過;但,提出台灣網路在 2000 至 2010 空白十年的程九如,卻仍憂心現在的台灣發展。「台灣都是正面表列,你沒說可以做的都不能做!所以有很多東西都被法規綁住。」他說,之前台灣說不准做電子支付,所以中國領先的服務如阿里巴巴、騰訊,甚至平安銀行、招商銀行,都有有技術、有Know How的台灣人在裡面。「接著你會看到因為台灣醫療法規的限制,遠距醫療的人才也會繼續出走」程九如說,「大企業都已經在大陸佈局醫療市場,台積電、明碁、長庚、甚至其他台灣抬面上的醫療機構都有投資。」一位長跑台灣與中國,協助台灣某醫院以區塊鏈技術,在中國佈建病歷資料交換網絡的資深技術人員說,「雖然賴清德已經說將會適度開放,但是人才還是在快速流失,因為這些在台灣法律面規定下,有不能實作、商轉的疑慮。」
新加坡開放了自動駕駛的相關法規,實現了無人計程車營運,因此在東南亞的無人服務會優先在新加坡生成聚落。全球的金融科技,如今也在愛爾蘭生成聚落。但台灣政府往往先問前例是誰?有什麼可以參考、研究,在心態上「希望全世界都做完我們才開放,光這點,我們就沒有資格談創新。」程九如提醒,現在所有正在顛覆過去產業的項目,其實都是跨業服務,例如 fintech 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目前主流的 fintech 服務,其實都不是由金融業出發,而是由科技提供過去只有金融業能提供的服務。
但是台灣目前現存法規,多數對跨業服務並不友善。不容許跨業服務,意味著沒有刺激,讓很多產業其實沒有真正轉型升級的動能。當法規不准(或主管機關解釋含糊、解釋過於保守)、產業就沒有發展可能,進一步就沒辦法累積人才、最後也不會外溢到學校、沒有老師研究與教學、在校生什麼都學不到。「能在趨勢上跟很快、拼命吸引產業轉型與投資的國家,其實對這些創新選項,都是採負面表列。」
資本市場有待解放
「在美國,我們能常見成功的連續創業家,是因為創投環境支持這樣的行為,讓併購很興盛。」郭大經說。在本週稍早(14日)國發會公布的報告中,台灣新創團隊去年募資的總金額約為新台幣104億,不到韓國的一半、新加坡的三分之一,也只有印尼的四分之一左右;全球214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新創獨角獸(unicorn),美國擁有108家、中國大陸55家,也沒有台灣身影。
「股市其實是未來經濟櫥窗,我們沒有為未來服務做準備!」程九如提醒,台灣因為資本市場沒有針對未來服務開放,導致台灣有許多團隊做得還不錯就必須要賣掉,但這些公司其實不是自己想賣掉。「在國外,沒有賺錢的公司是可以掛牌的,經由資本市場的支持去全球搶人,台灣資本市場不支持,如果想生存繼續做這個項目只好賣掉。」程九如說,所以我們見到很多不錯的團隊陸續都被外國公司收購,「因為不賣掉就會被花錢挖角與複製,這很多其實是不能不賣。」
相對目前的國際市場,台灣的資本市場其實不夠活潑,導致台灣面對數位新創競爭時能夠施展的拳腳有限。資本市場不活潑,通常指的是資本市場能夠承擔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例如:各式大企業、中型企業對小企業或甚至大企業對中型企業的併購、在前期沒有盈餘的時候就能夠到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的規則。例如剛在美國Nasdaq上市的蝦皮,燒錢、不用賺錢就可以上市,但如果蝦皮真要到台灣上市,光和 PChome 一比,只剩下 PChome 股價的 1/10 都有可能。美國的資本市場容許未盈餘、而且給予的倍數相對台灣高許多。更別提台灣還是非常嚴格管理外資,甚至對已經全球化的陸資都仍設立非常高的門檻。
國際新創落腳流著奶與蜜的新創聚落
不止外國公司、企業或資金可以看出台灣的好,事實上,連國際人才想做新創也開始想到台灣。以 AppWorks Accelerator 之初加速器計畫為例,一屆大約招收30-40隊中,挑選越來越嚴格,但仍有一定比例留給國際團隊。Garage+也看到一樣的現象,從 2015 年開始試辦,每半年一期輔導國際新創進駐台灣的 Startup Global Program,在今年 10 月的梯次收到來自 37 個國家共 303 個申請案。
Garage+近年來協助輔導國際新創的Startup Global Program實收隊數
梯次 | 實收隊數 |
---|---|
2015下半年 | 4隊 |
2016上半年 | 15隊 |
2016下半年 | 14隊 |
2017上半年 | 22隊 |
2017下半年 | 22隊 |
Garage+提供,James Huang 整理
「很多國家都在台灣找人,甚至願意給予資金,讓台灣團隊做他們的市場。」盧志軒提及,台灣人才是很好的,國際有遠見的公司,會和台灣人作朋友,一起合作去打市場。甚至連東南亞市場創投、團隊都來台灣找人,想要投資台灣的團隊或直接招聘台灣工程師。因為台灣人的特色,讓這些已經投東南亞的資金或團隊,都想透過這樣的方式藉助台灣經驗。
無獨有偶,程九如也看到一樣的現象。「在未來的 3 - 5年,整個大東南亞。台灣與印尼就佔了一半了。」這兩個市場其實不太像,但是有些特殊連結。「當中國市場的服務要出海,他會發現由於自身市場特色的關係,很難進到其他國家去,於是,他們就會選擇直接收購或投資創新。」程九如說,歐美也看到東南亞興起,可是去哪裡找工程師、找經驗?於是,我們看到中國資金邀請台灣人去創業或投資台灣團隊,他們不是為了台灣,而是觀察到大部分文創是從台灣傳去東南亞,所以中國可以從台灣這條路走到東南亞。歐美人也發現,最靠近東南亞,本來電子商務就發達、生活水平又接近西方的地方,又是台灣!
程九如說大東南亞地區(GSEA區)有 6.3 億人。75% 是 35 歲以下,這些世代很容易接受新的數位服務也很善用,掌握這些資源與通路的人其實並非數位時代的人,在找合作併購夥伴時只好找台灣。他們的教育也分兩大系統,不是送到英美,就是送到台灣。目前在東南亞地區35-55歲掌握經濟發展的主流群體,其實正是台灣畢業的僑生。
程九如認為,台灣雖然經歷過網路的空白10年,但在未來五年,消失10年東西會流回台灣。「台灣是個hub,流行歌曲是從台灣發到整個東南亞,加上數位文化的孕育與輸出,我們有機會聚集這些know how 與優勢,但他認為,我們只剩三年時間,有機會可以耕耘東南亞這塊市場。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James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