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來,隨著政府與民間不同力量的共同努力,台灣的網路科技創業環境逐漸成形,台北作為台灣網路科技服務孵化的重要城市,已經成為眾多本地新創公司與創業家們的母港,承載眾多人們的未來夢想,孕育新興服務與未來商業,送出眾多台灣創業家航向世界,也舉雙手擁抱外國新創帶著夢想落地台灣。《數位時代》年度的創業大調查,就企圖透過我們的媒體技能,紀錄下台灣每年片刻的創業樣貌,期待能成就未來豐盛的果實。
歷年來,創業大調查的研究項目皆由《數位時代》獨立完成;2017 年數位時代加入 Startup Genome 進行國際研究合作,除將發表台北本地的新創生態系數據外,台灣的新創生態系成績最終將直接在國際研究發表中露出。我們希望此次參與全球性的調查,有助台灣與全球創業生態系的連結,幫助台灣創業環境的發展,並找到台灣新創在全球價值鏈中的關鍵位置。
Startup Genome 來自矽谷,自 2011 年起,進行以城市為基礎的全球創業生態系研究;是一個全球協力研究組織,致力協助每一地區發展並維持科技創業生態系。在國際間、以城市級為主的創業調查具有一定的公信力。其主要的全球夥伴,包含起源於矽谷的知名創業資料庫 CrunchBase 與在全球越來越活躍的全球創業家網絡(Global Entrepreneur Network, GEN)。
在 2017 年的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2017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於 2016 年 10 月開始執行全球研究)蒐集超過 10000 份來自全球 50 個以上城市或地區的創業團隊調查數據、聯合 300 家夥伴組織,提供 28 個國家或地區、45 個城市級創業生態系數據,促使所有創業家及其員工、地區領袖與政策制訂者能在充分資訊與實現下進行決策以驅動創新與經濟成長。
本次《數位時代》以台北名義加入 Startup Genome ,成為 2018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中,超過 55 座夥伴城市的一員,並與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佛州坦帕灣,領先全球於 2017 年 9 月 13 日正式啟動調查(全球正式啟動日為 10 月 1 日),至 10 月 20 日止,和全球共用 Qualtrics 平台,並由《數位時代》協助中譯問卷,並回譯、整理中文填答結果。
為使本次創業大調查能在國際上一起為台灣發聲,本次問卷除透過《數位時代》與 Meet 創業小聚粉絲團、電子報進行廣發,《數位時代》也邀請台北本地的新創生態系 Garage+、AppWorks、台灣新創競技場(TSS, Taiwan Startup Stadium)、青創基地(Taiwan Startup Hub)、台灣創新創業中心(TIEC, Taiwa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enter)與創業台北(Startup@Taipei)等,共同成為台北生態系的關鍵夥伴,一起推動本次創業大調查。
樣本輪廓
本次調查對象鎖定台灣網路科技新創,需要至少符合下列一項條件:創辦人中有台灣人、在台灣註冊公司、或有主要據點設在台灣。本次問卷要求創辦人、共同創辦人或創業團隊中的高級主管填答,回收份數 499 份,有效問卷共 237 份。其中,在台北生態系的家數共計199家(含台北與新北,不含桃園以南和東部地區)。
本次調查結果數據由《數位時代》與 Startup Genome 合作率先公布地區數據結果,由於全球調查仍持續進行中,台北地區調查最終也將配合全球調查結束時間關閉。本次數據是截自 10 月 20 日系統蒐集資訊,可能因為部分填答仍在進行未結束或有新調查資訊進入而影響最終調查結果。有關台北新創生態系成績、在國際上的分項排名,包含正式結果與數據比較,將待 2018 年 4 月 18 日由 Startup Genome 公布之 2018 年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揭露。《數位時代》仍持續和 Startup Genome 合作蒐集資訊、訪談,屆時並將帶來全球數據報告報導。
創業家團隊背景解密
願意透露年齡的共 135 位科技創業家中,最年輕者不過 18 歲,年紀最長者為 51 歲。平均年齡也在 36 歲左右。除畢業生年輕人願意投入新創工作,若進一步問到受訪者非新創的產業經驗,則平均都有 6 年左右的工作經驗,可以說是產業中堅。
活多久?跟做什麼市場有關係嗎?
在加入本次創業大調查的有效樣本中,從 2011 年成立並留存至今的團隊總數共 161 家。(注意:此處的家數並無法代表公司留存率),多數新創做 B2B 生意(客戶是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政府或 NGO),約佔3/4。但,也有超過一半的新創同時做 B2C 生意。顯示多數基地在台灣的科技類新創,無法僅靠單一客戶作為收入來源。需要同時針對 B2B、B2C市場提供解方。
在161家2011年以後成立的新創中,最草創期(產品開發中仍未投入市場,或產品已就緒但尚未有客戶)的僅佔 16 家,約 10%,多數集中在 2015年以後成立的新創;如果連已經開始有免費客戶的新創也算進去,總計為46家,不到樣本總數的 1/3 。有 115 家已經進入獲利階段,其中又有 36 家現金流為正;整體來說,如果以企業獲利作為產業或新創經營體質健康為考量,多數台灣新創皆以能夠得到付費客戶、進入獲利階段為主要目標。
最競爭的市場是什麼?
軟體工程可說是這份調查裡多數新創主要的產品種類(160 家中的 59 家),其次是在網路上銷售終端產品(共計 34 家)。但針對不同的產業與客戶類型,又可見有顯著的市場集中性。有 39 家新創集中在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其中 23 家提供 SaaS 或軟體、平台服務;純銷售電商有 18 家,另有 10 家在做銷售相關的Apps或SaaS服務。21家新創專做企業級解決方案,其中有 15 家提供軟體工程,Apps 或 SaaS 平台服務。有 21 家做數位媒體,其中有 13 家從事內容與素材生產。
進一步細分客戶類型可以發現,多數主要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主的新創,主攻中小企業解決方案(21家),廣告科技市場的12家廠商中,超過一半壓寶軟體工程,其次才是媒體素材生產。線上內容公司的客戶則主要都是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9家,各半)
創業家們該知道的投資信號
在本次樣本裡,2015 年 01 月至 2017 年 10 月底,發生的種子輪後(種子輪、Pre-A輪、A輪、B輪等)募資事件共43件。其中,以美金計價的投資與台幣計價的投資約各佔55%與45%。若以年度來看,過去三年來,數位科技類的投資件數有增加的趨勢。以月份別來說,最多的投資發生在 8 月,每一年度 Q3 也是最多投資事件的時間點,Q1 與 Q4 則分別持平,Q2 的投資事件最少。
投資事件中的募資階段與幣別
新台幣 | 美金 | 人民幣 | 小計家數 | |
---|---|---|---|---|
種子輪 | 16 | 14 | 0 | 30 |
A輪 | 6 | 4 | 1 | 11 |
B輪或更晚 | 1 | 1 | 0 | 2 |
小計家數 | 23 | 19 | 1 | 43 |
由外國投資人所主導的投資案(外國投資佔比超過本國)
新台幣 | 美金 | |
---|---|---|
2015 | 1 | |
2016 | 1 | 2 |
2017 | 2 | 3 |
不同客戶別在 2015-2017 得到投資的件數
2015-2017 間投資案採不同幣別投資的件數
新台幣 | 美金 | 人民幣 | 總計 | |
---|---|---|---|---|
2015 | 5 | 5 | 0 | 10 |
2016 | 7 | 8 | 1 | 16 |
2017 | 11 | 6 | 0 | 17 |
總計 | 23 | 19 | 1 | 43 |
43 次投資事件中,錄得投資總額超過 10 億 2000 萬新台幣。其中,種子輪平均募超過 1500 萬新台幣(約合 50 萬美金)與A輪則平均超過 1900 萬新台幣(約合 65 萬美金),種子輪與A輪募得最大一筆分別約合新台幣 6000 萬元(約合 200 萬美金)。自 2011 年來,B輪最高募資金額已經超過 2 億新台幣。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James Hu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