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新創工作真的又雜又多嗎?你應該要先思考哪些工作要優先處理!

大是文化出版 2017-11-21
新創工作真的又雜又多嗎?你應該要先思考哪些工作要優先處理!
ShutterStock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本文摘自:《重要的別交給表現亮眼的人》,大是文化出版

大部分的人會這麼想:「我了解深入思考的重要性。但若在工作時,把每個動作的意義都想得透澈,必定得花上許多時間。我們才沒有那種閒功夫!」

我不否認,因為重新檢視至今未經思考就行動的做法,會花許多時間。不過,若是藉由深度思考,讓「為什麼要做這項工作」的理由更加清晰,就能找出更好的方法,或者發現根本不需要做某事。以長遠的眼光來說,一定會讓作業變得更有效率。

主管交辦的事,不必全部達成

在職場上,我們往往會被賦予超過自己能負荷的工作量,因而陷入「非得解決眼前的工作」的急迫狀況。但是,即使要處理工作,我們至少要分清楚哪些工作要優先處理。

如果主管和客戶交代的每一件事情,你都打算一視同仁的處理,最後就會發現,工作量完全沒有減少。想要擺脫這種困境,就要好好思考工作的意義。
  
在主管交代編寫資料時,只會被動執行的員工會不加思索直接著手進行。如果可以養成凡事思考的習慣,部屬收到指令後,自然會停下來想:「為什麼要製作這份文件呢?它有什麼作用嗎?」

當他搞明白「這只是形式化的文件,沒有實質功能,不用做也沒關係」時,即使相關部門不同意他的看法,沒辦法馬上廢除,他也會盡量減少製作文件的時間和力氣。如果想讓工作變得更有效率,與其努力提升工作速度,減少整體的工作量才是最有效的方法。**凡事習慣先思考,就會明白該如何對工作進行取捨*。

當你嘗試養成習慣思考時,在適應期間,你花在工作的時間可能會增加。但是,等你學會如何排定工作的優先順序、捨棄不必要的工作之後,工作的效率將會突飛猛進。

習慣思考和習慣工作,兩回事!

思索工作的目的,和活動身體的工作,是完全不一樣的事情。而且我得說,在辦公室加班到深夜的人,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手上的工作具備哪些意義。當他們坐在辦公桌前面時,大都在處理作業手續、統整資料,這些「例行公事」幾乎占據他們所有的時間。

而另一方面,致力為工作創造出新價值的人,則會盡量用最快的速度完成瑣事,也就會盡可能的避免超時工作。而且,他們在下班之後,還會常常思考如何突破的瓶頸,因此許多新穎的想法,會不時的浮現在腦海裡。

反觀只會應付工作的人,因為長時間被限制在辦公桌前,心中自然不會浮現任何創意巧思。雖然這種人工作時間長,但是把上、下班分得很清楚。除了上班時間之外,對工作毫不關心。

真正有價值的人,就算不在工作崗位,也能自由切換工作的開關。基本上這種人不加班,即使暫時離開工作,也會常常思考跟工作有關的事情,用最正確的態度面對工作。因此,他們不會在腦裡把上、下班的狀態區分清楚。

習慣徹底思考的人,能夠兼顧「隨時思考」和「迅速完成工作」。一旦對某個難題有「無論如何,都要解決它」的決心,就會往那個方向思考。這裡說的隨時思考,其實是指有空時思考,不會對自己的行程造成負擔。因為休息時間,非常適合用來醞釀接下來的攻略計畫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一開始就能順利實踐。讓自己習慣這種思考模式之前,可能會出現某些工作讓你覺得比以往更花時間。但重要的是,你要了解花時間把事情想清楚,和磨磨蹭蹭的處理作業手續和例行公事,不能被畫上等號。懂得區分工作的輕重緩急,是非常重要的。

雖然聽起來很困難,但只要把思維從「該怎麼做」,轉變成會反思工作「為什麼要這麼做」就可以了。可是,當工作不斷的湧進來,腦袋就會不知不覺只專注解決問題。為了避免這種情形發生,我們必須用盡所有的精力,才能夠深入思考。

尤其從求學時代開始就只懂得思考「方法」的人,越需要動力才能轉換成功。若不想在這個階段受挫,首先要想辦法騰出屬於自己的時間。

為了累積日後能夠專心思考的能量,一定要有休閒娛樂,還有與家人共度的時間,讓身心煥然一新。當內心有餘力思考「為何要做這件事」,就能把潛意識的認知,挖掘出來反覆思考並一一顛覆。

組織出真正有效的工作方式

首先你應該要做的,是了解他人對自己,以及對自己的職務有什麼期待,試著以自身見解,為自己的職務下定義。思考擔任這個職務的期間,應該要成哪些事情。

當然你無法知道自己會在工作崗位上多久,不過你可以自己設定時間,如果認為是三年,就要思考在這段在職時間內,能夠完成什麼事情。想清楚這些工作為何而做?有什麼意義?還有執行它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只要把工作涵義都想透澈,並掌握日常進行的各項工作,會花費多少時間,就能著手安排工作的先後順序,以此制定目標與計畫,了解怎麼安排進度才不會讓自己的精力分散

雖然處理簡單的工作時,要制定目標與計畫制很容易,但如果遇到困難的課題,就要一邊進行,一邊依照情況調整。就像爬山時,要先看清楚路線,再擬定新的計畫;待攀爬到較高處、發現情況有異,或發現有新的路線,這時就要重新訂定計畫。在這個流程中,思考就是必要能力。

此外,在工作時,如果你能找到一起思考的夥伴,也能避免受挫。

如同前面所述,當你開始思索一項工作任務的意義時,短期內會花費更多時間及精力,而效果也不會馬上顯現。而且培養思考習慣,也代表可能會和周圍的人發生摩擦。因為改變傳統的模式,一定會有人心生不滿。

我們拿前篇提到,拒絕製作講座參加人員名冊的女性員工為例,她可能會遇上主管施加壓力,像是說出:「不管怎樣,妳就照我說的做!」面對這些阻礙,想憑自己一個人的努力和意志力跨越,老實說,我認為根本不可能辦到。但是,如果擁有一起煩惱,並且分享想法的夥伴,情況就能大大的改善。

若是能結交同為管理層的同伴,改變組織的做事方式,就不會是不可能的任務。能透過多位管理人員合作、討論,改善或刪減不必要的工作項目,就能輕易空出屬於自己的時間,創造適合專心思考的環境,加上結交志同道合的同伴,就能產生正向的循環。

正向循環中最強大的力量是,透過同伴獲得的勇氣與安全感,這股力量能夠消弭衝突。只要有可以分享想法的朋友,就能成為肯定自己與貫徹想法的力量來源。關於這點,我會在第六章和大家仔細的討論。

大部分企業的組織原則,存在「盡量避免引對立與衝突」的默契。可是當員工懂得思考,想嘗試為公司改變時,就很容易和周遭發生爭執。即使如此,爭執並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所以實踐之前,我希望你能做好心理準備,與他人發生衝突。

比起只聽從別人指示,過著庸庸碌碌的人生,能夠作出選擇的人,他的生活才會因此出現不同。在這裡我想要提醒大家, 你的人生會過得如何,全靠自己決定。什麼樣的人生才算好,也是因人而異。但是今後公司需要的是,能夠自主獨立、懂得思考的人才。

大家要捫心自問,自己想過著什麼樣的生活。是要向輕鬆愉快的人生哲學靠攏;還是選擇雖然費力,但打從心底覺得開心的人生?經過徹底思考,然後提出的答案,才算自己做決定。

不過依照自己的意思做決定,也意味著可能會失敗。但是,因為失敗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的人都會認真反省自己的失誤。徹底養成思量「為什麼會失敗?」、「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的習慣,才會自己不斷進步,因為失敗就是一塊跳板,促使人成長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立體書封_DT0148大是文化《重要的事別交給表現亮眼的人》.jpg
大是文化《重要的事別交給表現亮眼的人》 大是文化提供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