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一條龍 QR Code 服務,集界科技要把通路商手上數據還給你掌握

一條龍 QR Code 服務,集界科技要把通路商手上數據還給你掌握
賀大新/攝影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其實 QR Code 在中國大陸已經有太多用途了,但對台灣市場來說,經常還是被認為只能拿來加 Line 好友而已,」集界科技創辦人林璟宇說。

中國愛用QRCode,台灣業者多觀望

曾在中國大陸工作十年,林璟宇表示,對岸廠商不只是會玩 QR Code 而已,花樣真的很多,其中一部份用途在於防偽追溯,如煙品、酒類會藉由 QR Code 證明自己是真貨;甚至阿里巴巴販售的華盛頓蘋果,每一顆都貼著 QR Code,可以知道是什麼時候到貨、屬於哪個農場生產。

另一項主要用途,則是行銷。

「像是中國大陸飲料品牌小茗同學,就很會使用二維碼(QR Code),」林璟宇說,不管最後是為了要採集數據、打廣告,甚至是通路商管理,幾乎各大零售品牌都在嘗試,只能用蓬勃發展來形容,而台灣廠商就相對保守很多。

QRCode集界科技團隊
集界科技創辦人林璟宇(圖左)認為,台灣廠商知道QR Code應用的成本低,卻不敢大膽採用,原因在於不看好民眾願意掃碼。 賀大新/攝影

他認為,廠商對 QR Code沒信心的原因在於:過去的體驗實在太差。

例如一家知名的手機保護殼廠商曾告訴他,自家產品年出貨高達 40 幾萬個,包裝背後的 QR Code 卻只被掃了 3 次,使用率低得嚇人。對這些業者來說,就算 QR Code 的使用成本不高,但看不到效益,採用意願自然無法增加。

台灣人不愛QRCode活動,跟「麻煩」有關

這也是集界科技必須面對與解決的難題,他們想利用 QR Code 蒐集、分析線下消費者數據,進一步整合至線上行銷活動,但前提是: 為什麼台灣人需要掃 QR Code?

一開始,集界找上市調公司合作,發現民眾確實較少使用 QR Code,不過有高達95%的人熟悉使用方式,讓他們多了些信心。接下來,他們試著降低掃 QR Code 的另一痛點: 輸入資料不方便

「現行的 QR Code行銷活動中,無論你是掃杯蓋、飲料包裝,連結到網頁後,都要輸入當初購買商品留下的統一發票號碼,」林璟宇說,這對消費者來講實在太麻煩了,儘管從商品業者的角度來看,用單一 QR Code成本低,可是沒效果的活動,意義也不大。

因此,集界採用的方式是「一物一碼」,例如有10萬瓶飲料,瓶身上的 QR Code 都會不一樣,而當掃碼結束、進入網頁登錄資料後,第二個人再掃碼就會失效。

集界科技品牌客戶
集界採用的QR Code圖案,每一件都不相同,因此可以節省後台確認資料的人力成本,也能夠更精準的知道目標客群資訊。 集界科技

主打一物一碼,從通路商手中抓回資訊

林璟宇表示,這種方式的最大好處是:「 過去無法從通路商取得的消費者數據,可以掌握在自己手裡。

例如,當一波行銷活動展開時,業者可以藉由 QR Code掃碼即時了解購買商品的消費者所在區域、掃碼時間、性別等資訊。另外,他們也能夠分析消費者的臉書粉絲專頁,推敲出更精準的客戶輪廓。

同時集界也發現,當掃碼行為較少、線下銷售力道相對薄弱時,品牌業者若實施線上廣告投放,會在兩、三天內得到不錯效果。「不過這些 QR Code 活動背後,還是牽涉到獎品和內容,誘因非常重要 。」林璟宇說。

集界表示,他們提供的是 一條龍 QR Code 服務 ,從 QR Code 設計、貼紙印刷、活動表單設計、後台分析報告等都包括在內。目前已經成功吸引臺虎精釀、聯華食品等客戶採用。

林璟宇說,集界的掃碼轉換率比起傳統 QR Code、寄杯蓋、回函等活動方式提升不少,從6%至17%以上都有,同時也能從即時數字中過濾掉殭屍粉絲,而公司則會 依照 QR Code 活動的複雜程度,向客戶收取服務費

而相較於其他網路公司提供單純的 QR Code網頁設計,集界強調他們的服務更加完整,且重視數據分析,甚至在 QR Code貼紙的印刷上,也比別人更有資源。

獲正美集團投資,轉介客戶名單

儘管創立公司時間僅一年多,卻因為有台灣最大的標籤印刷廠—正美集團投資,讓集界科技能獲得較多的潛在零售客戶名單,也毋須擔心印刷資源,省下不少前製心力。

正美集團資深經理廖俊鴻認為,QR Code可以用極低的成本換取最大行銷效益,同時也不會讓印刷廠跟品牌廠有太大負擔,加上能提供消費者和通路商資訊,對於台灣廠商來說,會是很不錯的工具。

林璟宇更進一步表示,QR Code 還可以 幫助業者,從線下端重新導流至線上

他舉例,像是最近的某檔食品活動打出「人人有獎」,裡頭的許多獎項就是電商平台的折價券,以整體掃碼數據來看,導流率高達三成,未來如何結盟電商跟零售業者,也會是集界科技的發展重點。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
粉絲交流每月小聚Line@互動訂電子報發表專欄及新創資料庫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吳元熙

本文作者 吳元熙 《數位時代》採訪編輯 吳元熙

《數位時代》專題主編。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