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電視老將轉戰OTT當「高年級實習生」,愛奇藝台灣站總經理楊鳴:電視不可能消失

顏理謙
顏理謙 2017-06-16
電視老將轉戰OTT當「高年級實習生」,愛奇藝台灣站總經理楊鳴:電視不可能消失
攝影/吳晴中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我常常開玩笑講,我不是北京愛奇藝的高級副總裁,我是北京愛奇藝的『高年級實習生』。」愛奇藝台灣站總經理楊鳴笑著說。

第一個挑戰:數據觀念

隨著使用者消費影音的方式改變,這幾年,大量電視資深人才跟著流動到新媒體,其中也包括TVBS前總經理楊鳴。2015年,他離開電視產業,轉戰中國OTT龍頭愛奇藝,今年就要滿兩年。「到現在還是挑戰!我每天都還在努力學習。」他說。

「一開始最挑戰的是數據觀念。」楊鳴說,電視台基本上還是仰賴收視率,但是收視率是透過取樣推算而來的結果,而視頻看的是更精確、精準的數據,沒有推估過程。雖然已有心理準備,但是剛加入愛奇藝時,每次開會,他還是覺得自己像是「鴨子聽雷」,必須拼命接收資訊。「視頻其實就是數據分析平台,不管是我們對用戶的推薦、如何改善用戶體驗,都是從數據裡看出端倪的。」

電視不會因為線上影音而消失

他強調,雖然同樣都是內容平台,但兩者在本質上很不一樣。「因為它(指視頻)的核心價值和關鍵技術,其實都是科技的,不是內容的。內容只是平台上搭載的產品,但是我們更重視的是用戶在看內容時的體驗。那個部分絕對是純科技的。」

雖然親身體驗差異,但是楊鳴認為,電視不可能消失,就像過去無線電視、衛星電視、有線電視陸續問世一樣,OTT的出現,只是多了一個平台,重點在於如何經營分眾。「電視的觀眾和視頻的用戶,早就很清楚出現分眾現象,並不一定是排他的。」他舉例,愛奇藝有超過一半用戶年紀不到35歲,「但是在電視可能剛好相反。」

愛奇藝台灣站上線剛滿一年,綜觀台灣OTT市場,楊鳴認為,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我覺得視頻的趨勢舉世皆然。它是一個比較年輕的平台,大家喜歡的內容也大同小異。」他分析,例如Netflix在美國是以戲劇為主,中國和台灣的現況也是以戲劇發展最蓬勃。而相對於綜藝等其他類型的影音內容,戲劇用戶的黏著度最高、長尾效應明顯,海外授權也比較容易。

不過,若從中國和台灣用戶的使用習慣來看,雙方還是有所不同。「中國來講,移動端還是比較佔便宜。」他指出,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些一線城市,因為通勤時間長,所以在地鐵、公車上就有更多時間用手機和平板觀看影音。然而在台灣,通勤時間相對短,雖然很多人會在捷運上觀看影音,但是回家後,把影音投放到電視螢幕觀看的比例似乎比中國來得高。

明年將推出第一部台灣自製戲劇

看準用戶消費內容的習慣,愛奇藝台灣站今年將在戲劇上加大力道,與台灣在地夥伴歐銻銻合作第一部自製戲劇,預計今年年底前殺青、完成後製和特效,明年農曆年後推出。

楊鳴表示,相較於KKTV、CHOCO TV等台灣OTT業者多採短影音模式,愛奇藝台灣站的自製戲劇將採電視台標準規格,一集至少45到48分鐘,甚至會考慮拍攝偶像劇規格70到72分鐘的戲劇。當然,未來也不排除和電視台聯手播出。「如果能帶動網台連動的效果,對兩個平台都是好事。」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
還有每週聚焦徵才、創業活動的「創業小聚每週電子報!

本文授權自《數位時代》,作者:顏理謙

本文作者 顏理謙 顏理謙

《數位時代》採訪編輯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