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中國北京中關村的微軟大廈裡,位於12至14層樓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牆上掛著四個時鐘,分別顯示著美國、中國、印度、英國四地時間。這裡的空間規劃奇特,研究員的辦公區沿著窗戶、將整棟樓圍成一圈,中間才是會議室與其他公共空間。這讓陽光更容易照進研究員的位置,通常他們的桌上會有兩或三個螢幕,方便一邊看文獻、一邊打資料,在這裡,諾大的空間顯得安靜,在研究裡的時間也彷彿是靜止的。
1991年,微軟(Microsoft)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決定成立一個讓研究員能自由做研究的地方,於是微軟在美國、英國、中國、印度等地設立七個研究院,每年投注約10%年營收的資金在基礎研究上。微軟亞洲研究院(Microsoft Research Asia)因此在1998年誕生,成為僅次於美國總部,人數規模與組織架構都最完整的研究機構。過去19年來,源源不絕的研發動能就從這裡湧現,不僅支援中國本地市場服務,技術更蔓延到全世界:MSRA在國際一流期刊與會議上發表的論文累計超過4千篇,超過400項科研成果已導入微軟產品中,從早期的Windows、Office等核心產品,再到近年Azure、Skype Translator、HoloLens、Cortana和小冰等人工智慧應用。
作為中國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科學基礎研究機構,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提到,研究院成立時有三項宗旨:專注基礎研究,推動全球技術發展;對微軟的產品做技術轉移以及對未來創新產品做孵化。另外,做科學研究跟做產品不同,一個成功的產品要能跟市場結合,但在研究院只要專心去想技術,這些是MSRA過去19年能始終如一的關鍵。
從下而上的研究機制
「如果你給一個方程式兩個限制,會產生唯一解。你不給它限制,它會有很多組解。你如果給了很多限制,那它可能就無解了。」洪小文說。第一,由下而上的研究機制一直是MSRA的重要特色,在這裡做研究,研究員有很大的選擇空間,包括在訂定題目、時間上的彈性,以及選擇發表成果的形式。「就像做夢一樣,如果我告訴你要做什麼夢,那就不叫做夢了。」他認為,對研究員不可能要求KPI的產出,就像你不可能找來愛因斯坦要他把相對論解完一樣。
當然,洪小文說,作為一個科研機構,還是必須有系統規劃,得幫研究員打考績、甚至評估計畫的未來性,像是每個人在做研究時都會有盲點,為了不讓研究落入象牙塔,MSRA每個研究組會定期互相交流給意見,在這之中,洪小文也扮演很重要的引導角色,要花費很多時間與研究員討論技術、提供不同意見。不過,雖然會給意見,但他幾乎不砍計畫,而是讓研究員自己做調整、甚至決定這個計畫要不要繼續下去。「科研管理者要對未來做預測,但人對未來的預測大部分都是錯的,所以我們盡量做到百家爭鳴,就算你不支持你也要讓他有機會發展。」
創新是為未來做準備
即便不以產品為導向,但MSRA的前沿技術研究,同樣作為微軟在發展未來產品的重要技術輸出。洪小文曾形容,如果說一間企業中,銷售部門賺今天的錢、產品部門賺明天的錢,那像是MSRA這樣的研究部門,要賺的就是「後天」的錢了。微軟對研究的投資,讓技術邁入商業化的速度很快。例如,2012年11月,MSRA在一場研討會上,展示了一項同步口譯的技術:可以將說話者講出來的英文翻譯成中文,再用原本的聲音重複一遍。當時這還只是一個原型概念,軟體運作的概念看似單純,但背後的技術卻不簡單,得先將語音資料轉成文本,再到跨語言的語音輸出,涉及到自然語音識別、智慧文本處理、機器翻譯、語音合成等技術。不過,在2014年上任的微軟執行長納德拉(Satya Nadella)一聲令下,這項技術迅速在兩年內邁入商用。
微軟翻譯(Microsoft Translator)服務就在2015年上線,支援的語系更一路從英文發展到西班牙文、中文、德文、法文,到2016年底已經支援九種主流語言,可以讓100名用戶同時在群組中,用各自的語言說話,再同步轉成對方的語言播放。「我覺得這項研究解決了億萬用戶在跨語言溝通時的痛點。」MSRA自然語言計算組研究員張冬冬,想起一路上的發展還是難掩興奮。對他而言,讓基礎研究走入終端消費者的生活中,特別有成就感,「我在這待了快11年,每天一睜眼醒來,想到自己的研究、想到很多問題還沒解決,我就特別激動。」
張冬冬的這番話,也再度凸顯了MSRA的獨特定位:在這裡你能有自由的思考空間,可以做自己喜歡的研究、不斷精進技術,你還有機會把想法放進產品裡,影響更多的人。這也顛覆了一般人傳統的想像,在MSRA的研究工作竟如此「不無聊」,「例如說現在深度學習特別火,我們現在就從以前大量文本的統計方法,切換到基於神經網路的深度學習方法,有機會接觸到全新領域。」他說到,在MSRA,永遠可能有更新的技術,「你說這是多美好的一件事情」。
源源不絕的人才孵化
最後,人才或許才是這幾年來讓MSRA最受到外界關注的重心,這也讓MSRA被形容做中國科技圈的「黃埔軍校」。2016年,微軟亞洲研究院校友會成立,MSRA歷任院長: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百度集團總裁張亞勤、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悉數到齊,稱得上黃金陣容。微軟亞洲研究院目前有約250名研究員及300多名訪問學者和實習生,19年來累計的院友超過5千名,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技術長王堅、聯想技術長芮勇、海爾技術長趙峰、小米總裁林斌,許多中國重要科技公司的技術長,都曾是MSRA的一員。
但對於外界常解讀成MSRA留不住人才,洪小文其實有些莞爾,「這個過程是一直發生的,五年、十年,甚至最近一個月也有人離開,當我們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有這麼多人才,那代表我們內部的培養人才機制有道理嘛。」他認為,事實上每間公司都會流動,MSRA的人平均留的時間也比其他網路公司還久。另外,在MSRA的編制中,實習生也占了很大一部分。MSRA就透過與學校的合作,培養下一屆的科研人才。例如MSRA有研究生培育計畫,大三就去學校找人才,一直到完成博士學位,在這之間有五到七年的時間觀察培養。
過去20年,中國互聯網世界對於人才的競爭從未停過,但洪小文認為,MSRA的品牌力還是一大基礎,讓大家知道在這裡可以無後顧之憂的研究、想像新的技術,也因此吸收了一群真正對於技術有著狂熱的知識分子。畢竟,在他看來,「對技術的執著」還是做科研最重要的一項特質,例如人工智慧最近很紅,看似最近才發生一樣,但其實這項技術早在60年前就出現了,還歷經兩次寒冬。「你看AI這麼久才出來,做研究很多時候要耐得住寂寞,很多人覺得短期做不出來就不去做,但應該要這麼想:我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解決問題,但我知道解決問題後一定會有貢獻。解決的問題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就繼續走。」洪小文最後說,「對於未知的探索,本身就是很愉快的一件事。」
微軟亞洲研究院
成立時間:1998年
成績:中國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科學基礎研究機構,發表的論文累計超過4千篇,超過400項科研成果已導入微軟產品中。
核心人物:洪小文
微軟研究院對2027年的17個預測
預測1:數據分析與可視化
此領域的進展將使不同語義層面的跨數據源和跨領域分析成為可能。廣大用戶將能夠快速有效地從數據中獲得與生活各方面相關、廣泛而深入的訊息。
預測2:電腦視覺
我們將擁有高度發達的成像設備、計算資源以及整合深度和廣度學習的視覺技術,將使得無處不在的視覺「眼」能夠「看到」並為人們賦予更大能力。
預測3:語音和自然語言處理
語言模型將在認知模型中確立牢固的地位,讓AI系統能夠相對輕鬆地進行推理,靈活轉換並適應不同的社交場合、談判、辯論和說服。
預測4:機器學習算法
目前AI和機器學習算法常常再現了數據中的區分性和不公平,未來的重大進步將是開發出更公平、可追責、且更不易被操縱的算法。
預測5:訊息搜尋
搜索框將被嵌入式、對上下文敏感的搜索功能取代。未來用聲音、圖片或影片查詢,還能用上下文來主動搜尋與現在位置、內容或活動相關訊息。
預測6:虛擬實境
虛擬實境將無處不在,提供多種感官體驗,產生融合或改變「感知現實」的幻覺。利用這項技術,人類將重新訓練、調整並改進其感知系統。
預測7:社會科學
美國近30%成年人都將從事某些形式的兼職工作——提供人工智慧驅動的商品和服務。消費者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提供服務的什麼時候是人類。
預測8:經濟學
大部分人的社會貢獻來自於他們日常生活中所生成的數據,而不是他們的工作。經濟學家將探討能夠針對這些貢獻而對人們進行公平補償的各種方案。
預測9:程式語言和軟體工程
大多數軟體工程師都可以便利地使用程式系統,用統計方法預測並製作模型。這將提供可無縫集成感應器、機器學習的應用,用新方式與人互動。
預測10:以人為本計算和無障礙領域
所有兒童,包括殘障兒童,都將擁有合適的工具來學習寫程式。20年後,這些殘障兒童將帶來他們對世界的獨特體驗,進而改變。
預測11:生態、環境與設計
農業經營者將充分利用AI來保持健康收益,透過低耗能耕種方式避免過度耕種。用先進感測器和技術保護森林、用城市空間來滿足農業需求。
預測12:硬體
低功耗人工智慧和近眼顯示器等技術將有明顯改進,實現更智慧的設備與質量更高的AR、VR體驗。
預測13:生物計算
如果編程生物學終將實現,那麼在未來十年,我們將在農業、醫療、能源、材料和計算等領域開拓全新的行業和應用。
預測14: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
人工智慧正在快速發展。它有極大的潛力,能夠讓人們變得更加強大,並幫助我們解決重大的全球性挑戰。
預測15:數學和密碼學
數學領域的重大進步將繼續作為下一代密碼系統的基礎。我們將擁有至少可以打破低強度傳統加密系統的量子電腦。
預測16:安全與隱私
硬體和密碼學領域的進展將把數據隱私提升到新高度:醫療和管理分析、機器學習算法以及日常活動中都將只使用加密資訊。
預測17:行動運算
行動運算將連接我們周圍的所有「物」。而我們與之互動的智慧個人系統,將可以真正值得信賴,理解我們並能夠預測需求。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
「科技的進展,科幻小說裡早就有了。但我們不能跟科幻小說一樣光做夢,我們要把夢成真,這是我們的文化。」微軟全球副總裁洪小文自2007年起擔任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也是在微軟亞洲研究院19年歷史中,接過管理棒最久的一任院長。在他眼中,做科研難、管理科研人才更難,管理研究員不能以專業經理人的態度看待,因為做科研並不能只為KPI、獎項等驅動,「誰不喜歡成功?但靠這個絕對不夠。科學是99次失敗、最後一次才成功。」
本文轉自數位時代,作者為曾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