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京東留給外界的印象都是虧損。不過,就在一片質疑其何時盈利的言論中,京東給出了答案。剛剛過去的一周, 京東 2016 年第四季及全年業績 顯示,全年淨利潤 10 億元人民幣,較 2015 年同期增速達 211%,扭虧為盈。這是京東在連續巨虧 10 餘年後,首次實現年度盈利。
稍微回顧一下資料,你會發現京東在 2014 年時淨虧損為 50 億元;到了 2015 年度,虧損更是加大達到 94 億元。2014 年上市之後,京東到底能不能大規模盈利被資本市場更激烈拷問著。2016 年年中,劉強東接受採訪時曾就盈利問題戲謔地表示這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監急。回過頭來看,這回皇帝是真不急了,但這份好看的財報是怎麼做到的、成色又如何呢?
根基業務持續發力
實際上,京東商城作為京東的根基業務,至今實現連續 7 個季度盈利,且盈利能力持續上升。2016 年京東商城經營利潤率為 0.9%,2015 年 0.3%經營利潤率。
具體從模式和項目來看,平臺業務 GMV(Gross Merchandise Value,網站成交金額) 和日用商品及其他品類商品 GMV 增速明顯,均超過 60%,而京東一直專注的自營業務 GMV 和電子與家電產品 GMV 也保持了超過 40%的增長率。
不過,京東第四季毛利潤同比大幅增加,但環比(編按:指本期統計數據與上期比較)實際上是降低的,而且自營業務的利潤率環比也降低了 70 個基點。對此疑問,京東集團首席財務長黃宣德在分析師會議上稱,由於第二季和第四季都會舉辦重大的促銷活動,毛利潤通常會比第一季和第三季略微降低。正因為如此,通常是從同比(編按:本期發展水平與去年同期發展水平對比而達到的相對發展速度)的角度觀察分析毛利潤趨勢。
在商超(編按:Hypermarket,大型綜合超市)領域,京東與品牌商融合供應,成立雙百億品牌俱樂部。這些覆蓋不同地區和產品領域的業務合作都給京東帶來了新的營收增長空間。
此外,除了自營業務外,京東的開放平臺業務也增長迅猛,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京東協力廠商平臺簽約商家超過了 12 萬家。剔除虛擬商品,全年協力廠商平臺交易總額為 2720 億元人民幣,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 61%。
甩掉包袱一身輕
據京東 2016 年第三季財報顯示,截至 2016 年 9 月 30 日,京東金融、o2o、技術以及海外業務的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經營虧損約為 3 億元。金融、O2O 等業務需要巨額投入是導致京東集團遲遲不能盈利的癥結之一,甩掉這些包袱早在計畫之內。
2016 年 4 月,京東集團旗下子公司京東到家與物流平臺達達合併,成立新達達。京東集團將擁有新公司 47%的股份並成為單一最大股東。在這之前,京東到家曾向永輝超市投資 43.1 億元用於共建生鮮供應鏈。外界評論稱,剝離這塊虧損業務或許有助於京東實現盈利。
此外,京東金融的重組方案也在此次財報中公佈。依照該協議,京東集團將出讓其持有的所有京東金融股份,相當於京東金融 68.6%的股份。京東集團將不再擁有京東金融的法律所有權或有效控制權,京東集團將獲得大約 143 億元人民幣現金,以及在京東金融未來實現累積稅前盈利後,獲得其稅前利潤的 40%。
京東集團當前所獲得的京東金融未來40%的利潤分配權,是一個只享受收益,不承擔虧損的對價。雖然這是在京東金融實現盈利之後的權利,但據產業內人士分析,包括京東金融在內的互聯網金融巨頭虧損時間不會太長,預計很快就會扭虧為盈。
簡單而言,當年支付寶走過的路,今天京東金融又走了一次。毫無疑問,京東金融分拆後,能改善京東集團的盈利能力,也能有更大的自由度去謀求自身發展。當然,也得面臨阿里、騰訊等對手的競爭。
隱憂:GMV 增速連續下滑
此次財報中還有另外一項資料頗為值得關注。2016 年第四季,京東交易總額(GMV)達到 2097 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 46%。對比京東過去幾季 GMV 的增長趨勢不難發現:2016 年 Q4,京東意外扭轉了之前的放緩勢頭——從 2015 年 Q1 到 2016 年 Q3 的七季裡,京東 GMV 的同比增長率一直在下降,從 99%降到了 43%,但 2016 年 Q4 重新回到了 46%。
不過,如果把時間拉長一點看的話,可能並沒有那麼樂觀:財報顯示,京東 2016 GMV 增速是 47%。而 2015 年是 84%,2014 年是 107%,整體下降速度還是非常明顯的。
京東很大程度上是一家依靠現金流的公司,但針對商家的帳期已經是一個相對敏感的問題了,各家電商平臺的競爭其實已經非常激烈,延長商家帳期無疑會讓平臺本身處於尷尬的境地。此時的京東,想要增加現金流,唯一能依賴的可能就是 GMV 的增長。
虧損曾經換來了京東 GMV 增速的持續走高,但隨著京東虧損的減少,這種曾經的高增速已經蕩然無存。對京東來說,一旦 GMV 增速下滑京東的現金流也將面臨停止增長的窘境,而這造成的一個的潛在可能結果就是「京東在電商業務沖下天花板的時候,需要不斷投入資金發展新業務,這需要京東持續不斷的資金投入」,這意味著京東需要的是一個龐大的現金流,但此時 GMV 增速掉鏈子,這就很可能讓京東陷入資金鏈斷裂的窘境。
未來:金融和技術驅動
兩周前的 2017 京東開年大會上,劉強東宣稱要將過去 12 年成績歸零重新出發,以技術驅動未來 12 年的發展。這會是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劉強東反復強調的東西。
其實,而他對京東未來的規劃其實早就想清楚,電商、金融和技術,這是未來他要做的三件核心業務,甚至所有的投資都是圍繞這三塊來做。其中,電商已經實現盈利;京東金融則將在今年年中完成重組,早已獨立融資,很可能會與螞蟻金服競爭國內互聯網 IPO 第一股;只有技術是需要長期投入,短期難見回報的一個板塊。
2016 年,京東加速了對其技術體系的升級,相繼成立了 X 事業部與 Y 事業部,專注研發智慧技術、助力商業模式升級。X 事業部聚焦智慧物流的前瞻性研發和應用,打造由機器人、人工智慧演算法和資料感知網路協同作用的全自動倉儲場景,以及無人機、無人車送貨等黑科技物流。
亞馬遜的成功似乎可以作為一個例子:在虧損長達 20 年後,這家巨頭才依靠雲端計算才擺脫虧損局面。而且一旦開始盈利就一發不可收拾,進入了漫長的利潤收割期。
不過,對於京東來說,雲端計算目前還僅僅只是一個口號。阿里巴巴旗下阿里雲端已經牢牢佔據了市場的主導位置。電商、金融和技術之路走得如何?京東的首次盈利會不會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本文授權自《動點科技》,作者:liu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