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科技美學」,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了提高一點點用戶看得見或者看不見的美好體驗,產品經理以及他的團隊成員做了很多努力。以下從一個細節控的視角,給大家講講那些「讓人感受到尊重與心意」的美好互動設計。
蘋果
蘋果有專門的人機介面互動規範。設計語言整體克制流暢,不濫用動畫效果。過渡畫面多用漸隱漸現以及切入。極簡風是為人熟悉的一個大特性。而蘋果也在微互動上體現出對細節的堅持。
當開啟飛行模式的時候,真的是會有一台小飛機從左側飛出來。關閉後小飛機就會快速飛走,而電信商漸現。
設置圖標採用了多層齒輪以示機械感,齒輪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運轉。於是你可以在更新系統時留意到設置圖標的齒輪確實會動的,大圈小圈反向運動。
自然的互動應該就是這樣,符合用戶習慣和期待。飛機會飛,齒輪會動。時鐘在走,日曆顯示,廢棄文件扔到廢紙簍,倒完垃圾後垃圾桶應該就是空的。
而Google I/O 2014推出的Material Design(材料設計語言,以下稱MD)經過兩年的推廣漸漸被很多應用跟隨,現在我們能夠在越來越多的應用上能夠看到。
MD有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透過將日常材料的屬性運用在行動介面上,比如,一個app介面相當於紙張的層疊,不同組件減應該擁有層級結構。
那麼點擊某一區域選取區域內容,當前區域應該從子介面抬升至父介面,從側面看可以看到由於順序產生的海拔感透過「抬升」這個動作完成了。這個細節被表達出來了。
另外,材料在現實生活中是符合物理規則的。在MD的設計語言裡,動畫存在加速和減速,任何忽然開始、忽然停止的勻速動畫都顯得機械而不真實。
人類感官在現實中習慣的重力感受被 MD 搬到了手機屏幕,這就是我們體會到的「自然」。
那麼,點擊的回饋是如何完成呢?
用戶的每一步操作都應該提供回饋予用戶。同時這個回饋應該是精確到動作點的具體位置產生的。MD想到了投一塊石頭到水里的漣漪效果。
用戶在哪裡點擊,水紋就從哪裡產生,並且擴散至當前組件,而不是從中間,從左側從上側固定的效果。追求材料世界的屬性在行動介面上表達,使得MD獲得了之前蘋果擬物風格才有的真實感。
用戶有時不一定會看到這些微互動,但正是這些動效構成了我們口中難以解釋的「好用」、「流暢」以及「自然」。
Microsoft
微軟經過了Window 10的快跑,設計語言也在逐漸成熟。從Aero風格過渡到Metro(ModernUI),人們對Window 8出現的磁鐵風格褒貶不一。
更大的原因在於微軟激進取消了用戶習慣的開始菜單。要考慮到微軟追求的其實是兼顧桌面與行動觸控兩個入口統一的風格。透過大色塊的醒目提醒,更加強調簡單快捷的體驗。
這是有跡可循的。
Metro一開始源於瑞士國際平面主義,追求傳達準確,易於識別,擅用幾何學式的嚴謹。
而互動式動態磁鐵,例如音樂應用磁鐵中包含前進後退暫停控件,這樣用戶就可以直接透過磁鐵來操作應用而不必打開應用本身。
如今微軟正在打造全新的設計語言Project NEON,依賴動畫、模糊和漸變來表現畫面效果,將隨紅石3版本一同到來。
同樣,微軟在介面設計中啟用了新元素「Acrylic(亞克力,有機玻璃)」,可以更好地表現模糊背景、邊欄和導航欄等內容。
微軟將在Build 2017上展示更多Project NEON作品和使用細節。
不僅僅以上,更多的小而美的產品正層出不窮。如果我們能停一下,稍微不那麼追求效率、「用完即走」,你能感受到科技對於人性的尊重以及用心。
有人評論賈伯斯的偉大:
Instill beauty of humanism into Cold Steel。
給冰冷的科技注入人性的美感。
用戶產生需求,解決用戶需求,這本是已經結束的事情。但正是有一群致力於「更好地解決問題」的科技人不止步於此,才有了更好更人性化的產品。
這一切的美,你不一定察覺,但正在發生。
本文授權自《ifanr愛范兒》,作者:陈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