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化是個很籠統概念,沒有放之四海的國際化戰略。虎嗅考察過阿里及螞蟻金服在多個國家的業務拓展,最深的體會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必須根據目標國家的特點因地制宜。
2017年1月初,應邀來到澳大利亞,從阿里澳新事業部MD周嵐女士那裡第一次聽到Glocal這個詞(顯然是global和local兩個單詞拼接而來),深以為然。
電商、O2O在澳大利亞沒法玩
2016年11月,張勇透露了選擇海外新市場的五個標準:消費者基數、年輕人的占比、網路普及程度、零售體系的發達程度、物流及服務體系的發達程度。從阿里/螞蟻金服的國際化足跡可以看到,上述五個標準既有或也有與:消費者基數這條不可或缺,其它符合一、兩條就可以入選。
比如印度,人口基數龐大、年輕人占比亦高。西北歐諸國網路、零售體系、服務體系均高度發達,潮水般湧入的中國遊客是天然的種子用戶。只要合乎商業邏輯、遵從當地法規,市場拓展會比較順利。水到渠成是美事,西北歐對螞蟻金服來講是渠已等水一百年。
澳大利亞的硬傷是消費者基數太少:截至2016年末,澳大利亞人口僅為2396萬,排在全球第52位,比馬達加斯加還少111萬;2016年中國赴澳遊客只有117萬(預計2020年可達140萬,亦不為多)。
澳大利亞近半數人口集中在雪梨及墨爾本兩座城市,零售體系發達、電商發展空間不大,其餘1000萬分佈在76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國土。
電商在中國國人心目中當然要送貨上門,否則怎麼能叫電商?但是,要為澳大利亞中心城市以外的居民提供這種服務,電商恐怕要累死。即便用無人機送,勉強飛去也飛不回來。
還有一點,澳大利亞人力成本很高。那裡也有「到家」服務,比如維修水、電、暖氣設施,粉刷房子等。不過,請水、電師傅上門每小時要付200澳元(一小時起)外加100澳元車馬費(300澳元相當於1500元人民幣);粉刷100多平米的房子的人工費超過1萬澳元!
用小時工打掃房間或者快遞小哥送貨上門,在澳大利亞是難以想像的。
中國電商、O2O的常用套路在澳大利亞行不通,阿里怎麼辦?
把澳大利亞變中國人的「牧場」
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物種資源及科技、監督措施,使整個澳大利亞成為令人信服的綠色無污染生產基地。對跨境電商來說,畜產品、營養保健品(蜂蜜、魚油等等)、化妝品、葡萄酒、母嬰這些品類都可能出現爆紅商品。
中國電商更在意的是物產而不是只有2000多萬消費者的市場。
但澳大利亞貨沒有問題這個說法還是太籠統,因為可能有不良商家假冒產地。對澳洲原產地產品的認證及可追溯機制是必須的,好在中國電商不必從開天闢地做起。
2017年1月6日,阿里與澳洲物品編碼中心(GS1 Australia)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
以後中國消費者可透過手機淘寶掃條碼獲取商品資訊。在海外實體店購物時,透過掃描條碼還可獲取相關商品的中文資訊。(也可以比個價,看值不值得從那麼遠的地方背回來)
同時,澳洲商家亦能透過阿里平臺接觸中國消費者。 張勇將「新零售」的標誌歸納為「四可」。即賣家對消費者可識別、可觸達、可洞察、可服務。 GS1 Australia與阿里平臺對接後,澳洲賣家與中國買家之間的資料「通路」被空前縮短、加寬了。
阿里在澳洲設立了首個全球訂單履約中心(Global Fulfillment Center,簡稱GFC),為來自中國的訂單提供備貨、挑貨、發貨、庫存管理等服務,將物流平均時效縮短至7.5天。據悉,菜鳥還將在香港、紐西蘭、韓國、德國開設一系列GFC,大幅改善海外購物體驗。
阿里國際化的姿勢可謂變化多端:在印度、泰國是填補本地居民金融服務的空白;在歐洲以中國遊客為主要服務物件;在澳大利亞則從生鮮、營養品的採購入手,先讓澳洲成為中國人的牧場再說。
樣本:大藥房、牛肉、紅酒
虎嗅走訪了入駐阿里平臺的三個商家:澳洲大藥房、中和澳亞和Rochford酒莊。其中,澳洲大藥房及中和澳亞比較有代表性,前者是澳洲本土的成功零售商,後者是初窺門徑的投資移民。
1)澳洲大藥房
成立於1972年的澳洲大藥房(Chemistwarehouse,簡稱CW)有42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近40億澳元。經營品類涵蓋藥品、保健品、嬰兒用品、護膚品、彩妝等。
2015年9月,天貓獲得CW的排他授權;當年雙十一零點過後40分鐘,CW銷售額就突破了1000萬;2016年雙十一,CW銷售額在13分鐘內突破1000萬,全天銷售額過1億(成為天貓國際首個單日銷售額破億的商家)。
有意思的是,由於搶了海外代購的生意,網上一度流傳天貓上CW是假冒的。虎嗅驗了一下正身。照片中是創辦人Damien Gance,及亞太區總裁 Nancy。
CW是澳洲最成功的藥品零售連鎖商家,在2000多萬人口的國家獲得40億澳元銷售額比較難能可貴。阿里為CW打開一扇通往13億人口的大門,言談中Damien Gance顯得躊躇滿志。
2)中和澳亞
中和澳亞創始人張勇曾跟隨牛根生創業,赴澳採購及學習養牛技術的過程中對畜牧業產生興趣。從2013年開始,張勇陸續在澳大利亞購置了4萬畝牧場,育牛規模超過2萬頭,成為澳大利亞首屈一指的對華牛肉貿易商。
畜牧業有很深的學問,需要幾代人的累積才能做好。張勇團隊再優秀,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年成為那麼厲害的玩家,中和澳亞在澳洲立足的秘訣是與電商結盟。
根據高層們的介紹,虎嗅推斷中和澳亞的主要模式是向其它牧場收購臨近出欄的牛隻,進行一段時間的育肥後交給屠宰場處理,最後透過電商將各種牛肉類產品銷往中國。
打開中和澳亞官網,發現這是一家意在導流的網站:點開澳大利亞移民條件、搬家公司價目表展示的是百度的相關搜索結果。
中和澳亞是畜牧行業新兵,IT能力幾乎為零。取得如今的行業地位,完全是因為在澳洲資源與中國電商之間充當了橋樑。(有投資移民意向者或許可以借鑒)
電商屬於「新經濟」
在2016末的一檔電視節目裡,宗慶後不客氣地點評馬雲的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製造、新資源、新技術):「除了新技術以外,其他都是胡說八道!」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清末有種觀點相當盛行:「洋人不過是火器厲害!」但火器的背後是科技,科技的背後是文化和制度。只看到「火器厲害」這個表相的表相,認為其它方面自己依然領先,必然被淘汰。
宗慶後還表達了一個觀點:「本身不是實體經濟的,製造什麼東西?」 將電商排斥在實體經濟之外。電商與傳統意義上的實體經濟有諸多不同,但送到顧客家中數億計的包裹可不是虛擬的。
前些年,中國人發現美國超市中的中國製造比中國超市便宜。這是因為,達到一定規模,中國生產廠家外銷時以離岸價將產品交付美國管道或直接向沃爾瑪等零售巨頭交貨,經手外商的運營效率遠高於中國經銷商。結果不遠萬里、漂洋過海的商品,零售價比通過中國多級批發、代理、零售管道的商品還低。
多年以來,十幾億國人一直在為低效的商品流通體系買單。
在商品流通體系普遍效率不高的背景下,娃哈哈、匯源等快消品牌的成功,一大半是對管道掌控的成功,宗慶後只認可「製造東西」的價值令人感到意外。
但電商所說的「新零售」效率更高。例如,娃哈哈的經銷商數以千計,總人力超過100萬,2016年銷售額495億元。與阿里有業務合作的快遞公司員工總數亦為100萬,2016年將超過3萬億的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在電商興旺之後,中國製造在美國比中國便宜的現象才有所減少。
許多情況下,損失的不僅是效率。一個化學反應要持續進行下去,反應物必須能夠透過沉澱或氣化脫離系統。同理,想擴大生產規模,更多的產品必須有出路。也就是說,電商解決的不是「2or1」的問題,而是「1or0」的問題。
比如澳大利亞,在滿足內需和傳統出口貿易之後,擴大生產的動力不足。因為效率低的緣故,由中國進口商經銷的產品價格居高不下,銷量難以擴大。與電商對接後,物美而「相對價廉」的商品將源源輸入中國,消費者與生產者都會受益。
對於電商的虛實之爭,李克強在最近表示:「網店、快遞業都是新經濟,它們既拉動了消費也促進了生產。」
延伸閱讀:
阿里CEO談新零售:懂貨的百貨公司沒幾個,人、貨、場的關係要重構
本文授權自《虎嗅網》,作者:East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