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使用者體驗是一款產品必須追求並努力的方向,那麼在產品設計中如何理解使用者的思路,建構良好的用戶體驗?文章從角色、需要、流程三個方面展開來進行用戶心理、行為的解析。希望大家能夠有所啟發。
身作產品從業者,不難理解到體驗設計是貫穿整個產品的生命週期的一項細活。每個產品人員也期望設計出不同尋常的體驗,我個人也是從事產品三年有餘的中老年人了,今天向一些剛入行的產品們分享幾點我個人覺著在工作過程中很重要的幾點體驗設計的思路點。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以及有序的記憶。我將對用戶的理解依次列為:角色、需要、流程三個大塊進行描述。
一、用戶的角色
使用者的角色是使用者使用產品時的一種立場。立場不同,看產品、使用產品的側重點則不同。 很多時候產品人員需要形成一個使用者畫像,那麼角色就是這個畫像中的一部分。
明星的角色和追星族是不同的,追求名牌的和不講究的又是不同,男女不同,老少不同,管理者和執行者不同,買家和賣家不同等等。例如,你的網站是一個腫瘤醫院的網站,那麼可以透過以往醫院就醫的經驗得出:大部分用戶都是45~60歲的人,普遍年收入不會很高,常見疾病暴發群體是吸煙者,這些用戶普遍對互聯網的使用經驗不足,喜歡簡單、便捷的網站佈局(以上僅僅為舉例,描述未必準確)。常用的區分角色的維度:地域分佈、興趣分佈、社會階級、收入情況、年齡階段、文化水準等等。
產品去滿足這些不同角色時會發現,往往相同的角色即會有相似的需求。 這也是分析需求時必先進行的一步。這一步做好歸納,接下來的需求才能做到全面,不易疏漏。也是對於做產品的人而言,利於理清思路,不會混為一談。
總結「用戶的角色」的特點,即:身份、聚類。
二、使用者的需要
既全面又重點
「需要」是方向,使用者的需要被滿足,才是使用者來到這個產品的原因、動力。
產品人員需要先全面考慮使用者所需要的有哪些,形成需求清單。在做產品時,不可每個思維都想加入,畢竟產品的可用空間有限;再者,用戶的認知、判斷的精力、耐心有限,不能全面的一盤接受產品的功能,所以需要把其中的重點列在首位、易察位置,優先呈現。對於判斷重點的方法,常見的有:公司主推的功能、用戶使用高頻率的功能、著重收益性的功能等思路維度。
系統對「需要」的約束
其實,做產品僅僅去滿足使用者的目的、需要可能還不夠,至少遇到更高層面設計產品時是不夠的。要懂得用戶的意識、心理。這方面要理性的從系統層面去看:系統的自由化是否會給使用者的各種各樣的需要提供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如此一來,會不會給系統帶來無序干擾、良莠不齊,最終亂木叢生?所以,要從系統層面對使用者的需要進行約束、規定,才會讓整個系統中的使用者用得有規矩、良性的生長。微信就是這樣,蘋果iOS也是如此,打造的就是一個安全、有序、審核嚴格的系統。
總結「需要」的特點,即:全面、主次、有約束。
三、使用者的使用流程
流程中「目的」的重要性
當使用者在完成一個需要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帶有著目的的,需要順從使用者的目的,不要中間加入其他而干擾目的,不讓使用者同時進行多種目的,或者,不要在頁面中加入過多其他功能的入口,以免使用者無意識的轉換目的,影響本來流程中間斷裂,造成流量分流。
「目的」在實現過程中的完整性、同一性非常重要,對於用戶而言這是一種順暢、一氣呵成之感。對產品而言,也會有集中用戶注意力,便於流量疏導,提升轉化率的效果。
預期判斷準確
「預期判斷」更多傾向於展示。一個操作過程中,是否能讓用戶感到操作過程的透明,沒有盲點,瞭解自己處於什麼狀態、步驟,已做過了什麼,還剩下什麼與自己相關的?是否能讓用戶很輕鬆的判斷出功能、頁面是不是自己需要的,產品想表達的是不是能讓一個剛加入的用戶馬上理解?
用戶的預期一向是有慣性的,尤其是在改版後新功能上線時的緩衝、引導。
體驗成本
「體驗成本」是對產品的使用完成目的整個過程所用的成本。使用者在這個產品裡面怎麼做的、流程是什麼和花費了多長時間等,這些都會是使用者對這個產品的一個體驗成本。
用戶是懶惰的、耐心有限的。 需要簡化、突出重點,包括簡化流程,更多放在後臺判斷,文案提示、交互、UI簡化扼要,如果有精準的個人推薦會更好。
當然,用戶的清晰認知只是一個進來的動作,具體的還需要再看進來後是不是整得能解決問題。每一個過程、操作都是有效的,有意義的,針對使用者的需要的。試想如果一個再好的事物呈現在用戶面前時,如果使用者認識不清楚、不迅速,那麼再好的也會打折,甚至用戶未理解前卻已遠離。所以,清晰非常重要。 清晰主要包括:內容的易識別,層次等級明顯等等。
好的體驗各有各的好,但有一點一定是相同的,即:清晰。
總結使用流程的特點,即:目的的重要性、透明、清晰、簡捷。
本文授權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作者:中人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