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車能自動駕駛,那公司是不是也可以「自動駕駛」一下?

36氪 2016-11-28
車能自動駕駛,那公司是不是也可以「自動駕駛」一下?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人工智慧進入辦公室,創造出「不用司機的組織(driverless organizations)」。經理的許多日常任務,類似於留意速度限制、打轉向燈、查看油表之類的事情很可能就會消失。那些簽到和進展情況通報會議,繁重的績效管理過程,以及乏味的計劃等,隨著人工智慧的介入而不再需要那麼多的人工參與。就像無人車一樣,組織將擁有持續的感知和修正能力來讓每個人保持在自己車道內,轉到正確方向,並且聚焦到戰略目標上。

研究已經表明,工作滿意度的三個關鍵驅動力是勝任、自主權以及成為團隊的一份子。

好消息是,隨著技術接管了越來越多的一般性管理事務,經理就可以騰出時間來培育那些可以推動這種互動的、以人為本的活動。

或者,設想得更陰暗一點,使得我們的工作日益需要遵循嚴格的商業規則,而少了同理心和那些微妙的東西。許多通勤者已經把信任交給了 Waze 等路線優化應用,而不是自己的預感和經驗。主管選擇把高後果(或者甚至一般性)的決策權(或者至少幫看看有沒有偏見或盲點)交給類似控制無人車那樣超級聰明的機器的日子還需要多久呢?

這裡的訣竅是,你得在什麼時候把事情交給技術以及什麼時候要確保有人參與之間做出平衡,不管是車還是工作都是如此。

這個思路已經出現。例如我做過的一個大型的醫療保健系統對幾乎每一種常見癌症都有默認的治療方案。這些方案都是通過對系統內的所有病例進行不間斷分析之後得出的,這個數據集比任何個體醫生經歷過的病例都要龐大得多。醫生可以不按這種治療方案來做,但是必須說明這麼做的理由。人被要求拿出最好表現,而技術一方面會避免他們的偏見,另一方面會讓他們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庫。

隨著更多的人選擇車型,更多的汽車共享服務而不是自己擁有一輛特定型號的汽車,所以無人車將會出現。

相應地,由於有了機器人開車送我們到目的地,我們在車內可以做的事情範圍就會擴大,而我們的思路也會拓寬。這時候我們就不會把組織比作座位固定的一體式公車,而是把它視為更加靈活的車隊,在這支針對特定客戶問題或者為了應對競爭挑戰而打造的車隊裡,座位是不固定的,短期的,每個人坐什麼位置是通過分配或者競標得來的。

這一季你可能是在一輛休旅車工作,任務可能是翻修採購系統,下一季可能就把你派到一輛敞篷跑車去,成為一支快速行動的產品創新團隊的一員。

這個沒有司機的組織會自動分析各種要素,考慮各人不同的技能和才幹,優化經驗組合的意願,新鮮感,以及每一支團隊所需要的能力,還有時間要求和激勵等,然後做出工作分配決定。

這不是科幻小說。哈佛商學院的 Amy Edmonson 已經著書說明對加強協作,對敏捷組建和解散團隊能力的要求正變得越來越高,說這樣才能應對快速變化的挑戰。沒有司機的組織只會把這種要求提到更高更快更精確的水平。

無人車正在到來。主流廠商有的宣稱將在 5 年內實現無人車的量產。雖然這個時間仍有待商確,但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有 70% 的美國人對無人車已經躍躍欲試了。

就像它們將改變道路體驗一樣,無人車也會轉變我們對主管和管理的思考方式。它們也會影響到我們對世界以及我們的社會和組織架構的感知方式。現在開始思考這對你以及你的公司意味著什麼已經不算太早了。

本文授權載自:36氪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