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從陳士駿開創YouTube、Mark Zuckerberg開創Facebook等故事開始,創業者通過跌宕起伏的歷程,到最後橫掃傳統產業、顛覆世界的英雄形象,已深印在全球90後和千禧代的腦海。
但要追逐成為下一位傳奇人物的成本不菲,尤其需要籌集巨額資金來完成,例如陳士駿在賣盤予Google之前就已籌過千萬美元資金。在募資這課題上,它實際操作上跟大家腦中想像,很可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畫面,當知道了以下募資的各種真相之後,你還要堅持最初的投入與狂熱來完成創業夢嗎?
1.我們正在步入資本寒冬
創業熱潮在2015年第4季開始減退,有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募資額在該季度為283億美元,對比2015年第3季的398億美元,有顯著的跌幅。而且交易數目不斷下跌,從2015年第3季的2300宗,一直下跌,今年第2季為1886宗。
雖然創業不一定要募資,但若要顛覆一個市場甚至一個行業,例如GoGoVan及Uber,去發展技術及擴張各個市場需要大筆資金,不斷募資似乎不可避免,但現時的經濟環境並非最理想。
"Don’t Look Down: Downrounds now more common than unicorn births"
(編者譯:“別輕視現狀:降低估值如今比獨角獸出現更常見”)
獨立智庫CB Insights在7月時發出這個帖子,概括了現時美國的募資環境,跟去年的風光相距甚遠。中國大陸也有許多O2O服務,或P2P網貸平台停辦,「資本寒冬」這4個字經常出現在大陸的媒體報道裡。
據CB Insights在今年8月26日的統計,世上有171隻獨角獸,2015年第二及第三季合共有50隻湧現,到第四季誕生的速度放緩,今年頭兩季只有19隻誕生。
2.業務不符合預期 身價估值或江河日下
正常情況下,新創公司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募資,估值會越來越高。但是,若業務成績不符合預期,或被認為遇到的風險過高,新創或會被投資者降低估值。
例如火紅一時的美國雲端HR服務公司Zenefits估值大幅下降,從45億美元下降至20億美元,Zenefits今年起碼裁掉了356人。昔日過度擴張種下了禍根, 2014 年秋季400名員工,至 2015 年 9 月的 1640 人,體積膨脹,但收入增長卻不達標。
別以為發生在美國或中國大陸的事情與自己無關,全球化的年代,有一方打噴嚏,另一方就便會得傷風。
3.投資者只見不投
記者早前接觸幾個創業者,一個專做手機App,在中港都有辦公室;一個是在中國大陸從事創投有關的工作,他們在創業圈打滾多年,異口同聲話現時尋找募資困難,參加完路演活動,Pitch到口水都乾,見過N個投資者,通通都無下文。身在大陸的那位朋友表示,有當地投資者覺得處於天使或種子階段的新創團隊風險較高,寧願往後走,考慮處於較後期階段的新創公司。
早前有報道指,大陸有八成創業者的募資額報虛假數字,引述多名創業者指,「80%以上的創業公司都會虛報募資,人民幣變美元,募資金額乘以3倍5倍太正常,甚至乘以10倍的都大有人在。」可見大陸募資水份甚高,例如公開講有八位數字的資金,但實質得到的,可能少幾個「0」。
4.勝出創業比賽 不一定代表些什麼
坊間有各式各樣的創業比賽,贏家往往獲得小額獎金,及幾篇傳媒報道,但不代表你因此得到大筆風險投資,而成為現實世界的贏家。若創業者太着眼於得到這些虛名,而不去尋找可持續的經營模式,得到龐大的使用者增長,或不斷增加的收入,没有投資者會回頭看你一眼。
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也曾經撰文批評:「過多的比賽是下策。現在的環境有過多的比賽,而且有些團隊拿不到錢,就靠比賽養活團隊。這反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這些比賽和實際創業脫軌。優質的投資人不可能只靠一個演講決定投資,而且選出來的可能是口才最好的,或甚至是付費請諮詢公司設計的團隊,而不是執行力最強的團隊。」
5.小心遇上奇怪的投資者
新創團隊與投資者之間,會有着資訊不對稱的情況。創業者可能發現新股東的價值觀、可以給予團隊幫忙的事情,跟預期中有頗大落差。亦有投資者在注資之後,才發現創業團隊的本質跟之前期望及理解的不一樣。
另外,有時候新創會不幸遇上奇怪的投資者,對方會設定「奇怪」條款,例如本來承諾給予一筆投資,但設下許多限制,創業者需符合這些限制才發放資金。或者就是在種子投資時,投資者已要求創業者給予一半股份,這意味著經過幾輪募資,創業者持有的股份少之又少,使創辦人没有動力做下去。建議接受投資前做足功課,查清對方以往投資過那些公司,問問被他投資過的創業者。
6.英語能力有待訓練加強
正當募資氣氛變差時,創業者更加要將眼光放諸四海,才能增加自己的勝算。多尋找本地以外的投資者,不論是歐美、中國大陸或東南亞。
因此創業者的人際網路起了關鍵的作用,如果自己的天使或種子投資者認識海外投資者,可能聯合地在下一輪募資投資自己,以擴闊市場。這反映出,當創業者尋找投資者時,不能只着眼於對方能給予自己多少錢,要看對方能否協助自己長線發展,例如人脈有多廣闊。
如果没有人為自己穿針引線,可以考慮報名海外加速器,例如最知名的矽谷Y Combinator 及500 Startups,吸引全球新創團隊報名,每個季度都會有冠軍爭奪戰,如果新創團隊成功加入,那加速器計劃期間就會認識到國際級的導師,到了Pitch Day時,投資者會坐在台下聽自己演說,有效地增加自己的知名度。
除了創業點子,創業者要以其語言能力,以外語及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投資者,也要預計一些資金和儲備來買機票穿梭各地。
結語:
近年新加坡政府對創業團隊和投資非常支持,除了扶植既有的中小企業外,新加坡政府也投注資源在不同領域的新創,從 IoT、能源、Fintech,到智慧健康管理都是該國關注的領域。過去幾年打造的新創園區 LaunchPad ,積極引進國際創業家與創投。在 2016 年,新加坡政府更設立了一個叫「SG- Innovate」的公司,跨部門合作來幫助新創團隊取得人才、拓展新市場。同時在國家研究基金上加碼至15 億新幣(約330 億新台幣),來投資各類型新創團隊。
其實當募資環境不如以前的時候,便能夠使投資者和創業者對生意模式及發展策略有更周全的考慮,思考變得更理性。新創團隊在衰退期時的生存之道,就是專心完善產品,發展可持續的經營模式,不是一味推高估值及擴張。
成功是在錯誤中成長,若你讀到這裡,仍未放棄創業的想法,願意在逆境下放膽一試,那我們祝願你創業成功!
本文授權載自:startupbeat
提供您第一手最豐富的創業資訊!
現在就加入「創業小聚 Line@-數位創新與創業的社群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