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除了新iPhone 7之外,蘋果過去 29 年的投資布局值得你關注和了解!

鈦媒體 2016-09-09
除了新iPhone 7之外,蘋果過去 29 年的投資布局值得你關注和了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蘋果手機成為街機,每年的蘋果發表會也被眾人追捧堪稱科技行業的「春節」,發表會亮點也成為今天的熱門話題。但今天 FellowData 不是帶妳看 iPhone 7 有多炫酷,而是要看看蘋果公司近年來除了自家產品外還關心哪些領域或公司?

蘋果公司的並購策略僵化?新一輪的並購計劃已經開啟

人們對蘋果的 M&A(兼並與收購)策略理解並不正確。外界普遍認為,蘋果應該改變僵化的並購理念,動用其龐大的 2330 億美元現金儲備,收購規模更大的競爭對手,同時開辟新的營收來源。這些建議顯然「驢唇不對馬嘴」。

蘋果並購在過去幾年變化不大,但有證據表明這家科技巨頭今後會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調整。蘋果對來自中國大陸的「滴滴出行」的投資標誌著,蘋果並購活動正式進入一個新的階段,開始進軍交通運輸行業。

分析蘋果並購策略的最好辦法,就是了解該公司的並購活動。外界認為蘋果收購的公司並不多。然而,真實的數據卻向我們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情況。從 1997 年至今,蘋果總共收購了 82 多家公司。如果將從未對外公開披露的小規模交易也計算在內,那麽蘋果在過去 19 年總共收購了 90 多家公司。下圖按年份詳細列出了蘋果公開披露的並購交易。

人們之所以覺得蘋果在並購方面未與行業對手保持同步,一個原因就是,蘋果並購往往是為了獲取技術和人才。這種戰略的後果是,蘋果的並購活動並沒有像行業某些重磅交易那樣吸引媒體大規模報道。此外,每一樁並購交易的費用在蘋果現金儲備中所占的比例都極小,使得許多人認為蘋果並未將賭註押在任何一筆並購交易上。下面,我通過蘋果的現金流量表來對這些交易進行量化。

在每個季度的財務報表中,蘋果都將其在並購方面投入的現金,稱為是「與企業並購有關的付款」。考慮到基於股權的補償,以及專利和設備投資等無形資產,單靠這些成本項無法讓我們全面掌握蘋果在人才和資產收購方面的具體投入,但確實可以讓我們對蘋果用於收購企業的支出做出相當準確的估計。

正如下圖所顯示的,蘋果近年來在並購方面加大了投入,但總金額與蘋果不斷增長的現金水平相比仍然較低。

蘋果兼並收購策略發生變化:收購企業數量及收購價均大幅增長

蘋果的並購策略在不斷發生變化。與人們普遍看法不同的是,蘋果並購策略在過去幾年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第一個重要差異是,管理層已經加快了並購步伐。

蘋果在 2013 年至 2015 年間收購的企業數量,超過了 2013 年之前 16 年所收購的企業總數。如果再分析一下蘋果在並購方面的投入,會發現 2013 年至 2015 年間蘋果在收購方面的投入,占到 1997 年以來該公司並購支出總額的 70%。

蘋果並購策略發生改變的另一個例子與收購價有關。蘋果管理層並不反對斥巨資收購某家公司。例如,蘋果曾在 2014 年以 30 億美元的價格收購 Beats,這一價格是收購價第二高的交易(即 1997 年收購 NeXT)的 6 倍。實際上,Beats 的收購價占到蘋果過去 19 年並購支出總額的 40%。如果不計 Beats,蘋果每筆收購的平均價格還不到 3000 萬美元。

蘋果管理層的並購策略非常專註。盡管並購策略發生了改變,但有證據表明蘋果管理層在進行收購時,總是遵循著同樣的原則和理念。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蘋果收購是為了直接推高公司營收或利潤。

相反,這些收購旨在改善蘋果產品質量。這種以產品為中心的思想,也是蘋果收購的大部分公司最終被整合到蘋果產品線的一個原因。

盡管有些交易並未像蘋果管理層預想的那樣取得成功,比如收購 Quattro Wireless,但蘋果的收購鮮有敗筆。此外,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蘋果管理層將並購當作「寵物計劃」,或是利用並購來取悅某國政府或監管部門。

蘋果兼並收購策略發生變化:涉足更多領域強化自身產品

考慮到蘋果並購策略近年來發生了重大轉變,所以對推動這種轉變的主要動力進行了深入探究。從 1997 年收購 NeXT 開始,在接下來的 10 年間,蘋果幾乎每一筆收購都是為了加強 Mac 平台實力。盡管考慮到蘋果當時的產品線,這種舉動可能並不令人感到吃驚,但值得註意的是,蘋果當時的並購並不是為了 iPod,或是進軍其他產品類別或行業。

在 2003 年至 2007 年的五年間,蘋果很少或幾乎沒有進行過收購。盡管外界當時對蘋果的並購戰略並不了解,但這種「緩沖區」為 iPhone 的開發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自從 2008 年收購 P.A. Semi 以來,蘋果幾乎每一筆收購都專註於強化 iPhone 以及整個 iOS 平臺。這種對 iOS 平臺的專註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蘋果在並購速度和並購支出上都出現大幅提升。此外,蘋果還表現出對一系列有利於強化 iOS 平臺的收購項目的興趣:從智能助理、流媒體音樂、地圖技術到移動處理器、攝像頭和指紋傳感器等。

隨著 iOS 設備開始處理消費者越來越多的日常計算任務,蘋果的並購活動開始加速,涉足更多的領域,包括搜索、地圖、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在這些領域,每一個對蘋果來說都是一個新篇章,蘋果在這些方面經驗不足,將並購當作一種學習工具,用以獲取人才和技術團隊。

蘋果投資打車應用軟件,為進軍中國汽車市場占地先機

隨著蘋果在可穿戴設備、Apple TV 和 iPhone 和 iPad 升級等方面投入巨資,iOS 也具有了很大的「緩沖空間」,盡管如此,我們看到蘋果的並購戰略正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蘋果 5 月初對滴滴出行的 10 億美元投資,標誌著蘋果並購戰略的最新階段。由於財務條款,這筆交易並不是那麽的突出。過去,蘋果也曾入股過不少公司,而結果也是喜憂參半。

1999 年,蘋果向互聯網內容發布平臺 Akamai 投資 1250 萬美元,在網路泡沫期間,蘋果從這筆投資中獲得了豐厚的回報。同年,蘋果還對三星投資 1 億美元,幫助該公司生產顯示面板。2000 年,蘋果向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EarthLink 註資 2 億美元,雙方達成協議,Mac 用戶訂閱 EarthLink 服務後可以讓蘋果獲益。不過,蘋果後來不得不對其投資進行減記。

在 20 世紀 90 年代和 21 世紀初,蘋果還對 ARM 進行了大規模投資。

蘋果對滴滴出行的投資之所以令人頗感興趣,是因為這也是第一筆表明蘋果開始進軍交通行業的交易。我們知道,根據「Project Titan」項目,蘋果正在開發電動汽車,而認為蘋果很有可能會銷售電動汽車,而且這種可能性也比大多數人所預想的大。通過投資滴滴出行,蘋果不僅在進軍中國汽車市場上占得先機,而且還開始想著為 Apple Car 建立一個需求來源。

蘋果下一個並購階段是繼續入股打車應用公司,而不是發布 Apple Car。最明顯的投資候選是那些與滴滴出行達成戰略合作的公司,比如美國的 Lyft,東南亞的 Grab,以及印度的 Ola。根據司機數量和每日訂單量計算,這四家公司擁有了打車應用市場的絕大多數份額。

蘋果收購這些公司的少數股份,而不是與他們建立合作或聯盟,主要原因是打車應用行業仍然處於非常早期的階段,創業公司需要資金與競爭對手較量,並贏取市場份額。除了獲得蘋果的資金支持外——該公司的現金儲備達到 2300 億美元——蘋果成為其戰略投資者還能讓這些公司獲得競爭優勢。與此同時,就目前而言,蘋果獲取這些打車應用公司的控股權,對其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

通過投資打車應用公司,蘋果還尋求給 Apple Car 建立一個需求來源,這種模式就好像是與移動運營商合作銷售 iPhone 一樣。打車應用已經改變了全世界人的出行方式,一旦具有全自動能力的電動汽車成為現實,傳統的汽車所有權模式將面臨壓力。打車應用公司不僅可以是出租車公司,還可以是物流公司。我個人認為,蘋果早早投資汽車核心技術,就是為了在滿足物流行業的供求上占據主動。

一旦 Apple Car 發布,蘋果就可以繼續借助並購工具,進一步擴大在汽車領域的核心能力,這種新的並購階段可能會持續數十年時間。

為適應新的市場形勢,蘋果兼並收購策略不斷發生變化

蘋果的企業文化對變革持歡迎態度。蘋果若不想成為局外人,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我改造。同樣,蘋果的並購戰略在過去幾年已經作出同樣的改變,等到 Apple Car 平台發表後,這種趨勢只會加強,不會減弱。蘋果不打算通過收購特斯拉這樣的公司,憑借新產品進入汽車行業,而是依賴於「Project Titan」及自身資源來設計和銷售電動汽車。一旦產品順利上市,蘋果在發現其產品和戰略最大漏洞上將處於更為有利的位置。接下來,蘋果會以同樣飽滿的熱情進入這個領域。

蘋果在進入這個新的並購階段後,也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變數,那就是蘋果能在多大程度上將其在 iOS 平台上的技術專長,移植到汽車產品上。眾所周知,蘋果專註於收購地圖資產,會讓該公司在進軍交通行業時起到關鍵作用。這一道理可能還適用於蘋果近幾年在增強現實、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等領域實施的收購。

與 2006 年收購 FingerWorks(為 2007 年推出 iPhone 做準備)、2014 年收購 Passif Semiconductor(為 2014 年進軍可穿戴設備行業做準備)一樣,蘋果投資滴滴出行最終會被看作是該公司準備進入新行業的證據。實際上,蘋果入股滴滴出行也是自 2008 年投資 Imagination Technologies 以來,它首次收購一家公司的少數股份,這充分說明蘋果並購策略會不斷發生改變,以適應新的市場形勢。

本文授權載自:鈦媒體,代表圖來源:shutterstock

TAGS: # Apple # 併購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