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亞洲矽谷探討] 沒有矽谷的資金、市場、技術、人才 「亞洲矽谷」要如何繼續走?

[亞洲矽谷探討] 沒有矽谷的資金、市場、技術、人才 「亞洲矽谷」要如何繼續走?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新政府上任提出五大產業政策:綠能科技、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國防產業、智慧機械,其中和年輕人最有關的亞洲矽谷,在近日引發爭議。

日前我也在立法院就此議題質詢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因為我對此無比擔心,我們在把矽谷精神壓縮在一片小小的土地,路正在走錯,錯誤的政策必將帶來錯誤的未來……我反對的理由很簡單,「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無一到位,政府要做的亞洲矽谷,在桃園圈了3.8公頃地,花上百億,要蓋硬體設施,亞洲矽谷最後變成「亞洲蚊子館」。

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提供拱廳作為國會沙龍的場地之外,也將其平時開會的會議室,供講者們在活動前交流,非常感謝。照片由作者提供。
(圖說: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提供拱廳作為國會沙龍的場地之外,也將其平時開會的會議室,供講者們在活動前交流,非常感謝。照片由作者提供。)

錯誤的政策導致錯誤的未來

矽谷不是蓋出來的,園區想法已過時,矽谷是一個生態系,因為想法、人才、技術、精神、資金循環而成功。矽谷是什麼?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不只有地名這個選項。

矽谷代表著創新技術、創業傳奇,代表著近幾個世代最傑出的前瞻人才,矽谷早已脫離地域和實體的限制,成為一個生態系、化為一種精神,開拓人類創意的極限。

因此這次集合創業圈的先進與夥伴們:來自民間的翟本喬、林之晨、林大涵,還有立法委員蔣萬安及余宛如,並邀請相關政府部會官員列席,一同來檢視亞洲矽谷這個巨大的計畫,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許毓仁特別感謝受邀與談的翟本喬、林之晨、林大涵、蔣萬安、余宛如。也非常感謝在星期四晚上,受邀「加班」的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財政部、國發會、金管會等部會人員參與,大家辛苦了,也謝謝他們認真的紀錄問題與回答。照片由作者提供。
(原作者圖說:許毓仁特別感謝受邀與談的翟本喬、林之晨、林大涵、蔣萬安、余宛如。也非常感謝在星期四晚上,受邀「加班」的教育部、經濟部、勞動部、財政部、國發會、金管會等部會人員參與,大家辛苦了,也謝謝他們認真的紀錄問題與回答。照片由作者提供。)
(圖說:後排由左至右為Appworks 創辦人林之晨、和沛科技執行長翟本喬、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葉雲龍、經濟部商業司司長李鎂、立委蔣萬安、國發會產業發展處長詹方冠;前排由左至右為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署長羅清水、立委許毓仁、教育部次長陳良基、國發會副主委龔明鑫。)

矽谷究竟是什麼?

矽谷可以用蓋的嗎?如果把這個問題丟進創業圈,可能沒人會認同。

如前所述,矽谷是一種精神、一個生態,究竟政府為何會認為一個新的園區,就可以創造出亞洲矽谷? 其實這樣的想法有其根源,我們過去的經濟奇蹟,的確是靠著一個又一個的工業區、科技園區所創造的,土地、租稅優惠、群聚效應,似乎已成為必勝祕方,但矽谷一直以來都是自然擴散而產生的,「台灣能找到什麼去擴散?」這才是我們的重點,但偏偏政府用三十年前的經驗去決定現在的事,當網路和虛擬化消除了一切空間限制,我們也以發展數位經濟為目標,究竟要一個實體園區做什麼?

矽谷,是從人才身上長出來的」當這句話從和沛科技創辦人翟本喬翟本喬先生口中說出來時,我們終於進入正題。

當年因為許多大公司倒閉、實驗室關閉,在美國釋出了大量的人才,他們無限的創造力不再被束縛,因此有了矽谷的文化和精神。說真的,只要一個巨大的企業願意釋出人才,那將等於多少間新創公司?

人才的存在,比租稅優惠好上幾百倍,這是政府必須認清的事實,必須吸引人才回流,並鼓勵外國新創公司來台,更要讓台灣人可以放膽出國留學與就業、打開國人視野,這才是真正能「長出矽谷」的人才政策。

圖說:翟本喬:政府除了要讓台灣人放膽出國留學、開拓視野,也必須要吸引人才回流,才能成就矽谷的「人才」。照片由作者提供
(圖說:翟本喬:政府除了要讓台灣人放膽出國留學、開拓視野,也必須要吸引人才回流,才能成就矽谷的「人才」。照片由作者提供)

翟本喬:「正規教育不要成為人才的絆腳石。」

到此已經知道,亞洲矽谷這個名詞,可能只剩照妖鏡的功能,照出台灣在法制面和觀念面上的不足。這時很多人可能就會把矛頭轉向教育部,但說真的,過去的教育,是為了創造齊一的產品,所以頂尖的人才早就不吃正規體制這一套,正如翟本喬強調的:「我們更應該做的,是讓頂尖的人有辦法培養自己,因為厲害的人是自己成就的,正規教育不要成為人才的絆腳石就好。」

這也讓我想到,新創企業不也是如此?也發現余宛如委員跟我有一樣的想法:如果真要搞一個園區,何不創造一個的沙盒監控機制(Regulatory Sandbox),所有的創新都可以在此野蠻生長,在這個沙盒中,政府要做的是:「別擋他們的路!」我們的政府有膽識做到嗎?

是的,不論是人才或新創,我們需要的是放手,而非扶植!

貝殼放大創辦人林大涵:「終究必須讓人才覺得台灣是值得的。」

2021 人才供給與需求失調說明。數位時代引自:牛津經濟院:「全球人才 2021:人才地理分布將如何形塑人力資源策略
(圖說:2021 人才供給與需求失調說明。數位時代引自:牛津經濟院:「全球人才 2021:人才地理分布將如何形塑人力資源策略」

蔣萬安委員點出一個數字,我們的國家在吸引及留住優秀人才的世界排名,是倒數的。根據牛津大學報告,2021年台灣將成為全世界人才最缺乏的國家,要如何讓外籍人才與台灣人才願意留在台灣創業,成為一大課題,所以相關法規的鬆綁是必須的、還要創造友善的環境。同時林之晨補充,台灣優異的不只人才,更有資本市場和技術,只要我們能開放,台灣的創業環境一定追得上世界水準。

套一句林大涵所說的:「終究必須讓人才覺得台灣是值得的」,打開大門只是第一步,如果台灣真的要好,我們就要讓台灣有更多值得稱道的企業,使台灣人能誇耀其在台灣的工作經驗,藉著提升政府效率,公開透明化政府作為,使外藉創業家和白領知道世上有個歡迎他們的地方……台灣如此,便會是個值得留下奮鬥的地方!

總有一天,創業家們不必再說自己是從矽谷回來的,而是可以驕傲的說:「我是從台灣出去的!」,翟本喬強調。

我最後想表達自己對亞洲矽谷計劃的期許,我希望這個計劃不要又淪為地方建設、選舉支票,甚至房地產遊戲,而是一個在創業文化交流、法制面修正、人才政策改進的基礎上,所做的政策創新。 我相信,當創業生態健全、矽谷精神深耕後,套句翟本喬說的話 :「總有一天,創業家們不必再說自己是從矽谷回來的,而是可以驕傲的說:『我是從台灣出去的!』」

我非常同意 !

作者感謝本次協辦單位:
現場直播服務:Livehouse.in、國會沙龍場地提供: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宣傳與議題追蹤報導:聯合新聞網、現場飲品:金色三麥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東海萊姆園
敬請期待 7 月國會沙龍:文化政策


編按:國民黨立法委員許毓仁於上任後,為發展大眾直接參與國會政策,每月舉辦國會沙龍,邀請不同領域的與談人針對特定的政策議題進行對話討論。國會沙龍除了開放一般民眾報名參加外,也會在網路上直接進行直播。本文為本月的國會沙龍後,許毓仁委員將該日針對亞洲矽谷議題的討論寫成文章發表於他的粉絲專頁上;經過《數位時代》編輯台邀請,由其授權進行編輯、整理與補充相關資料後以饗讀者。讀者也可以自行透過連結,在 Livehouse.in 上直接收看該日國會沙龍的重播。

@@ACTIVITYID:558@@

本文作者 許毓仁 國民黨立法委員 許毓仁

前立法委員,TEDxTaipei創辦人。現旅居波士頓,擔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資深訪問學者(Senior Fellow, Harvard Kennedy School),專攻「半導體供應鏈與地緣政治」,並開授相關講座、系列課程。長期關注科技、立法、政策、創新;在立委任內推動加密貨幣、區塊鏈、AI、金融科技、數位經濟,卸任後擔任台灣玉山科技會秘書長、新竹街口攻城獅職業籃球首任領隊。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