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業觀察]新加坡新創團隊的後盾,來自願意分攤風險的政府

[創業觀察]新加坡新創團隊的後盾,來自願意分攤風險的政府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哪個國家在經商便利度的總排名,連續超過 5 年榮登全球之冠(1)?甚至在該國成立公司,不消一天即可完成?兩者的答案是新加坡,我們熟悉又陌生的獅城。

圖說明
(圖 /Mohan Belani 提供)

新加坡是一個面積約台北市 2.5 倍大,總人口不及台灣 1/4、甚至沒有天然資源的小國(2)。不過,鄰近東南亞的優越地理位置、加上高效能又清廉的政府(3)、健全的基礎建設、法治制度及完善的金融體系,新加坡現今卻是亞洲人均 GDP 最高的國家、居四小龍之首(4)。
走在街道上,你會看見豔陽下的美觀建築及公園綠地;若搭乘小船在新加坡河遊覽,則能感受清爽的微風拂面。這座「花園城市」並非浪得虛名,更是全球最理想居住的城市之一(5)。

圖說明
(圖 / 鄒文翔攝)

在新加坡創業的優勢

科技新聞媒體 e27 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 Mohan Belani 表示,新加坡作為東南亞的商業及金融中心,具備良好的基礎建設及智慧財產權保護措施。此外,政府提供多樣化的輔助及共同投資方案,吸引國際投資人合作。降低資金周轉的難度。
當地創投公司 TNF Ventures 的投資經理 Frank Lee 則認為,許多跨國企業把亞洲總部設在新加坡,相較於鄰近國家,新加坡 B2B(Business-to-business)的優勢更高。再者,新加坡的官方語言是英語,與歐美市場接軌,較其他亞洲國家容易。
綜合以上觀點,這也是為何許多瞄準亞洲市場的企業,決定將公司設立在新加坡。政府支持、便利的經商環境、良善的基礎建設、法治及金融體系皆是原因之一。其中,政府的角色尤其為重。

圖說明
(圖 /Michelle Woo 提供)

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的創業環境,是從政府開始,上往下向民間擴散。由總理主導的研發、創新與新創事業委員會(RIEC),幾乎涵蓋所有核心內閣成員。在此架構下,負責執行國家創新與創業計畫的新加坡國立研究基金會(NRF)官員表示,RIEC 彙整近 8 成的內閣成員,是因創新創業仰賴教育部及財政部等各部會通力合作,才能做起來。

為打造屬於新加坡的創業環境,政府更推出許多措施獎勵創業。例如,新加坡稅務局(IRAS)針對當地新創企業,提供 Tax Exemption Scheme for New Start-up Companies,為團隊減免稅務;另一項由 NRF 主責的計劃 Technology Incubation Scheme(TIS),只要公司設立在新加坡,並取得政府認同的創投投資,政府會直接認購 85% 的募資金額(最高達新加坡幣 50 萬元、相當於新台幣 1200 萬元),創投可日後再買回政府股份。育成加速器 Plug and Play Singapore 的事業發展部經理 Wayne Soh 說:「等於是政府幫創投分攤大部分風險,創業團隊更可得到所需資金。」NRF 官員自信地表示,新加坡政府並非想打造下一個矽谷,而是找出屬於自己的創業環境。

圖說明
(圖 / 鄒文翔攝)

一月份的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專題報導中,新加坡就有一個創業聚落,成功地抓住國際鎂光燈。

創業聚落 Plug-in@Blk71

由政府、企業及新加坡國立大學(NUS)在 2011 年聯合成立的 Plug-in@Blk71,是參訪當地創業的必經之地。這棟 7 層的舊工業大樓,如今卻是近百個新創團隊、創投及育成加速器的創業聚落。

因每層樓有不同的育成中心及投資者,所以創業團隊可自行選擇育成機構,尋求合適的諮詢。Wayne 進一步說:「不論你的市場是鎖定美國、中國、印度或東南亞,在這裡都能找到育成加速器及投資人的幫助。」
e27、TNF Ventures 及 Plug and Play Singapore 的辦公室就在 Blk71,Wayne Soh 表示,雖有些空間須付費才能使用,但相較在市區租辦公室便宜許多。此外,這裡也有開放空間供團隊免費運用,並定期舉辦講座,邀請進駐團隊相互激盪想法。

參訪期間,碰巧有一場創新工作坊在 Plug and Play Singapore 進行。從泰國、越南、印尼及各地來的新創企業家,當他們分享彼此的事業時,台下不時地傳來歡呼及掌聲。不論從何地而來,各團隊追求事業及目標的決心,有共同的頻率。

但是,選擇在新加坡設立公司,必須要有克服以下困難的心理準備。

圖說明
(圖 / 鄒文翔攝)

在新加坡創業的挑戰

雖政府提供多樣化的輔助計畫及資金,但外國人並非皆可申請。例如,政府機構 Spring Singapore 的計畫僅開放給當地公民或永久居民(Permanent Resident)。Frank Lee 說:「通常得先拿到政府認可的創投投資,或證明新創企業有助於新加坡國家發展,才能取得政府資金。」

至於哪些性質的新創企業符合其國家發展?攤開新加坡政府在 2005 年規劃的「智慧國 2015 計畫(iN2015 Masterplan)」,不難得出是資通訊及網路產業。除此之外,互動及數位媒體、生物醫學、環境及淨水科技至太空產業,也為重點項目。

最後,必須留意在新加坡創業的成本。較高昂的成本源自兩個原因,一是當地員工的工資,高於鄰近國家許多(6)。坐落在市中心、提供獨特辦公環境的 The Co 公司總經理 Michelle Woo 分享,「新加坡大學畢業生面試工作時,一般最關心的就是薪水和可以拿多少股份。」二是高物價水準的生活開銷(7)。初步估計,Frank Lee 說:「4 位成員組成的新創團隊,平均每個月需花新加坡幣 1 萬至 4 萬元維持營運(約新台幣 24 萬至 96 萬元)。」

前進國際市場

但是,對渴望實現目標的新創團隊而言,新加坡的潛在機會仍大於面臨的挑戰。在新加坡、台北兩地皆有辦公室、創意引晴(Viscovery)公司的事業發展部經理黃心怡表示,因為累積國際人脈的機會更多,所以瞄準東南亞及歐美市場的公司,把據點設在新加坡是最好的後盾。

曾帶領多家網路新創團隊前往新加坡的 TMI 台灣創意工場合夥人許安德(Mark Hsu)則分享,若團隊組成十分國際化,又瞄準的是全球市場,那新加坡十分適合該團隊。當地的創投結構完整,又能接觸到北美、歐洲及日本投資人,後續打進國際市場的機會較高。

圖說明
(圖 / 鄒文翔攝)

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新加坡一面是擁抱高科技、對經商友善,又容易與國際接軌的環境;另一面則是高度競爭的勞動市場及高物價水平。不過,如 Wayne 受訪時所說:「想清楚來新加坡創業的理由。」這才是關鍵所在。


參考資料

  1. 《[Doing Business 2014][》3], The World Bank
  2. Population & Land Area,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ingapore
  3. 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 2013》, 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4. GDP per capita, The World Bank
  5. Location Ratings》, ECA International, 2012
  6. Singapore Yearbook of Manpower Statistics, 2013》, Ministry of Manpower
  7. Worldwide Cost of Living 2013》, 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ACTIVITYID:558@@
@@ACTIVITYID:573@@

TAGS: # 新加坡
本文作者 創業觀察|鄒文翔 創業觀察|鄒文翔

不斷朝科技及新創產業努力邁進。擔任政大創新育成中心商業記者期間,提出「創業觀察系列」報導構想。獨自前往海外國家,訪談創新創業領域人士,並分享征戰國際市場的必要知識。希望運用自身專長,為台灣創業圈盡一份力。
「創業觀察系列」訪談國外的創新創業領域人士,包含政府官員、育成中心、企業主及投資人,分享在其他國家創業的必備觀念及知識,讓更多人瞭解,征戰國際市場前的準備。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