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歌應該是:別人做的事,我全都可以做更好!」
以色列創投公司 Giza Venture Capital 合夥人 Yuval Avni 微笑地說。
今年暑期佔盡媒體版面的國家,是創新之國以色列。天下雜誌及遠見雜誌於 6 月,分別探討以色列的經濟及教育成就(1)。接著,3 位以色列青年的死亡,激化以色列及巴勒斯坦的關係,進而引爆戰爭。當空襲警報響起,以色列的鐵穹系統(Iron Dome)攔截飛彈。碰一聲爆炸後,以色列人卻隨即回到工作崗位。一名住在特拉維夫的市民說:「戰爭無法阻止我們成長的動力,還是要繼續生活。」
論人口及面積,以色列比台灣還小,人口僅台灣的三分之一,面積約台灣的五分之三(2)。但是,在納斯達克上市的非美國公司,以色列卻只排在美國、中國,及加拿大等大國後,暫居第四(3)。據天下雜誌資料顯示,以色列企業研發佔 GDP 比重,為世界第一,每百萬人創業者領先全球,約美國的 2 倍之多。特拉維夫更是最適合創業的城市之一,僅次於矽谷(4)。
註:(1)~(5)之數據出處詳見文末之參考資料
得天獨厚的創業環境
為何以色列不同於其他國家,享有新創企業之國的美稱(5)?在地文化的顯著性,不容忽視。特拉維夫大學、StarTAU 創新中心的國際事務局局長 Carmel Sandlerm 分享,以色列人放肆、有魄力(chutzpah),較不注重禮節及師長權威,更容易創新。而且,當地創業圈的互助精神十分強烈。有經驗的創業家,常會分享創業歷程與知識。
以色列特殊的政治及軍事環境,也是成功的條件之一。以色列自 1948 年建國以來,面臨黎巴嫩、敘利亞、約旦及埃及等鄰近阿拉伯國家的敵意,促使全國實施徵兵制,男生服 3 年兵役、女生則約 2 年時間。不過,以色列的國防工業以高科技聞名,同時訓練軍人在科技領域的知識。Carmel 說:「有許多成功的以色列企業家,就是在頂尖的部隊中學習。」
此外,以色列人口雖少,但持續移入的新移民、多樣化的人口組成,反而促進創新創業的溫床。自建國以來,歐洲、俄羅斯、美洲、非洲及世界各地的海外猶太人相繼返回以色列,同時帶來不同的想法、生活習慣及思考模式。育成計劃 TheHive by Gvahim 計劃總監 Patricia Lahy 表示,充滿新移民的國家與其他地區相比,較容易激盪新想法,也因對風險的承受度高,人們更願意創業。
以色列的創業優勢
不過,在以色列創業究竟有哪些優勢?跟台灣行政院國發基金緊密合作、以色列創投公司 Giza Venture Capital 執行合夥人 Ori Kirshner 表示,當地的創業生態圈健全。網絡建設與金融體系完善、政府支持,還有眾多的人才庫與 IBM、微軟等跨國公司。
再者,在特拉維夫經營一家新創企業的成本,相對比美國還低。Giza Venture Capital 合夥人 Yuval Avni 表示,以色列的新創企業若要在美國達到相同成效,必須花 2 至 3 倍的精力及時間,才有可能。更重要的是,以色列人看待失敗,是一件稀鬆平常之事,容忍度較高。執行合夥人 Ori 說:「多數情況下,失敗過的企業家更容易成功,失敗並非世界末日。」
除此之外,以色列的機會更不只在創業。若公司欲設立高科技研發中心,不妨可考慮將據點放在以色列。Intel 以色列公司的發言人 Guy Grimland 表示,自從 1974 年在此設立分部後,員工從 5 人增長至現今的 1 萬人,速度驚人。以色列工程師更不斷以創新思維,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案。在《新創企業之國》一書中,即說明以色列團隊是如何改寫 Intel 總公司的決策,帶動 Intel 公司快速成長。
育成計劃與創業資源
上述優勢外,以色列境內也有許多育成中心及計劃,協助外國人及本地者打造新創企業。例如育成中心 Hub Tel Aviv、育成中心 Incentive Incubator、育成計劃 TheHive by Gvahim 以及 StarTAU 創新中心等,以下依序介紹。
Hub Tel Aviv
Hub Tel Aviv 為全球網絡 Impact Hub 在海外的 50 多個據點之一,提供辦公空間及多種育成計劃。目前會員約 50 多位,每周則定期舉辦 1 至 2 次的創業活動及講座,與外界互動。不過,Hub Tel Aviv 不直接提供資金給團隊,而是協助尋找投資人。不論是個人或團隊,創業或工作中,皆可申請進駐辦公室。過去雖有篩選機制,但現今已取消。執行長 Yoram Lavi 表示,「希望吸引更多不同背景的人,分享知識、一同創新,進而撼動整個世界。」
Incentive Incubator
Incentive Incubator 則是聚焦在生技醫療產業的育成中心,通常開放給專攻 B2B 事業的團隊申請。計劃期間為 1 年半至 2 年,目前有 8 間新創公司進駐。除辦公空間外,育成中心提供團隊行政支援、策略顧問、商業開發及引薦投資人等內容。市場開發部副總 Danny Hadar 表示,我們更具備美金一百萬元(約新台幣 3 千萬元)的資金,可挹注給團隊。
TheHive by Gvahim
TheHive by Gvahim 是 NGO 組織 Gvahim 底下的育成計劃。為期 6 個月的計劃,平均每年有 10 間新創公司實際進駐。除基本的辦公空間、課程工作坊、及每周聚會外,計劃更為團隊選定一位導師(通常是具經驗的創業家),指導及修正團隊的策略方向。不過,計劃不直接提供資金,而是引薦投資人給團隊。只要團隊組成良好、事業具創新及規模化(Scalable)等特色,即可申請。團隊只須付新台幣 5 萬元左右,即可涵蓋 6 個月的所有費用。此外,若團隊成功募集資金,計劃則收取第一筆資金的百分之三。總監 Patricia 表示,至今有來自法國、阿根廷、美國、澳洲、英國與以色列等團隊,成員組成多元。
StarTAU
2009 年成立的 StarTAU,至今則是以色列最活躍的創新中心。資源不僅提供給特拉維夫大學生,更開放給外界所有創業家。StarTAU 舉辦大量課程及工作坊、媒合創業者與投資人、為業者推廣本地及國際市場外,更舉辦全國最盛大的企業家活動,一年一度的特拉維夫大學創新日(TAU Innovation Day)會議。中心累計的合作國家超過 30 個,擁有至少 3000 位校友,300 位以上的天使投資人與導師。StarTAU 國際事務局局長 Carmel 雀躍地說:「以上業務仍持續成長。」
以色列的創業挑戰與建議
但,至以色列創業前,須瞭解本地市場小、離主要國際市場過遠等劣勢。育成中心 Incentive Incubator 市場開發部副總 Danny 表示,以色列離美國及亞洲等市場過遠,對創業者來說,造成不便。另外,多數以色列公司不是被跨國企業收購,就是面臨倒閉的命運。TheHive by Gvahim 計劃總監 Patricia 說,打造一家新創企業雖令人雀躍,但我們須學習如何讓這些公司留在以色列,茁壯成大企業。
StarTAU 國際事務局局長 Carmel 則強調,前往以色列的企業家,須想清楚自身需求,「如果是人才、商業網絡及經貿合作,那非常適合;但若瞄準在地消費者,則建議轉向其他國家。」此外,Giza Venture Capital 合夥人 Yuval 建議團隊最好在以色列待過一段時間,或是尋找本地的合作夥伴,「因為在以色列,每個人都認識每個人(Everybody knows everybody),」盡量融入當地社群中,才有機會成功。
不論在何處創業,過程難免會歷經挑戰及失敗。TheHive by Gvahim 計劃副處長 Noemie Alliel 表示,團隊經歷過失敗沒關係,繼續嘗試並更加努力即可,「因為以色列人深刻瞭解,成功需要你不斷跌倒,但永不放棄。(Part of the success is failing many times and not giving up)」
後記
採訪期間,恰巧逢以色列及加薩戰火最猛烈的時刻。當時筆者漫步在特拉維夫市區,空襲警報卻突然響起,只見在街上遛狗、騎著單車的民眾迅速衝進室內,隨即一聲巨響-「碰!」。以色列人又若無其事地繼續聊天、遛狗、散步及騎單車。後來,向受訪者們提及此事,他們皆平靜地說:「戰爭歸戰爭,但仍要繼續工作及生活。」
【參考資料】
- 《為甚麼現在要看以色列逆境找解答》,天下雜誌 2014 年 6 月第 549 期
- 《以色列,教育就是不一樣》,遠見雜誌 2014 年 6 月號第 366 期
- 《Population and Demography》,The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Israel)
- Companies by Region, NASDAQ.COM
-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2》,Startup Genome
不斷朝科技及新創產業努力邁進。擔任政大創新育成中心商業記者期間,提出「創業觀察系列」報導構想。獨自前往海外國家,訪談創新創業領域人士,並分享征戰國際市場的必要知識。希望運用自身專長,為台灣創業圈盡一份力。
「創業觀察系列」訪談國外的創新創業領域人士,包含政府官員、育成中心、企業主及投資人,分享在其他國家創業的必備觀念及知識,讓更多人瞭解,征戰國際市場前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