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觀點]IoT對產業帶來的蝴蝶效應

[觀點]IoT對產業帶來的蝴蝶效應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不知道何時開始,報紙媒體上天天都會有物聯網的消息,而這些消息不外乎圍繞著一些未來的數字和想像。
哪些數字呢?2020年,全世界會有300億個裝置接上網路;而現在我們的政府花的幾十億幾百億為了跟上這個趨勢。
再來試試看用Google Image Search以IoT Market這樣的關鍵字下去搜索,你將會看到大概這樣的現象:

圖說明

這樣的數字對產業來說,確實代表著一片光明。但是卻沒人注意到這樣的數字的背後,對於既有產業所帶來的衝擊。

我們看到未來的物聯網生活中所勾勒出的美好:你還沒回到家中,你家的冷氣暖氣已經先打開,冰箱中的牛奶沒了會幫你叫貨,甚至Amazon的Dash Button都在幫你創造這樣的下單情境。

但在台灣大多數都是電子製造業的廠商,是否想過這樣情境真的跟你有太多的瓜葛嗎?這樣的智慧生活很美好,但十多年前的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的失敗還沒過期,現在談的如果不是從使用情境出發,而是不斷的在各情境中試著塞入各種所謂的智慧產品,那失敗必然發生。

而IoT的簡單定義確實就是萬物聯網,但在這萬物聯網的情境中,確實會有無敵霹靂多的裝置和sensor連上網。但是,若沒想清楚將會發現,在思維沒改變下,未來的IoT如果成真,恐怕會發現怎麼好像沒想像中賺到錢?尤其是作最多工的硬體業者。

很多人提到的物聯網多層架構中,感知層往往是許多業者覺得過於多元破碎卻又不想碰的,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利潤太低。而多數業者總想著切入IoT Gateway的部份,因為看起來比較「大」一點,價格高一些,利潤也高一些。

但真相是,這就是你的同業也同時在想的,所以也就是最多競爭和被取代性最高之處。而且在現在原廠如ARM、TI、Freescale、MTK到中國的方案,在越來越powerful的同時,其turnkey價格卻不斷往下。以前光一個3G Module就得賣US$100,現在包含CPU等功能卻可能只要不到US$10,而且還沒論上在軟體上台灣的缺席與缺乏,並且在軟體架構的更新上,包含網路技術的時時俱進。以前確實需要一個傳統比較powerful的IoT gateway來整合不同的介面,在未來還需要嗎?I doubt it!

而感知層其實也有許多業者與SI(System Integrator)在不斷的耕耘著。但以國土安全為例,這部份大多是政府的專案,造成的缺點就是我們有1,600條危險河川,但只有23個觀測站。而用傳統的佈建方式也將受限於政府的預算執行的期間等,但感知層不去解決就會產生前端大家強調資料視覺化,一堆IoT 新創有很強大的dashboard,結果資料其實沒幾筆,軟體新創會說這不是他的強項,結果連專門處理硬體的業者也會因為好像沒賺頭而不處理,所以就交給政府吧!

如果物聯網的未來成真,看來也是必然成真,那許多硬體業者將會發現怎麼好像出貨不見得變多,但是ASP(Average selling price)下降,因為要服務更多客戶所以overhead上升,到最後就是毛利依然上不來。有沒有解法?我們相信是有的,而這也是我們與幾個企業正在用探索的方式協助企業和新創攜手共創在找的答案。

最近訪談的企業中,已經陸續有企業承認,也發現到物聯網真的發展下去,對其硬體本業的傷害恐怕會大於獲利,但又不能不做,卻也發現真正能獲利和成長的模式又常常與其目前業務本質有著嚴重DNA不相容的問題,於是負責的經理人到最後或許只能在既有的能力內透過增加客戶增加業績來實驗,而非透過真正的成長。

我們並不希望看到未來台灣的業者是缺席的,或者我們的上一代光榮到最後成了世界物聯網生態系中不被期待的角色。創新真的很難,轉型更難。但......這是有相對比較有效和整體成本低的方式,也是我們正在與企業共創的方式!

@@ACTIVITYID:535@@

TAGS: # 硬體
本文作者 南星加速器|朱宜振 編輯部 南星加速器|朱宜振

人稱朱拉麵,南星創速器(SSX)創辦人。第一代的互聯網人(成功大學夢之大地創辦人),卻走上嵌入式硬體產業,十五年以上軟硬體經驗。現從事新創孵化/加速事業,關注智能硬件、醫療器材及互聯網項目。自詡為新創志工,期待為下一代帶來更多的改變。LinkedIn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