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Google共同創辦人:發明、創新要與商業化結合,才能產生革命性變化

外部轉載 虎嗅網 2016-02-26
Google共同創辦人:發明、創新要與商業化結合,才能產生革命性變化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來源
圖說明

在最近一期TED節目上,Google共同創辦人賴瑞·佩奇(Larry Page)與主持人查理·羅斯(Charlie Rose)討論了目前我們非常關心的幾個話題,比如因為蘋果對抗美國政府而備受矚目的關於用戶信息安全和隱私的問題,比如最近因為圍棋賽而被熱議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以及Google無人駕駛、Google搜索、Google Wi-Fi熱氣球等。在這場23分鐘的對話中,賴瑞·佩奇沙啞的嗓子展示給我們的,是他和Google敢於冒險的精神品質和推動技術革命的美好願景,以及……

人工智慧:「現在的頂尖水平也就是在YouTube上認出貓。」

去年秋天的一場圍棋比賽在今年1月份被披露,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被Google收購的英國新創企業DeepMind研發的人工智慧AlphaGo以5:0的成績完勝歐洲圍棋冠軍,它還將在3月中旬在韓國圍棋院對戰世界頂級圍棋手李世石。

人們對人工智慧的感情非常複雜,多是對人工智慧會超越人類的恐懼和擔憂。但是賴瑞·佩奇在對話中表示,Google一開始收購DeepMind是希望「專注於改善搜索引擎,希望它能理解一切。因為他認為,現在的計算機儘管不再笨拙,但是想讓它真正理解人類還很困難,所以Google「想做機器學習方面的研究來加以改進。」

「我們開始琢磨比如YouTube這樣的許多東西,我們能懂YouTube嗎?我們在YouTube上運行機器學習程序,它能自己辨別出貓。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機器學習程序能夠自己意識到這裡存在什麼東西,它能學到什麼是貓,這顯然是非常重要的。」賴瑞·佩奇表示。

試想,當機器能夠以無人管理的方式進行學習將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在一段現場播放的拳擊比賽的小遊戲中,機器學習程序發現它可以擊倒對手,這種學習並沒有人教它怎麼做,它就能夠無師自通。

它是怎麼做到的呢?賴瑞·佩奇解釋道:「機器學習程序能夠看到你所看不到的東西,即像素,它能控制,能得分。同一套機器學習程序能夠學會玩所有這些遊戲,它打所有這些遊戲的成績也遠高於人類。」

信息安全:「政府做這些秘密勾當,其實是給自己找了個大麻煩。」

因為斯諾登,讓全世界都知道了美國政府在全球範圍內進行面目可憎的監視、竊聽活動,從平民到德國總理,無一倖免。而當時被爆出參與協作美政府的知名公司就包括蘋果、Google、微軟等科技巨頭。後來,這些企業升級了安全技術,並紛紛發聲明,跟政府劃清了界線。而近日蘋果因聖博娜迪諾恐怖槍擊案被捲入一場與美國政府和FBI的鬥爭中,蘋果的公開抗議得到了Google、微軟、Facebook、Twitter甚至是華為的聲援和同情,也將公民的安全和隱私提升了到一個全新的討論高度。

毫無疑問,查理也沒有浪費這個機會,他讓賴瑞·佩奇談談對安全與隱私的看法。

佩奇回答道:「我認為,隱私和安全都很重要。兩者應當統一起來考慮。沒有安全,隱私就無從談起。我先來講講安全,因為你剛問到了斯諾登的問題,然後我再來講隱私。

在我看來,政府的做法非常讓人失望。政府秘密做了那些事情,卻沒告訴我們。我認為,我們不會有民主,如果我們還得防備政府才能保護用戶,免得政府不打招呼就秘密獲取我們的信息。

我倒不是說政府需要確切知會我們特定恐怖分子在做什麼,但我們需要知道一些相關的參數,關於政府在進行哪些監控,如何監控,以及為什麼監控。政府沒和我們展開對話。我認為政府做這些秘密勾當,其實是給自己找了個大麻煩。」

但是當主持人問佩奇,美國政府有沒有找Google提出過任何對話要求時,佩奇顧左右而言他,他說:「我說的不是Google,而是公眾。我認為應該就此展開一次辯論。否則,我們的民主制度不可能良好運行。我很難過,Google淪落到要保護用戶免受政府秘密行動的侵害的處境。

至於政府到底有沒有找Google提出一些特別的要求,斯諾登當年的爆料已經說明了問題,不僅Google,其它美國跨國公司無一倖免。

用戶隱私:「我很擔心嬰兒會和洗澡水一起被潑出去。」

談到用戶隱私時,賴瑞·佩奇則表示:「世界不斷變化,你走到哪手機都不離身,關於你的信息越來越多。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們花了很多時間思考這些,考慮有哪些問題。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需要為人們提供選項,告訴他們哪些數據我們會採集起來,搜索歷史、位置數據。Chrome瀏覽器中我們提供無痕模式,此外還有很多方式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作出選擇,更好地知道發生了什麼。我認為,技術上這很容易做到。但我很擔心嬰兒會和洗澡水一起被潑出去。

佩奇還以自己舉例,我們知道,他因為一場疾病導致聲音沙啞,好幾年了還沒有康復。他說,當他面對自己的醫療記錄時心想:「如果每個人的醫療記錄能夠匿名提供給做研究的醫生,那會是多麼好的事情。當有做研究的醫生查閱你的醫療記錄時,你可以看到哪些醫生來看過,以及他們為什麼來,也許這些能夠讓你知道一些關於疾病的有用信息。如果能夠做到這個,我們一年就能挽救上十萬條生命。」最後一句話得到了現場自發響起的熱烈掌聲。

但是,一開始他很擔心自己聲音方面的信息被共享,被濫用,但是在謝爾蓋·布林(Google另一位共同創辦人)的鼓勵下,他選擇了公開這一信息,收到的效果也非常驚人——成千上萬俱有類似病症的患者選擇公開數據。

Google搜索:「我們需要真正理解人的語境和信息。」

在談到Google起家的搜索業務時,賴瑞·佩奇謙虛地表示,Google雖然做了15年的搜索,但是目前仍然處在非常早期的階段,因為要真正理解你想要什麼,真正理解世界上的信息,Google還遠遠沒有完成這一目標。他認為目前的搜索業務還非常的笨拙,不夠智慧,「我們需要真正理解人的語境和信息」,而Google收購DeepMind的初衷即此。

在現場播放的一段影片中,一位非洲農民種的土豆一個接一個的死掉。他查了書上的資料,但是書上並沒能告訴他太多信息,於是他上網搜索「土豆疾病」,有一個網站告訴他,問題可能是螞蟻,撒些木灰到植物上,幾天後螞蟻就消失了。

這位農民意識到,並非所有人都能搜尋到他所搜尋的內容,他想他需要一種即使是他祖母也能使用的網路。於是他做了個簡易的木製公告板,他將從手機上獲取到的訊息張貼到這些公告板上,這就像是一台電腦,用網路幫助人們,他想他是在為自己和鄰居「搜索」一個更好的生活。

賴瑞·佩奇透露,他們從新聞上看到了關於這位農民的報導,所以Google找到了他,錄製了這段影片。這段影片中,農民要騎著自行車到很遠的小鎮上網,信息的獲取很不方便,這就牽扯出下一個話題——Google熱氣球。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媒體報導的熱點,Google建立一個熱氣球網絡,飛在空中,讓全球的人們都能夠通過熱氣球Wi-Fi上網。

這個主意是賴瑞·佩奇從熱氣球環球旅行的事情上得到的啟發。

「在我看來,為未來考慮,我們的注意力更要放在連網這一點上,我們最近推出了Loon專案,它使用氣球,聽起來很瘋狂,」賴瑞·佩奇接著說道,「用氣球連網,它不需要用繩子拴著,這正是需要創新的地方,構思了五年多才正式付諸行動,這是讓接入點到達高處的低成本方法,而用衛星發射費時費力。我發現三四十年前,有人搭乘氣球環球旅行過多次,我心想,為什麼現在我們不能這樣做呢?於是就有了這個專案。」

賴瑞·佩奇認為熱氣球Wi-Fi是目前能夠想到的最低成本的聯網方式,當主持人擔心這會受到風的環境限制時,佩奇說Google進行了大量的實驗,發現通過往熱氣球裡面抽吸氣體可以控制熱氣球的高度和方向。

無人駕駛:「我對這些專案的可能性非常興奮,它們能改善世界」

當主持人將話題轉移到Google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專案——無人駕駛時,賴瑞·佩奇解釋,他對無人駕駛的著迷可以追溯到18年前,當時他還在密西根讀大學,那時候他需要每天坐公車,等車的時候很冷,並下著雪,這讓他萌生了做這方面研究的想法。

「大約18年前,我了解到了無人駕駛汽車,我對此非常著迷,要實現這些專案需要一些時間,但我對這些專案的可能性非常興奮,它們能改善世界。每年的交通事故傷亡人數多達2000萬,這是美國34歲以下人群的最主要死因。無人駕駛還能節省空間,改善生活。要知道,洛杉磯可以說是一半停車場一半公路,一半對一半,很多城市也離此不遠。這太瘋狂了,但這就是我們利用空間的方式。」

實現無人駕駛還需要多久?賴瑞·佩奇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節點:「我認為會非常非常快。我們已經完全無人駕駛了超過10萬英里,我很熱衷於盡快推出產品。」

考慮到前不久加州正式承認Google無人駕駛汽車是司機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我們有理由樂觀地相信:無人駕駛正在向我們駛來。

在改善交通問題上,賴瑞·佩奇還通過一段影片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還沒有啟動、正在設想階段的專案——關於自行車的構想。我們通過諸多報導已經知道Google有著開放的自行車文化,每個僱員都可以享受免費的自行車,Google鼓勵自行車成為一種環保的交通工具,並且這也成為國內自行車創業公司拿來說服人們購買自行車的經典案例。

但是在這段影片中,賴瑞·佩奇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在空中騎行的構想,人們騎在自行車上,被空中繩索吊在空中,對於我這種有懼高症的人來說,看得腿發軟。但佩奇表示,Google想「以成本低廉的方式實現自行車和汽車的分離」,「我們還沒有開始做這個專案,但它能開啟你的想像。」他說,這看起來很瘋狂,希望學校和城市協作起來進行一些相關的自行車研究。

處世哲學:「我們需要革命性的變化,而不是改進性的變化」

賴瑞·佩奇認為,冒險精神是Google和他的標籤。他說:「去做你如果不做就不會發生的事情。我認為,做越多這樣的事情,你的影響力就會越大,這就包括做一些很多人認為不可能的事情。

有一點很奇妙——關於科技了解得越多,我就越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這是因為存在一個科技的地平線,你總能看到下面你要做的事。關於技術了解得越多,你就越能意識到後面還有什麼是可能的,你意識到氣球是可能的,因為有一些材料可以管用。

我認為光有創新是不夠的,光有發明是不夠的,例如特斯拉發明了我們用的電,但他無法讓人們很好地接受他的產品,花了很長時間,其他人才讓這一產品普及。我認為,我們需要將發明創新同商業化運作結合起來,讓產品能夠很好地為用戶所接受。

我很難過的是,大多數人都將公司看成是壞的,這種看法有一部分的正確性在裡面。我是說,如果公司還是做些小改小造的事,和20年來,50年來一樣,這並不是我們所需要的。特別是科技產業,我們需要革命性的變化,而不是改進性的變化。

在節目的最後,他還進行了反思,他說他一開始對Google插手Android深感愧疚,他認為Android不是Google應該專注的方向,但是從今天來看,「這太愚蠢了!它是未來,它是值得我們努力的方向。」

賴瑞·佩奇、謝爾蓋·布林注定將與他們共同創建的Google繼續冒險下去。

本文授權轉載自:虎嗅網

@@ACTIVITYID:514@@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