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募資在台灣的下一步,或許要看分益型的群募和股權型的群募後續發展。在開始有民間單位做出一兩個案例之後,市場會變得不同,目前產品型的群募都尚停留在購買和支持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和上述兩種群募的動機截然不同,也分別吸引著不同的族群。
Jason:最近政府通過了開放股權式群募平台的法案,你認為這會對群募市場帶來顛覆式的影響嗎?
林大涵(以下簡稱林):我最近在看這個法案的內容,目前法規裡的金額限制是不太合乎實際狀況的,規模都太小,顯然不是爲目標大型的新創企業所設定的數字。但相反的,如果今天是要成立餐飲業,也許這個規模是非常適合的,但問題是想開餐廳的人會需要以這個模式進行集資嗎?我認為目前的規範都還有可以調整的空間。
另外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新創的領域,一般來講都是民間先行,政府法規再跟進。台灣的股權集資卻相反,在法規出來之前沒有一家跳出來做,那麼這個需求是否真的存在?便成為一個有待檢視的問題。
Jason:你覺得以台灣這樣的市場規模來說,群募應該刺激更多專案出現、還是讓大企業進入市場?以台灣的產業環境怎麼看這件事?
林:我覺得大企業進市場不會搞砸行業,用錯的方法進來才會打亂春水。台灣有四家大公司已經進入群眾募資市場──104人力銀行、聯合報、遊戲橘子以及樂陞科技。這四家公司參與至今,時間最短的也有半年、長的則已經兩年多了。我們從帶來的流量和討論度來看,加起來的總金額和流量大概不到嘖嘖的一半。
如果從商業價值來檢視,台灣這幾家大企業的入場效益其實是非常少的。以群募平台來說,現在這些公司進場並沒有發揮他們的優勢。群募平台的經營模式及取向還有太多可能,不致因為大企業參戰進而淹沒。
Jason:能不能以你在操作群募的觀點,給設計師一些建議?
林:我在318集資廣告事件中跟聶永真老師合作過,那次經驗讓我感觸非常深。他那時候做了三個版本,在選用如今的這個版本後,我和聶老師提及他以前做過的某個作品的某個元素,如果能用在上面會很棒。現在回想是覺得很僭越啦,竟然跟著名設計師說我覺得怎樣設計比較好。但當時讓我深受感動與驚訝的是,他用書面把他這樣做的原因、思維的邏輯脈絡詳細地解釋給我聽。
我覺得設計的時候,必定有一個需要被強調的東西。在做的時候,如何把那些你考慮到或沒有考慮到的一切整理下來,並用別人聽得懂的方式嘗試說服是很重要的。「溝通是一種合作」,如果你是設計師,你的想法對方不見得懂、對方的需求你也不見得懂,如何透過完整傳達和理解資訊完成和觀看者的合作,是件關鍵的事情。
第二,如何判斷自己要面對的議題是值得探究的;如何去判斷自己在做的東西,客觀來說是相對夠好的。如果我認為自己這個東西做得不錯,應該怎麼去證明?這需要生活體驗跟數據累積。上述兩點是我看到的年輕設計師們比較少做到的。像前一陣子的反開雨傘在國外很紅,但三年前其實在新一代設計展就看過這樣的東西了,為什麼沒做下去?我們在剛設計出某項產品的時候,忽略了那樣東西的真正價值,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口述=林大涵.許毓仁Jason
文字整理.圖片提供=TEDxTaipei編輯團隊
林大涵
台灣最早投身群眾募資產業者之一,學生時代舉辦藝術、科技、論壇等多種活動。2012年4月成立flyingV群眾募資平台,三年期間輔導並協助超過三百件專案、共募得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對於群眾募資的未來及現在有著無與倫比的熱情。
許毓仁
TEDxTaipei策展人暨共同創辦人、TED亞洲大使。六年級後段班,工作和求學的足跡踏遍美國、澳洲和中國,期許能用故事改變教育,期待下一個十年是華人分享智慧、創造改變的年代。
本篇圖文由《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2015年7月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