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亞洲創業大賞(Asian Entrepreneurship Award, AEA)甫落幕,筆者非常榮幸帶領聯齊科技與VMFive兩支台灣優秀的新創團隊赴日本參賽,與來自亞洲12個國家共30支新創隊伍角逐。
這些來自各經濟體的新創團隊多有技術,甚至已經過市場驗證,有明確的商業模式,在其創業的學習曲線中已有豐富的經驗與心得。裁判來自國際級的創業家、創投、業界與學界專家,在評審上有精闢的切入點,其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在觀察亞洲各國的新創團隊經驗,有以下的分享提供給正在奮鬥中的初期團隊與未來創業家參考。
由自己的專業領域中觀察需求與機會
創新始於對某專業的基礎向上開發,正因為對自己專業的瞭解,更有機會從中尋找創新創業的機會;但反而言之,卻也可能因為已被該領域的習慣制約,而缺乏創新思維。創業家應嘗試跳脫習慣框架,在自我專業上,由基本需求面思考,尋求創新契機與商機。
商業生態系統與價值鏈
新創團隊通常侷限於微觀地建構自我的商業模式,卻鮮少思考你的商業模式在巨觀的全球商業生態系統中佔有什麼地位?你所提供的價值主張如何為整體商業系統推進至下一哩路?而你的商業模式又如何在價值鏈中推進至極限?在此生態系統中誰是你的關鍵利害關係人?他可能是你領域內的同業,也可能是你從未想過的跨領域異業夥伴(或潛在競爭者)。
投資人的策略功能
慎選你的投資(法)人,「天使資金」重要的是「天使」,其次才是「資金」。一位好的天使可以協助、輔導、引領你進入市場,她是你極度重要的策略夥伴。因此在尋找你的投資天使時,謹慎思考你期待由天使身上得到什麼策略性的資源?她有何人脈資本能夠協助你內部營運與外部開拓?而你願意放棄多少股權以換取這些資源?
供應鏈與生產策略
新創團隊在初期常耗費眾多心力投注於市場與通路開發,然而卻忽略了供應鏈與生產面在整體商業價值傳遞的重要性。許多新創公司的夢靨在於後端生產追不上前端市場,以及成本與利潤的平衡。台灣的團隊不只在市場策略上要有國際的思維,我們處於世界製造工廠的環帶中,在生產製造上更要善用全球與區域國家的資源。
企業社會責任
有商業機會的地方就會有創業家進入,在創業的歷程中,除了商業模式外,再進一步思考你的產品或服務對社會有何影響? 想清楚這一點也有助於協助你對價值主張有更明確的擬定。然而,對社會的影響力也包含負面的,例如廢棄物、心理層面等。創業家也不應迴避對社會的責任,並審慎規畫營運模式。
創業的過程是一連串無間斷的決策歷程,而資源整合能力與產業知識掌握度決定決策的廣度與效度!
延伸活動|【驅動創新時代,Let’s Meet Talents!2015創業小聚暨AAMA台北搖籃計畫年會】
國際觀點 X 台灣經驗:500 Startups創辦人Dave McClure、台大教授管中閔、時代基金會/Garage+副執行長趙如媛
東南亞 X 北京 台灣創投看創業家特質:Golden Gate Ventures Founding Partner Jeffrey Paine、紀源資本管理合夥人童士豪、心元資本創辦人/執行合夥人鄭博仁
創業教練分享:ALPHA Camp創辦人Bernard Chan、codementor創辦人劉威廷
論壇報名
創業團隊募集中!新創服務與人才招募展示 X 新創/企業/創投媒合會,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