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向12個城市、47家共創組織的創業家身上,學習12個關鍵價值主張

Design Consultant Min Chi 2015-03-20
向12個城市、47家共創組織的創業家身上,學習12個關鍵價值主張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去年,為了幫自己的好奇心圓夢,我利用的7次出差及休假間的空檔期,參訪了位於歐亞大陸的 12 個城市裡,47 間最具有共創精神的組織、自造者/創客空間(maker space)、以及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

我的初衷很單純;我想學習在其他的文化國度裡,人們是如何實踐與看待共創這件事,並透過什麼樣的行動與策略,來維持商務及財務上的成長。

在這趟總計共 62 天的共創模式探索之旅中,僅透過郵件及 Facebook 的聯繫,我很幸運地能與這些在商業及教育領域上,都有相當顯著成就及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經營團隊、創辦人及投資人,進行一對一的訪談。

儘管他們能提供的訪談時間都非常有限;感謝他們從未提出收取任何費用或回報,但他們都希望我可以透過各種管道,讓更多人知道他們正在創造的,早遠比那些被粗略報導的事,更具經濟規模,更值得被推崇。

讓多數的受訪者認為最為無奈,最被誤導的一件事是:「 共同工作空間並非在於你擁有一個空間後,就天真地想像可以開始透過出租、開課、辦活動、賣餐點來經營的事。這可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的終生事業。

在過去的五個月裡,我重新咀嚼並且歸納出那些身在最前線的共創者,告誡我關於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四段時期裡,12 件最關鍵的價值主張。

現況|CURRENT(0–2年間)

1.學習定義環境與文化的氣息—影響者 : FUTUREWARD 未來產房, 台北

一個工作空間會聚集人潮,是因為它擁有一種特定的文化氛圍。

這種環境所散發出來的氛圍,需要時間的鍛鍊。就好像人散發的氣質一般;像是人們會察覺哪些是整天穿著慢跑鞋,卻沒有持續運動的人。

因此,如果你自認擁有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裡面擺放的所有工具及設備,都必需要有它們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為身位這裡的負責人,你有責任也必須保證,透過你所提供的資源,能真正為這些人的創作發聲。


(圖說:未來產房的空間可以自由調配給愛動手、想安靜、要辦活動的族群。)


(圖說:當處在一個鼓勵動手實作的工廠,身旁永遠會出現值得學習的對象。)

2.傾聽科技的新聲音—影響者 : FabCafe Taipei, 台北 | FabCafe Tokyo, 東京

若無法研發新科技,一個共同工作空間至少要有介紹新科技的能力。

這世界上已經有太多空間都在談論工作。人們非常地討厭,甚至厭惡聽到這件事。因為它們只想要人們來這裡消費,卻從來不在乎他們是否能利用待在這裡的時間,順便學習新的技能及知識,來提供工作上的效率。

我訪問過的空間都曾遇過有陌生人,因為一時的好奇,想上門了解他們的服務內容。如果他們只想從這個人身上賺到一杯咖啡,那就是一般餐廳。而如果想這個人來加入會員以及使用他們的產品,那就是健身房。

但如果以上兩者都辦的到,那就是共同工作空間該做的事。


(圖說:FabCafe Taipei 總能找到科技與人結合的關鍵點。圖片為員工在馬卡龍上進行雷射雕刻的過程)


(圖說:FabCafe Tokyo 主打的是在等待3D模型列印的時間,顧客可以多接觸店內最近推薦的新科技。)

3.提供興趣與工作的平衡點—影響者 : Nest Copenhagen, 哥本哈根

想像一下,下班後你還有另一份工作,而對你,那才是真正想做的事。

我們的身邊必定有這樣的人存在。他們白天在辦公室帶著和一般人沒兩樣的面具。但下班後,他們便脫胎換骨成為某一個組織的創辦人。

他們也會擔憂收入的問題,但至少會遠比大部份短期進駐的團隊,為空間提供更加穩定的長期收益。這些能同時經營兩個事業以上的族群,平均都擁有著極高的組織力以及執行力。因此,當他們獲邀加入組織的瞬間 ,即可為跨領域的團隊,提供問題找尋以及解答的能力。


(圖說:Nest Copenhagen 是一個co-living 的非營利組織。由於共同工作空間也是使用者的居住空間,所以他們很客氣地捥拒了拍照的請求。訪時期間,空間的居住者很樂觀的表示,他們像是一般人一樣,白天有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相聚的時間,來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


(圖說:受訪的Tom說:「哥本哈根一年有很長的時間是在白茫茫的氣候下渡過,而我們早已學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短期|SHORT-TERM(2–4年間)

4.為準備跨欄的人提供補給—影響者 : MUJI, 東京 | UNIQLO, 東京

DIY (do it yourself)的風行,喚醒人們回到動手實作的天生本領。

我們得承認,若要擁有能隨時撿起殘破的零物件,就可以將腦子那些新奇的點子,在現實中組裝出來的能力,的確得要有幾份的資質。

然而,人類是相當善於學習的動物。給他們樹枝,他們就會拿去造火。給他們木材,他們就會去造房。因為人們早習慣運用手上僅有的資源,來創造最大的使用價值。

因此,學習新的技能對人類來說根本不是問題的所在,而是眼前是否有擺放足夠激發他們潛能的零件。

圖說明
圖為去年無印良品推出的活動,意在推行自造者運動在日本的風氣。

圖說明
無獨有偶的,Uniqlo 也在同一時間,推出配搭App 的服飾自造活動。

5.帶動社團的群聚效應—影響者 : 一起開工社區, 廣州

事實證明, 所有成功的工作空間,都需有一位影響力超凡的意見領袖

與一支棒球或是籃球隊一樣,這位領䄂並不需要是一位樣樣精通的全才。他/她除了必須在某些專業領域,累積相當不俗的成績外,更需要具備鼓勵、感召以及啟發他人的特質。

人們之所以會群聚在一個空間,通常在這裡他們可以獲得其他空間或組織所沒有的資源;例如更多的資金、更好的人材、更新的知識等。

就我的觀點而言,當一個空間若是只專注在擴張空間內的硬體設計,而缺少連結群眾之間的人際關係,後果是它會吸收到一些口味比較刁鑽的客群,而並非那些願意放下心防,樂於交流、交換、分享的學習者。

圖說明
一起開工社區不主動提供任何創新團隊媒合的服務,因為經營團隊相信,只要願意花時間在這裡認識其他人,就會獲得你在找尋的人材。

圖說明
身為一起開工社區的創辦人之一,阿菜(蔡延青)也同時也是專注在分享社會創新故事BottleDream的主推手。

6.交叉學習另一種專業的知識—影響者 : Design Continuum, 上海 | Frog, 上海

如果你所專注的市場是一個容器,裡頭裝的水是商機,而你配合的夥伴,則會是決定你可以吸取多少水的關鍵。

在創業的初期,許多空間因為在對資金及現實限制上的考量,都會選擇先聘請技術人員,等遇到市場推廣或是行銷策略的挑戰時,才會考量邀請創意人員加入。

其實這兩者並沒有選擇的前後順序,完全依空間本身的運作而決定。要注意的是,一個空間若想要無時無刻都能掌握市場需求的動脈,就必需善用這兩種人員的能力,來迅速的創造需求,以及販售解決方案。


善於結合人本設計與空間體驗的Continumm,最近從零售業,也跨足到了金融產業。

圖說明
Frog 依然非常自豪組織創辦人Hartmut Esslinger 在1980年代為 Apple 所制定的整體設計語言。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點擊以下連結

臉書交流最新活動Line@互動訂閱電子報發表專欄、建新創資料

本文授權自《comaker》,作者:Min Chi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