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創新創業高峰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指出,過去5年數位革命對人類的生活與經濟型態帶來的改變,將遠勝於過去50年。這一波數位革命雖由美國與中國大陸主導,但有心投入創新創業的國家仍有機會分一杯羹。而年輕的世代,無論創業或投資,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數位時代》特別專訪李開復,請他為台灣目前的創業圈現況提供觀察與做法。
圖說: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認為,無論是創業或投資,年輕世代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Q:兩年前你在遠見高峰會的演講,對於台灣創業環境感觸很深,批判很多,但這次演講氛圍已經大不相同,似乎在心境上有了一些轉變,是不是你已經看到了台灣創業環境的變革力量?
這是一個你要怎麼看待「半杯水」的問題。樂觀者會看著半滿的水說:台灣近年來進步很多,有團隊拿到紅衫資本的投資,很多團隊被美國YC等加速器關注,政府端也在努力。但另一方面,我們進步的速度還是不如大陸與美國,你也許會說:跟中國與美國等大國比不公平,但我們和以色列、新加坡、韓國與芬蘭等小國比,也呈現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只要放眼國際,台灣的優勢就不是那麼明顯。新加坡的優勢在於國際資本,新加坡創投經過全球歷練,有眾多投資人,也有強勢的政府,很多美國資本市場看走眼的團隊,去新加坡拿資金,而以色列則有很強的國防科技優勢,把技術延伸到創業社群。
很多人說台灣創業圈在物聯網方面還有優勢,但現在的物聯網發展尖端技術與國際格局的創業家在哪裡?大部份還是在美國與中國。因此半杯水是指:台灣創業者能力不錯,熱情充沛,但欠缺國際觀與格局感,這樣沒有辦法成就一個偉大的公司,幫助創業家瞭解國際觀與格局感,這是台灣未來必須做的。第二個問題,台灣資本市場太陳舊,創投觀念陳舊,年齡太大,創投界也需要一批新血。
Q在創造一家偉大的公司這件事上,除了台灣創業家要走到國際市場,政府也希望拉攏更多國際創業家來台灣創業,你怎麼看這件事?
把國際人才找來台灣這件事是應該做的,但有點困難。新加坡的國際化程度很強,簽證很方便,有很多創投,政府政策很好,新加坡會讓人把國際創業家聯想在一起,但目前在國際上你和創業者談到台灣,很多人想到的只是台灣食物。你要一個外籍街頭畫家搬來台灣是容易的,但像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與傅盛這些創業家,他們怎麼會來台灣呢?新加坡的國際化模式未必適合台灣。向新加坡學習把國際創業人才找進台灣來,這樣的想法很好,但這是台灣的下一步。
我們要先做的事是趕快把人才送出國,把台灣最優秀的100個創業者送出去,哪怕只有十萬分之一的成功可能也好,只要有一個成功,整個創業圈氛圍就改變了。這和以前的留學計畫一樣,我們的竹科經驗就是這樣發展起來的,30年前的張忠謀等人帶動台灣高科技發展一樣,台灣再複製一次竹科經驗是比較容易的,能有一次成功經驗,也會有第二次。我們看英國的Spotify與愛沙尼亞的Skype成功後,回國後就形成創業生態環境,就和大陸的馬雲與雷軍一樣。建造創業園區,或把台北變成國際化都市都要做,但成效不是這麼立竿見影,立刻就能創造估值10億美元的公司。
Q:說到創業團隊的國際資金介接,目前陸資很感興趣,這會是未來國際資金主流嗎?
國發會的國際資金介接計畫中,有不少美國資金有興趣,但是哪些資金現在還不方便透露,而陸資現在進來的是大公司,這些公司自己要國際化,也認可台灣的人才素質,因此來台投資,投資端陸資的確有優勢。陸資與美資來台投資都是好事,都應該歡迎。不過若要真正扶植創業圈,靠這些大公司投資是不行的,長期來說還是要一批獨立創投,因為一個創業公司拿了大公司的錢後,就抹上一股色彩,舉例來說拿了Google的資金後和Facebook合作可能就比較困難,拿了騰訊的錢,就比較難和百度合作,因此像創新工場這樣,獨立客觀創投公司還是很重要。
Q:這裡獨立客觀的創投指的是成功創業家的投資嗎?和傳統財務性投資人比較起來是不是對創業團隊幫助更大?
財務性投資人的價值是在團隊上市之前,他們可以把創業家帶上市,但創業時最多幫助的還是創業家的投資,從創業第一天開始,到A輪與B輪,在創業團隊爆發成長之前,創業家天使發揮很大作用,我們也在招攬這種天使。但當團隊有了像Hockey Stick(冰球拍)般成長(指前端成長曲線很平滑,然後猛然爆發起來),就像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的發展一樣,騰訊與阿里就砸了24億元人民幣,就種金額就不是我們這種創投可以玩的,是私募公司或大公司才玩得起的。
但台灣天使投資人太少太少了。在美國與中國的天使大概要賺3,000萬美元,投50個案子的財力(台灣因為公司比較便宜,這個數字可以除以2或3),沒有這個身價不要想做天使,否則就要有全軍覆沒的打算。而且創業成功者與有錢人這些都還只是天使投資人的前提而已,這些人還要能分身,用足夠時間幫助創業家創業,很忙的人,年紀太大的、無法實際操作的,錢不夠與只投錢不參與團隊業務的也沒有價值,這樣算下來,符合標準的天使投資人,在台灣可能連10個都不到。但我還是鼓勵年輕天使去投資,若你只有300萬美元,怎麼辦呢?那可能就技術股多一點,或多幾個人一起成立一個基金或投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