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et Taipei] 以色列憑什麼成為中東矽谷?
以色列駐台經濟貿易辦事處處長荷默(Doron Hemo)蒞臨「Meet Taipei 2014創新創業展」,分享以色列如何在強敵環伺又缺乏天然資源的劣勢下,成為中東的矽谷,由於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以色列的民族精神,以色列的人均創業密度為世界第一,以色列第二大城特拉維夫(Tel-Aviv)更被評為全球第二優的創新環境城市。
荷默引述股神巴菲特的話來形容以色列創業環境:「如果你要去中東找石油,可以忽略以色列,如果你要尋找優秀人才,不用找了,就是以色列了,以色列擁有與國家大小不成比例的人才和能量。」
荷默指出,創業家精神是以色列人的DNA,打破框架思考和不怕失敗是以色列創業的座右銘。打破框架思考的重點是要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且挑戰權威,因為上位者並不是永遠都是對的。荷默說:「挑戰權威是我們文化的一部分,我們溝通的方式非常地不正規,很直接,很多人看到我回信的方式都會嚇到,想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跟執行長說話,可是我們就是這樣。」
而以色列人不怕失敗的精神,也表現在未能成功的新創企業數字上,荷默指出,以色列每年平均有600家新創企業誕生,但有三分之一會失敗,這些失敗的企業並非沒有意義,他們會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和成長,失敗的經驗會成為下次創業時的重要資源,失敗是有意義的,無須害怕失敗。
除此之外,政府支持也是打造以色列蓬勃創業環境的重要因素。從募資、發行上市到打入國際市場,這些環節都有以色列政府的支援。以學校研究單位來說,許多學術單位擁有創新的想法,卻不一定有資金實現,這些單位可以向以色列政府申請創業初期發展資金,而且以色列政府秉持著「不怕失敗」的精神,若日後這些新創企業成功,他們只需還給政府同等的金額,沒有利息,也不用分給政府股份,就算新創失敗了,政府也不會要求還錢,因為對它們而言,這些錢就像是補助金而不是貸款,沒有回收的必要。
以國的創業文化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讓以色列近年來在國際舞台上漸嶄露頭角。以色列企業在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的公司數為全球第四,若扣除美國,則是全球第三,僅次於加拿大和中國,以今年八月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的企業MobilEye為例,IPO募得的金額為8億美元,市值估計約72億。而湧入以色列的外資金額也十分驚人,甚至已遠遠超過以色列國內的資金,近三年來以色列的資金有三分之二都來自國外。
荷默指出,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國和香港在以色列也動作頻頻,舉凡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都紛紛投資以色列的科技公司,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維港投資甚至在以色列投資了27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