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美國知名創業育成中心YC和TechStars,育成特色大解析

Bnext 創業邦 2014-04-24
美國知名創業育成中心YC和TechStars,育成特色大解析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2007年,兩個滿腔熱血的設計師提出了出租充氣床墊的創業想法,並辭去之前穩定的工作開始搭建公司網站。可惜,這個想法並沒有獲得投資人和消費者的青睞,很快這兩個人陷入困境:信用卡透支、資金鏈短缺、找不到客戶。走投無路的他們甚至透過在網路賣麥片來籌集資金支持創業。

2年後,這對創業者瘋狂的熱情終於打動了孵化器(創業育成中心)Y Combinator(簡稱YC​​)的創始人Paul Graham,獲得了在YC孵化的機會。在此期間,他們得到創業導師的指導,調整原本的商業模式,並進一步改造自己的網站。如今,這家公司的市場估值已經超過百億美金-它就是紅遍全球的線上空房租賃網站Airbnb。

從山窮水盡到風生水起,Airbnb儼然是孵化器培育成功企業家的經典案例。很多創業者對孵化器充滿好奇:他們喜歡什麼樣的項目?他們能提供什麼樣的培訓?他們對新創企業能帶來哪些實質幫助?透過本文分析,揭櫫全美兩家知名孵化器YC和TechStars的異同點,幫助創業者揭開孵化器的神秘面紗。

**錄取標準大不同
**YC和TechStars分別是全美排名第一和第二的孵化器。對創業者來說,如果能進入這兩家孵化器,彷彿就意味著自己的公司能獲得最先進的創業資源。因此YC和TechStars的申請難度據說不亞於常春藤名校。不過,兩家孵化器的錄取標準卻大相徑庭。

對YC而言,他們歡迎任何地域、任何行業的創業者進行申請,而TechStars則明確表示更歡迎在高科技領域創業的公司,暫時不會考慮醫療、顧問、餐飲等其他行業的創業項目。

YC的創始人Paul Graham曾經多次表示,自己選擇團隊時更看重創業者個人的品質。他堅信即使產品服務尚未成熟,但一個優秀的創業者一定能有所成就。因此很多在YC孵化的企業並不成熟,有的還只是初步的idea階段,但創業者強大的「個人魅力」卻能夠征服嚴苛的「YC招生委員會」,取得進駐資格。

相對而言,TechStars的錄取標準要客觀許多,他們更看重整個創業團隊的綜合素質,包括所有團隊成員的專業技能、成熟的產品或服務,以及合理可行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當初Airbnb的創業者如果選擇投靠TechStars一定會被拒之門外,因為不論是商業模式,還是產品或服務,Arbnb都不符合TechStars嚴格而客觀的篩選程序。

**孵化器文化氛圍差異大
**YC一年開放兩次申請機會給創業者,每次大約招募60多人,被選中的創業團隊需要在孵化期間(一般是3個月)搬到YC所在地(Mountain View)辦公。而TechStars則在紐約、波士頓、西雅圖、博爾德四個城市設有招募點,入選的企業可以選擇其中之一就近孵化,TechStars奉行「小班化」原則,每個城市的招募點每次只接收10組左右的創業團隊。

兩個孵化器的文化氛圍具有顯著差異,對參與孵化的創業團隊來說,彷彿是身處文科班與理科班的不同。YC強調學員之間的獨立性,不同的創業團隊會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區域,導師一般都是YC內部人員,或者是之前被YC孵化後表現優異的「學長學姐」。這種「獨立性」的作法,也避免了類似產品或者類似商業模式的新創團隊惡性競爭。

同時,在YC的孵化更像是一段重新做回學生的經歷,導師會有固定office hour與學員進行單獨溝通,提供建議和指導。而在TechStars,不同團隊之間的交流和互動要頻繁很多。進入TechStars的團隊會共享辦公區域,可以隨時切磋討論。

換句話說,在TechStar的創業團隊,更像是一幫組隊做項目的理科生,相互學習、互通訊息、共同進步。同時,為了避免類似企業或產品的惡性競爭,TechStars對外招募時,會考慮將這些創業團隊分配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班級進行孵化。

**創業團隊在孵化器裡學什麼?
**YC的創始人Paul Graham常常告訴創業者:如果想知道產品和創意能否被市場接受,最好的辦法就是先把它做出來、讓大家看到它。在這個觀點的影響下,YC的創業導師最擅長幫助創業者找到項目的亮點,並指導創業者將這個亮點進一步強化和擴展,使自己的項目迅速得到投資人的關注。

因此,在YC,創業者學到的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和投資人打交道的能力,例如如何向投資人介紹自己的產品、怎麼和投資人討價還價等。這些培訓能在最短的時間內發掘出一個創業項目的最大潛力,迅速幫助創業者對接所需要的資源。

相對於YC的「集中火力」的風格,TechStars強調的是創業團隊的全面發展。在三個月的孵化期中,它為創業團隊制定了系統性的學習計劃:第一個月關注培養目標消費群;第二個月學習如何完善產品和服務;第三個月練習如何向投資人展示自己的項目以爭取投資。

**兩大孵化器的關鍵「特色」
**YC以其豐富的校友資源聞名商界,成功的校友不僅為現有孵化團隊提供創業指導,未來還有可能成為「學弟學妹」的投資人。YC每週都會舉辦一次正式宴會,邀請一位成功創業者或者投資人作為演講嘉賓。所有的學員都可以和嘉賓親密接觸,探討創業和融資方面的問題。「校友人脈」就是YC的致勝法寶。

而TechStars則對每一個創業團隊投注了豐富的導師資源,很多成功的企業家、投資人都參與到幫助創業者的行列中。憑藉「小班化」教學的優勢, TechStars給每一個創業團隊都配備了超過10人的豪華導師陣容,努力從各個方面滿足創業者的需求。

創始人David Cohan一直強調:「比起數量,我們更注重質量,我們希望我們資助的所有公司都能成功。」此外,TechStars成立了「全球加速器網絡」(Global Accelerator Network),幫助其他孵化器和加速器的發展。TechStars也藉助這種方式,使自己的孵化企業得以享受全球網絡的優質資源。

**孵化成果大PK
**YC從2005年創始至今,一共孵化了630家企業,其中只有46個創業項目宣告失敗。截止到目前為止,每家活躍企業獲得的平均投資額在300萬美金以上。不過這個輝煌的數字的背後是Airbnb、Dropbox等37家明星公司估值均超過4000萬美金,帶動了YC孵化企業的整體水平。TechStars成立於2007年,大約孵化了230家企業,存活率也在80%以上,每家活躍企業獲得的投資額大約為193萬美金。

可以看出,兩家孵化器戰績顯著,從融資額上看,YC明顯更勝一籌。這也與YC一貫以來大膽冒險、敢用新人的風格息息相關。而TechStars則是穩紮穩打,保守前進。

**商業模式其實很類似
**在美國,孵化器的商業模式往往很類似,一言以蔽之就是「潛力投資」。孵化器與選中的​​創業團隊簽約,在項目尚未成熟時以較少的資金換取一定的股份,並全力幫助提升創業公司在產品、服務、融資、管理等方面的實力,當創業公司發展壯大時,孵化器的投資回報也隨之水漲船高。一個好的潛力公司,往往能讓孵化器名利雙收。

YC一般與孵化團隊制訂協議,用1萬8千美金的價格購買創業公司6%左右的股份;另外,還會提前支付15萬美金用於購買團隊下一輪融資之後的股份,但團隊承諾YC在下一輪出資佔股時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TechStars會用2萬美金的價格購買團隊大約6%左右的股份,並提供10萬美金預定公司下一輪融資之後的股份。

為了避免團隊融到巨款之後,這10萬美金即使可以優惠佔股也依然杯水車薪, TechStars還規定,不論孵化企業下一輪融到多少錢,TechStars在計算自己的股份比例時,最高只用300萬美金作為企業第二輪融資後的估值。

**重點不在孵化器,而是創業者本身
**如果是YC是勇於創新、不拘小節的熱血青年,TechStars就是嚴謹細緻、深思熟慮的過來人。兩者之間其實並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而在於創業團隊該如何從不同的孵化風格選擇適合自己的。對創業者來說,申請孵化器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知己知彼」:了解自己的優勢和需求,選擇合適的孵化器;比較不同孵化器的異同和優劣,做出合理的判斷。

他們服務的目標對象不同,為創業公司提供的資源也不同。作為創業者,不需要盲目追求孵化器的規模和排名,而是通過理性分析,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很多時候,能夠點石成金的不是孵化器,而是目標明確、眼光長遠、堅持努力不放棄的創業者自己。

出自創業邦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