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協會(TIEA) 日前正式成立,網路產業已經走過十年里程碑,如何打造下一階段的台灣網路經濟?答案就在於網路能否和各大產業整合,甚至融入電子業的供應鏈之中。
TIEA 是一個可以銜接各種產業的平台,而在台灣所有的公協會裡頭,TIEA算是最年輕化的一個,還要吸納更多年輕人來參與,變成年輕人可以發揮的場所。雖然網路算是新的產業,但說真的也已經開始變老了。
網路產業在全世界已經不算年輕的產業,但在台灣,我們可以把它活化起來。過去不夠重視,因為我們一直覺得台灣市場不大,這是錯誤的想法。網路產業從來不是把國家當市場,是我們運作得太小,沒有鼓勵輔導網路產業走出去。
十年前網路剛起來時的那批人才,現在也已進入中生代了,正好是走出門要擴大的時候,當初的網路小店現在營業額都有幾十億了。這是一個里程碑,這個產業開始具備能力吸納年輕人和內容,橫向和其他產業合作。因為已經不是一個很小的產業,具備和其他產業結合的基礎了。如果要問十年後這個產業會變什麼樣子?我的回答是,十年後已經沒有網路產業,因為大家都是網路產業。
TIEA希望能成為很成功的平台,可是焦點不會只是在網路的改變。在這組織裡頭希望以後能有電子產業加入,透過網路服務到世界各地。或者可以讓中小企業用網路行銷把產品賣到全世界,或者其他更多可能。
如果電子業只是B2B代工業,網路對它來說連寄送東西的價值都沒有。但如果今天網路是電子業走向服務化的行銷平台,那電子業就要培養網路人才。但台灣電子業在做網路行銷的時候,在全球的社群平台露出能力都很差。這些買3C的人現在只在網路上找資訊,但我們的資訊在哪裡都看不到。
像Google在發表任何重要服務之前,都要找全世界指標性的人物來評測檢視,讓他們很嚴格地檢視,因為你相信自己的產品。當這樣的人幫你檢視過後,全世界的使用者都會相信他。但我沒看台灣產業這樣做過,都是循傳統賣場模式。
台灣的電子產業還不擅用網路這平台,我們想像它可以用來開發更多應用和服務,看起來比較像是年輕人先想像需求,但真正需要這平台的企業都沒有在想,這中間有很大的落差。甚至我看到一個現象,台灣的網路產業都是生活產業,賣的就是食衣住行,卻沒有賣高附加價值的商品。
這些高附加價值的東西就應該是台灣有的終端電子產品,但企業還不會運用它進行銷售。異業結合之後市場會擴大,人才聚集,年輕人喜歡到網路產業來。希望十年後能看到各種產業融合在網路中,讓台灣可以真正以網路無國界的特性走到全世界,甚至以此間接吸納國際人才。
台灣最大的隱憂是人才斷層化,我認為不是沒有人才,而是沒有讓他們歷練。所以政府要做的是產業年輕化,甚至把年輕人當稀有動物來保護,要有保障名額百分比,否則會來不及。(口述/簡立峰,整理/趙郁竹。數位時代雜誌2013年1月號)
[簡立峰]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現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從研發到市場行銷,對於創新議題有許多深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