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為什麼雲端讓「群眾外包」成為科學研究的標準配備?

Bnext 陳荻雅編譯 2012-01-06
為什麼雲端讓「群眾外包」成為科學研究的標準配備?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聽膩了雲端運算與Big Data等詞彙嗎?那你可能還得再忍受個兩三年;這兩個趨勢只會越來越熱門,而且越來越像連體嬰。尤其在科學研究領域中,雲端將提供「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理想平台,讓全球的研究工作者都能從雲端抓取數據進行分析。

群眾外包這個名詞是2006年時Wired雜誌率先提出的概念,是從外包(Outsourcing)一字而來,如今已在網路世界廣泛地實現,例如維基百科的編寫。大體而言,群眾外包已被認為是解決Big data問題的有效方法。2006到2009年,線上租片公司Nextflix 推出Nextflix Prize 大挑戰,宣佈只要有人開發出比Netflix自行研發的Cinematch DVD推薦軟體精準度高10%以上,就重賞一百萬美元;現在甚至有公司專營群眾外包競賽。正是因為雲端具有中心化的特性,又能提供幾乎無上限、隨時可取得的資源,才能實現群眾外包模式。

的確,Big data與科學研究的工作量不一定有直接關係,但科學研究卻無庸置疑地越來越仰賴海量的數據。有人說,數據資料是科學的第四個典範,因為能取得的數據資料已經多到徹底改變了科學家的研究方式;大型研究網絡連接起全球各地的研究中心與超級電腦,研究團隊們必須找到消化這些數據的方式。

雲端運算讓國家研究院與大學研究中心以外的研究單位也能擁有超級電腦等級的運算處理能力,且不需要動輒40Gbps的速度就能下載。以致力於打造雲端DNA資料庫的DNAnexus為例,與Google一起打造一個巨大的開放式DNA數據庫能讓科學家們彼此合作,未來可望取代美國政府的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

許多人認為雲端運算的牛皮吹得太大了-也許在某些商業模式中雲端的重要性確被過譽-但是在科學研究領域中,雲端的威力不容小覷。在雲端和群眾的力量加乘下,或許許多難解的科學謎團就快要被解開了。

 

出自GigaOM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