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曹興誠擊敗不景氣

Bnext 數位時代 2001-02-01
曹興誠擊敗不景氣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景氣的更迭,產業的榮枯,是經濟循環下必然的現象。在順境中,好壞強弱皆能有一席之地,但是一旦情勢反轉,仍能談笑用兵,善用不景氣而逆向操作者,往往在下一波景氣來臨時,能取得最有利的機會。
聯電集團董事長曹興誠就是這麼一號人物。
這波半導體產業景氣高峰走得特別短促,2000年初還聽到IC設計公司大嘆無法搶到晶圓代工產能,入秋之後,隨著天氣轉涼,業界也開始傳出晶圓廠產能利用率下滑的警訊。
即使在這樣多變的景氣循環中,由曹興誠領軍的聯電集團,仍頻頻出招,讓競爭者看得眼花撩亂。在這當中,又以2000年12月中旬,在新加坡宣佈36億美元建廠案的劇碼,最令業界震憾,因為這個投資案的時間與地點,都出乎常理判斷之外。

**產業寒冬中點燃火光

**
論時間,2000年第三季起半導體業資本支出就已開始縮減,第四季更傳出許多世界大廠開始延後製程設備訂單,聯電這項投資案,讓已經開始過秋天的半導體設備業,稍微感受到一絲寒風中的溫暖。
論地點,新加坡雖有多家半導體廠已進駐多年,但是比較人員效率和生產力,在亞洲地區都非翹楚,最被稱道的特色,僅在於政府對於投資條件的優惠,以及開放的移民政策。否則十餘年來,也只有特許(Chartered Semiconductor)一家晶圓廠堪稱稍有成果,但比起台灣幾家晶圓代工龍頭,整體口碑地位又差了一截。
在聯電36億美元前進新加坡消息公開時,不少半導體同業乍聞的立即反應,只能連嘆曹興誠這步棋「高!實在高!」首先,這36億美元的天價金額,擺明了就是對新政府搖擺不定的科技政策,賞了一記耳光。尤其是2000年春天爆發的聯電環評案,被外界解讀為促使聯電出走的導火線,無怪乎曹興誠就在新加坡大剌剌的海K環評法規,「這種政府,實在是非常非常的莫名奇妙。」
當然,陳水扁總統在聯電祭出這狠招後,為了降低這項投資案在台灣的殺傷力,幾天後帶著肇事者新竹市長蔡仁堅赴聯電登門賠罪。兩人表演一齣禮尚往來的劇碼,聯電還在1月初應經建會之邀,舉辦一場科技界的知識經濟會議,集團內所有高階主管暫時放下手邊繁忙業務,先後上台擔任與談人,這種陣仗又像在宣示聯電與新政府間的親蜜關係,不因新加坡投資案而變質。
再者,自1999年921大地震之後,聯電面臨許多客戶的壓力,要求聯電必須分散生產基地,以降低風險。聯電雖然在日本有聯日半導體,但應付日本市場已不足,沒有多餘產能可供給聯電調度。這應是直接促成新加坡投資案的主因。
從921地震後的一年中,聯電積極研究在歐美等各地設廠的可能性,但並不倉促做決定。
2000年上半年,半導體業景氣正值巔峰,業績創新高的消息不斷傳出,晶圓代工業的產能非常吃緊,台積電火速購併德碁和世大兩家半導體公司,以解燃眉之急。
聯電當時的產能同樣吃緊,而且又背負客戶要求分散生產基地的期待,壓力其實大於台積電,特別是3年前曹興誠就放話「2000年一定超越台積電,」而2000年初的「聯電五合一」,更展現他志在必得的決心,市場上甚至傳出聯電將購併矽統的晶圓廠,以增加產能。喜歡下圍棋、有上段實力的曹興誠,沈著佈局,展現一流的忍耐工夫。他除了為文公開駁斥購併矽統晶圓廠的謠言,並未談及任何新投資案。

**景氣循環中逆勢操作

**聯電的投資策略,一向是在景氣好時向銀行借錢,因為此時公司獲利好,財務報表上的數字漂亮,向銀行借錢的利息最低;聯電擅長在產業景氣步入谷底時,大手筆投資建廠,因為此時可以談到最優惠的條件。以這一次新加坡投資案為例,為了吸引聯電這個重量級客戶,在景氣低迷時進駐,新加坡政府給了聯電10年免稅的待遇。這個投資案從開始談到簽約,前後只花3個月時間,展現聯電靈活快速的決策能力。
更神的是,聯電在2000年9月與新加坡政府談投資案的同時,於9月9日在美國紐約証券交易所(NYSE)掛牌發行美國存託憑証(ADR),包括集團董事長曹興誠、聯電董事長宣明智和執行長張崇德等高階主管,也親赴美國做法人說明會(road show)及出席當天掛牌儀式。據說在法人說明會上,曾有法人因欣賞聯電的經營績效,而在台下起立鼓掌。
聯電ADR在美國上市2天後,全球半導體股價大跌,聯電趕在這之前把錢收進來,時機掌握之準,不知是運氣亦或實力。3個月後,半導體景氣走到谷底,同樣3個人又出現在新加坡的記者會上,宣佈興建12吋廠。景氣好時,聯電也贏;景氣壞時,聯電也贏,彷彿口袋裡有用不完的錦囊妙計。
長遠看來,聯電赴新加坡興建12吋廠,並不只是看上新加坡的優厚投資條件,還有策略上的意義。
首先遭受立即威脅者,為全球晶圓代工排名第3的特許半導體。特許近一年來人員流失的問題已是眾所週知,主要來自當地日立新建8吋廠,及飛利浦與台積電合建的8吋廠SSMC。新加坡的半導體工程師薪資水準雖高於台灣,但股票分紅或選擇權的發放,卻沒有台灣廠商的大手筆,因此在相同薪資條件下,新進入星國的半導體廠,只要提供較特許豐厚的認股制度,不難吸引到一群有志者。
不管聯電這36億美元的投資案,未來5年內能夠「兌現」多少,但立即對特許產生的壓力,就是「老大與老二先後到老三家搶地盤」。這層壓力未來只會增加不會減少。張忠謀2000年初以高價買進世大積體電路,效益之一就是減少一家晶圓代工價格擾亂者,曹興誠這次藉給新政府一個下馬威,又對第三名的競爭同業製造壓力,絕對是一石多鳥之計。

**新加坡是前進中國的跳板

**
曹興誠這招一石多鳥策略,還包括將新加坡做為訓練中國大陸籍半導體工程師的基地。雖然在新加坡投資案曝光前,聯電與台積電還曾爆發一陣「去不去大陸、有沒有出息」的口水戰,先由張忠謀向林信義敦促應鬆綁「戒急用忍」政策,以維持產業競爭力,再由宣明智譏諷有些人認為不去大陸就沒有競爭力,實在沒出息,最後曹興誠更直指這種想法根本胡說八道。
這場口水戰的結果,張忠謀最後說出「三年內不會到大陸設廠」,但聯電呢?曹興誠或宣明智雖猛批大陸半導體環境還不成熟,但他們卻從未對聯電赴大陸設廠的時程做任何「畫押」的保證——不把話說死,未來就有無限的想像空間。新加坡這塊地方,無論是資金面或人才面,看來都適合做為台灣半導體廠前進大陸的轉運站。
更有業者揣摩曹興誠、宣明智二人為何要振振有詞,力陳此時不宜前往中國發展半導體業。主要在於2000年第四季時,有感於上海張江工業區兩座八吋廠中芯及宏力先後開工,台灣半導體界又開始面臨全球性的景氣走低,一些年輕的半導體工程師人心浮動,紛紛思考西進大陸發展的可能。曹、宣二人的談話,配合聯電控告矽統傾權的官司,應該有如一盆冷水,讓少部份靜極思動的聯電工程師,必須重新思考西進大陸的生涯規劃,可能會帶來哪些變數。
解讀聯電赴新加坡投資12吋晶圓廠的背後意義,各層面向的動機討論,已經足夠讓業界蔚為話題,但這只是曹興誠大方向佈局當中的一小步。這幾年來他以縱橫海內外的觸角,靈活展現他不畏景氣變化的生意嗅覺。
1997年,半導體業景氣仍處於低迷狀態。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宣佈4000億新台幣投資案,將於台南科學園區投資興建晶圓廠。2個月後,聯電宣佈更大手筆的5000億新台幣投資,地點同樣是在台南科學園區。一時之間,雙雄爭霸的話題炒熱股市,聯電的股價更一路飆過170元,漲幅超過一倍有餘,讓產業大老王永慶看不下去,跳出來指這些投資案是「膨風」。而曹興誠也不甘示弱,以「農業時代的人,不了解工業時代」反擊。

**一路走來的創業團隊

**
1975年,台灣政府決定發展半導體工業,並且選定一批年輕的工程師,赴美國受訓學習技術,作為種子部隊,曹興誠也是其中之一。回國後,歷經工研院電子所和聯電多年的歷練,曹興誠已身經多次大小戰役,並且培養出一批同甘共苦的戰友。
這些人包含目前聯電董事長宣明智、聯電執行長張崇德、聯電集團內的聯友光電董事長劉英達、智原董事長蔡明介和聯日半導體董事長吳宏仁等,約有20位。他們形成聯電的決策核心,「許多事情幾個人碰在一起,討論後就做成決定,不一定等都到齊才談,其他人則是後來再通知,但這樣做決策的速度很快,」宣明智指出。
也因為如此,聯電在過去20年來,經歷過好幾次事業轉型,都順利邁入下一階段,並在1995年徹底改變,放棄自有產品,轉型成專業晶圓代工公司。
目前,曹興誠已逐漸退居幕後,專心思考聯電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他認為領導者必須悠遊自在,才能審時度勢,觀察出趨勢,如果太忙就沒辦法做好這些事。這幾年來,他雖然花在公司的時間已少,但聯電的重要活動上,比如股東會、記者會和法人說明會,他仍然會出席。對外界來說,他和聯電就是等號,即使頭髮已經花白。
擁有電機學士和管理碩士的曹興誠,再加上經營事業20多年的經驗,讓他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管理哲學。曹興誠認為,「管理很簡單,就是邏輯加常識。」他反對做個人生涯規劃,因為那樣會變成以個人為中心,而忽略外在環境變化,他覺得人應該順勢而為,生涯規劃是一件不合邏輯的事。
在同樣的思維下,聯電去向銀行借錢時,往往是本身不需要資金的時候,但是此時往往銀行最願意借錢給它,等到公司真正缺錢,常常銀行要抽銀根,反而借不到錢,所以必須從銀行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從公司的角度來思考。

**逢低承接、一次購足

**
這樣的邏輯,促成了曹興誠在景氣好時借錢、景氣差時投資的逆向操作哲學。以一般投資人的行為來說,好比「逢低承接、一次購足」。相較之下,台積電的投資策略則大相逕庭。
台積電的投資策略,傾向「定期定額」購買基金的方式,先規劃出長期產能的需求,然後按計畫興建新廠,不因景氣改變,以長期投資攤提掉風險,類似英特爾的投資方式。不管在任何時候,英特爾手上都約有5座晶圓廠在世界各地興建。
不論是逢低承接,還是定期定額,都反應了背後不同的思考邏輯。但是曹興誠在不景氣時的大動作,往往引起許多同業關注,成為熱門話題。
曹興誠擊敗不景氣最有名的故事,2年前出手買下新日鐵八吋晶圓廠堪為代表作。
1999年1月,聯電以15億日圓買下新日鐵56%的股權,約4億台幣,當時的新日鐵的股價為15萬日圓。2000年11月初,由新日鐵改名「聯日半導體」的股價已飛漲至每股106萬日圓,日系半導體大廠夏普為了滿足產品外包製造的需求,以70億日圓投資聯日,但是擁有的股權比例不到3%。
聯電為了改造聯日半導體的生產效率,前後投資在這座晶圓廠的總金額至今達64億新台幣,但是聯日的市值已達到326億新台幣,聯電2年內因這座廠產生的潛在投資收益達260億新台幣以上。這種一本萬利的生意,也只有在曹興誠精、悍、迅、捷的眼光下,才會出現令人嘆為觀止的效益。
2000年底,就在夏普投資聯日半導體差不多時間內,台積電股東會也決議通過買回其它股東在WaferTech八吋晶圓廠的持股,這個動作恰可與聯電海外投資設廠做一比較。

**與台積電海外較量

**
WaferTech量產時間為1998年第二季,就晶圓廠製程水準而言,比聯日半導體先進一個世代,聯日目前最先進的製程在0.21微米,WaferTech則已開始自台積電移轉0.18的製程。就產能片數而言,兩座廠目前都在3萬片左右。聯電至今投入聯日的資金共達64億新台幣,但台積電在12月間買回IC設計公司客戶在WaferTech的持股共33.2%,就花了5億美元,相當於165億新台幣,但WaferTech過去用於建廠及量產的各項資本支出,絕對在200億台幣以上,還不列入比較的範圍。
曹興誠曾經說過,「做人要高明不要精明。」他說出這句話時,正好是聯電公佈五合一的換股比例後,其中部份被合併公司股東不滿比例而四處抗議訴苦。其實曹興誠平日的行事作風,高明固然為特色,但精明才是他30年奮鬥揚名產業界的個性基礎。有了這顆既高明又精明的腦袋,不景氣的到來又能奈何得了曹興誠?

TAGS: # 噗浪 # Plurk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