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SARS肆虐台灣,安德斯醫學科技共同創辦人林至芃當時是台大醫院麻醉科總醫師,每天都要走進隔離病房,為重症病患進行氣管插管。
沒有拋棄式器材,也沒有影像導引,操作全靠醫師低頭直視、憑經驗「摸」進氣管。他與病毒的距離,往往只有幾公分。「我們是用最原始的喉頭鏡,臉貼著病人口腔,所有的飛沫都會打在臉上。每一次插管,感覺就像在跟病毒對賭。」林至芃回憶。插完一位病人就得立刻隔離,醫療人力迅速消耗,現場充滿壓力與不安。
近20年後,新冠狀病毒(COVID-19)兵臨城下,這個困境並沒有改變,市面上的影像設備或因昂貴、或因體積笨重,且多為成人設計,難以應用於早產兒、急診或資源有限的第一線場域。正是為了解決這個橫跨兩代疫情、未被真正滿足的臨床痛點,一位是身經百戰的台大麻醉科權威,一位是主導過30多項醫材開發的前工研院工程師,聯手創辦了安德斯醫學科技。
他們的解方,是把一支比筆尖還小的攝影機,植入一次性的醫療導管尖端。相較於過往仰賴醫師經驗與手感的操作。當導管進入人體,前端的鏡頭會即時傳回清晰的氣道畫面。
從成人氣切、新生兒插管到小型動物救援,他們將影像模組整合進一次性醫材,讓醫師的雙眼得以延伸至最危險的深處。如今,這項技術更結合了AI,正與醫學中心合作,要在癌症的潛伏期就揪出早期病灶。
在一個高度法規化、進入門檻極高的醫療產業中,一家成立僅一年多的新創,怎麼辦到這一切?
從「摸黑插管」到「眼見為憑」:拋棄式醫材為何重要?
安德斯醫學科技推出的第一款產品,是一支專為新生兒設計的「超細影像導引通條」。通條僅2.2毫米,親水材質滑順不傷黏膜,前端搭載微型CMOS鏡頭,能即時傳回氣道畫面,協助醫師在插管或異物取出時,避開狹窄、脆弱的組織結構。
「醫師操作起來更安心,病人也更安全,」安德斯醫學科技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廷軒說。這項設計很快被延伸至成人臨床的另一個高風險場域:氣切手術。
過去醫師多憑觸感判斷氣管位置,若需視覺輔助,則得使用昂貴且體積龐大的支氣管鏡,並需另一位醫師從口腔端操作。「過去的氣切其實是『盲切』,沒有看到氣管結構,很容易切錯位置。我們常說,氣切如果打錯地方,病人就要提燈走了。」林至芃解釋。
安德斯的做法,是把鏡頭直接嵌入一次性氣切導引管的前端。鏡頭經特殊光學設計,尖端略為傾斜,能在穿刺過程中保持清晰視野,加上集中式光源,讓醫師能即時透過平板觀察氣道與周圍組織,從頸部直接完成手術操作。「讓第一線醫師自己就能看到畫面,是這項技術的關鍵,」林至芃強調。
這些設備皆採一次性設計,不僅降低交叉感染風險,也更便於在重症病房或資源有限的情境中快速部署。安德斯也同步發展「影像設備+耗材綁定」的商業模式,讓醫院端不需一次性投資大型器材,亦可因應科別需求彈性採購,確保持續營收來源。
此外,新生兒導引通條的應用也拓展至小動物醫療領域。由於小型動物的氣道結構與新生兒相近,該技術已被導入六福村、台北市立動物園與多家動物醫院,用於插管、異物取出等臨床需求。
第三項產品AI Box,則瞄準癌症早期診斷。這套系統結合特殊光源與AI即時影像強化技術,能增強耳鼻喉內視鏡下微血管的顯影表現,協助醫師觀察鼻咽、喉部等處的癌前變化。自2023年起陸續於醫學會展出,AI Box目前已與台大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進行資料庫建置與臨床驗證。未來也將與內視鏡設備搭配,導入影像訂閱與分析模組,進一步擴展診斷應用場域,打造可規模化、可複製的AI臨床平台。
從新生兒、成人到小動物,從插管、氣切到癌症判讀,安德斯醫學科技以「看得見」為核心,建立起一系列能真正進入臨床、快速部署的解決方案。而讓這些產品真的留下來、被現場反覆使用,背後靠的,是一種和醫師並肩修正、反覆打磨的合作方式。
一場臨終託付,開啟醫材創業
林至芃與陳廷軒原本並不認識。直到2021年,一位共同朋友在病重前留下了一個心願,希望有人能協助林至芃完成一項未竟的醫材開發。這場臨終前的託付,讓兩人展開合作,也成了安德斯醫學科技的起點。
林至芃是台大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熟悉臨床需求與流程限制;陳廷軒則曾在工研院參與過30多項醫療器材開發,熟悉從打樣、測試到送證、量產的完整流程。兩人一位貼近第一線醫療現場,一位擅長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原本毫無交集,卻在這場臨床難題中形成絕佳互補。
但產品設計得再好,也不代表能自然進入臨床流程。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讓器材「留下來」,成為醫師願意反覆使用的日常工具。
很多人以為,只要團隊裡有醫師,就能自然設計出好用的臨床器材。但林至芃說,臨床現場不是一個人說了算,而是要讓不同科別、不同醫師都願意使用、信任,甚至為此改變習慣。這才是最難的部分。
合作初期,他們就確立一條原則:產品不能只在實驗室長出來,而是要被醫師的手實際用過,才能真正成型。
林至芃負責打開臨床端。他遊走於不同科別,說服醫師試用原型、解釋設計邏輯,也親自走進值班與手術現場,成為產品的第一推廣員與醫師意見的第一接收者,也坦然接受所有最直接的批評,「醫師願意罵,代表他真的在乎、真的願意用。」
陳廷軒則專注於觀察與改進。他站在手術台旁觀察醫師操作,觀察醫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皺眉,看產品在哪個環節卡關、哪裡不順手,然後在幾天內就迭代出新版樣品送回臨床。
「我們不是因為心急才追求速度,」陳廷軒解釋,「是因為臨床現場的難題,沒有時間等待半年後的完美版本。」這種由使用者需求反向驅動的開發模式,與傳統由制度主導的研發流程截然不同,確保了每一件產品都是「醫師真正會拿來用的東西」。
目前,安德斯醫學科技團隊約有15人,其中10位為研發工程師。團隊的核心特點是「緊密臨床聯動」:從打樣、測試到修改,節奏緊湊,能快速回應醫療現場需求。這次的開發節奏,與他過去在工研院所習慣的制度化流程完全不同——過去是制度主導設計,這次則是臨床推動開發,「我們這次做的,是醫師真的會拿來用的東西。」陳廷軒說。
「我們不是等醫師來開會給建議,而是直接跟著他們進手術、進流程,把問題即時帶回實驗室解決,」陳廷軒說。三款產品皆已進入實測階段,安德斯也同步展開送證準備,目標在2025年內完成部分產品的FDA認證。
「我們以前只會把產品做出來,現在知道要怎麼讓它被看見、被採用,甚至成為臨床新標準。」林至芃說。
他們都明白,臨床上的許多問題,其實大家早就知道,但從使用端出發的解法卻始終難以實現。而要把這樣的解法真正做出來、推進市場,靠的不是個人奮戰,而是一支能開發、能跟進現場、也能打得進市場的團隊。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我們最常被問的是:你們真的能打得過傳統大廠嗎?」 這其實是個很好的問題,因為它提醒我們要謙卑,也要清楚我們的戰場在哪裡。 我通常會說,我們不是跟大廠拼自動化設備與代工數量,而是聚焦在他們沒時間改進、卻又真實痛的地方。像新生兒呼吸道照護與插管這類場景,沒有大廠願意投入資源優化,但臨床需求卻很急迫。我們的新型內視鏡不是「一支更便宜的內視鏡」,而是一套更貼近臨床行為的流程解法。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我們團隊最缺的不是人手,而是能夠在醫材與市場中間架橋的人。 我們已經有了強大的技術與法規能力以及臨床專業醫師顧問群,但現在最需要的是懂醫療現場、又懂產品導入流程的人,例如國際市場的通路經理、培訓專員或策略合作顧問。這類人才可以幫助我們在獲證後更快進入醫院系統,也能幫忙我們把臨床價值轉換為可實施的商業模式。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最大的教訓是:有價值的事,通常一開始看起來都不漂亮。 它可能不夠AI、不夠快、不夠潮,甚至一開始沒有人看懂。但只要你親自走進現場、和使用者聊過,你會知道那個「小小的、不被重視的問題」,其實非常關鍵。 我們學會了不要只做「投資人喜歡的事」,而是要做「病人、醫師需要,但沒人做的事」,然後有策略、有節奏地說好這個故事,並逐步落實它。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把問題講得讓人聽懂:我們把很專業的臨床語言,翻成投資人、政府官員、非醫療圈也能理解的故事與價值主張。
2. 找到願意一起試的第一批醫師:在沒有銷售、沒有補助的情況下,有醫師願意跟我們一起改prototype,一起討論失敗點,這很不容易。
3. 走出國際視野:在還沒出貨前,我們就入選了SkyDeck IPP加速器、2024 SelectUSA健康科技新創優勝。2025也入選高通QITC進行合作開發;跟國際醫材夥伴建立了良好關係,這讓我們在之後擴張時會更有信任基礎。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安德斯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23
官方網站

喜歡喝飲料的話多人類。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