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灣的AI新創、中小企業甚至大學實驗室來說,想跑模型、做AI訓練,不僅要有顆會寫程式的大腦,還得先搞懂如何設定驅動、部署框架,然後還得找到最稀有的「GPU資源」。
承羽智慧的總經理陳凱迪指出:「他們有時候光是要建構底層環境、調度資源,甚至開始執行,就會遇到一堆bug卡住。」許多中小企業想導入AI,但第一道門檻往往不是技術,而是「根本不知道怎麼開始」。
買硬體太貴,雲平台又太複雜,既沒有懂AI的工程師,也不知道該選擇哪一種模型,從頭到尾充滿疑惑與不確定性。
於是,陳凱迪和2位朋友決定自己動手,從硬體開始打造一個能撐得起本土AI產業的底層基礎,主打幫企業從零打造一套「能夠跑得動的AI系統」。這就是承羽智慧的起點。
這間團隊僅有8人的公司,做事怎麼讓企業用雲端服務不到1/30的價格完成AI訓練?
不是每家公司都能用AWS訓練AI,承羽用「硬體+軟體」從頭搞定
很多人以為訓練AI一定要買上百萬元的頂級GPU,或是串接像AWS這樣的雲端平台。但承羽觀察到,多數中小企業其實用不上這麼高規格的設備,也付不起那麼高的雲端費用。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台「夠用、穩定、維護簡單」的AI伺服器。
因此,承羽透過優化調校性價比高的晶片,跑出超乎預期的效能。「相較之下,AWS的價格大概是我們的30倍,我們最多可以幫客戶節省97%的成本。」陳凱迪說。這些服務目前已被台大、衛生福利部等學研與政府機構導入。
承羽的產品線分為兩大系統:地端部署的Sailflow AI Infra,以及雲端平台Sailflow AI Cloud。
若是政府單位、大型企業或學研機構,可選擇地端部署方案。承羽會根據應用情境與預算,協助客戶從零開始建置AI資料中心,包括規劃機房散熱、電力與網路、採購運算與儲存設備,再由團隊親自組裝、測試與調校性能。硬體建置完成後,會安裝承羽自研的Sailflow AI管理軟體,管理者可自訂每位使用者的運算資源與使用時間,同時能視覺化監控整體GPU使用率與系統效能,甚至能整合納管客戶原有的舊硬體設備,提升資源利用率。
對AI開發者而言,使用方式非常直覺:登入後只需選擇預設任務範本(如圖像生成、語音轉文字),點選啟動後,系統便會自動配置並啟用包含正確驅動、框架和資源的運算環境,承羽智慧將底層的驅動、函式庫、開發框架等複雜環境進行了「模組化」封裝,並提供了多種預設的任務範本,讓使用者無需理解底層設定。
技術長莊翔甯補充:「以往部署AI環境,常常得花好幾天處理驅動和框架問題,現在我們的工具讓使用者一開機就能直接上手。」
而對於預算有限的新創團隊,則可直接使用Sailflow AI Cloud。該平台整合超過20種生成式AI應用工具,包括Stable Diffusion(圖像生成)、Whisper(語音轉文字)、Konfi UI(介面設計)與Frame Packer(影片合成)等,用戶只需打開網頁、登入帳號,即可選擇應用模組並直接使用,採分鐘計費、隨用隨付模式。
除此之外,Sailflow也將開放第三方上架模型與應用,形成一個小型的生成式AI市集。AI公司或開發者可將自家工具部署上線,承羽則提供流量分潤與基礎資源支援,協助他們推廣產品。
這樣的系統,真的只靠8個人團隊完成?殊不知,承羽智慧創辦人不在AI相遇,而是一起「挖礦」的夥伴⋯⋯
從挖礦走進AI實驗室:承羽智慧的轉型之路
承羽智慧正式成立於2022年底,但這家公司的技術根基,其實早就已悄悄發芽。
「最早我們是從挖礦開始的。」創辦人張皓俊回憶。那時正值熱潮,幾位朋友決定合資買設備、搭機房,但大家都有正職工作,實在無暇管理。他們乾脆寫了一套GPU資源管理系統,想把繁瑣的維運流程自動化,「也不是特別有遠見啦,就是嫌自己太忙,乾脆寫個系統來幫忙。」
2018年,他們的系統被一家台灣上市公司看中,團隊被併入成為獨立自主的研發部門,持續開發以GPU為核心的運算服務,並花了半年切入AI領域,隨著母公司參與上百所大學與研究機構的專案,也在實戰中逐漸打磨出自家系統的輪廓。直到疫情來襲、中美貿易趨嚴,加上與母公司「硬體導向」的策略不同——他們則想投入軟體與國際市場——3人終於決定獨立出走,承羽智慧因此誕生。
創辦人團隊的組成也頗具緣分。陳凱迪起初與一位建中同學一起投入挖礦,對方找來大學同學張皓俊加入,後來該同學轉行當醫生離開團隊,莊翔甯與張皓俊則繼續開發。
3人性格迥異,卻形成了互補。張皓俊行動快、嗅覺敏銳,是個典型的「衝勁派」,總說「先做了再說」;陳凱迪則自認「超級保守」,無論技術還是財務都盯得極緊,陳凱迪笑說:「我們一個天、一個地,但還好是對事不對人。你能說服我風險可控,我也會改變決策。」
這支團隊一路從礦場、實驗室走來,親眼見過斷電當機、供貨延期、回款延宕等無數現實挑戰,也因此格外明白,AI與挖礦雖然同樣用GPU,但穩定性與效能要求是兩回事。「我們就是一路自己摸索,邊做邊學,把系統一點一滴建出來的。」陳凱迪說。
從低空掠過到加速起飛,承羽的下一步是國際市場與策略性募資
創業至今,承羽智慧也曾經歷財務幾近見底的「低空掠過」,2025年初的晶片荒,便是一場不小的考驗。
那時整個市場陷入淡季,GPU供應鏈卡關,客戶遲遲不下單,公司幾乎整個第一季「沒有生意可做」。直到3月中後,他們才搶先取得晶片現貨迎來轉機。「我們幾乎是全台灣最早拿到顯卡的一批。」陳凱迪回憶。
創業2年,公司從2024年10月啟動募資,目標是在今(2025)年6至7月完成。不過,對這支講求風險控管的團隊而言,募資並非只是「錢多好辦事」,陳凱迪強調:「我們的重點不是錢,而是策略性合作夥伴。」
團隊希望尋找具備「海外推廣與在地維運能力」的投資方,協助硬體產品進軍國際市場。理想投資人除了資金,也能帶來高品質客戶、並提供當地售後與行銷支援。不過張皓俊強調,公司已接近損益兩平,並無現金流壓力,陳凱迪指出:「我們很挑投資人,寧可慢,也要找對的人。」
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承羽智慧的產品橫跨GPU伺服器硬體、GPU資源管理軟體以及GPU雲端服務,這些領域在市場上都有具規模的競業,承羽智慧如何脫穎而出? 承羽智慧的優勢在於熟悉從機房建置、硬體設備、管理軟體以及應用的專業知識,我們擅長利用端對端的知識以及彈性完整的技術服務,滿足客戶全方位的客製需求,所以我們有辦法在看似高度競爭的市場中切出一塊具有差異化優勢的利基,並持續擴大成果。目前,承羽智慧的技術已經獲得公部門客戶及大廠認可,同時也通過國際考驗,開始布局國際市場。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在國際市場的布局中,團隊期望能找到更多在地的AI技術與通路合作夥伴。同時在團隊擴張的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尋找到更多優秀的夥伴加入。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A:創業,或是經營一項事業的核心在於梳理商業脈絡、打造系統,接著就是不斷調整。我們仍在不斷進行這個歷程與思辯,這是學無止境的活動。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A:
1. 誠心:以真誠的心與態度對待每一位客戶及合作夥伴
2. 自律:用最嚴苛的標準看待自己與團隊做出的每一個決定。
3. 謹慎:高估每一個營運活動所產生的風險(虧損等)、低估報酬。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承羽智慧股份有限公司(C.Y.Intelligence Co., Ltd.)
成立時間:2022年
產品名稱:Sailflow AI Platform
官方網站

MBTI變了3次但鐵打的I人、咖啡重度患者。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