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創辦人是生存遊戲玩家,讓洞見未來打出下一個百億元「戶外商機」成長曲線

創辦人是生存遊戲玩家,讓洞見未來打出下一個百億元「戶外商機」成長曲線
侯俊偉攝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洞見未來,在台灣算小名氣的新創公司,成立於2018年專注於助聽器技術,關鍵核心是把聲音訊號轉換為圖像,再用AI找出其中的人聲並隔離噪音,曾經獲得高通台灣新創競賽冠軍,以及科技部(現為國科會)的新創獎項。

不過,現在他們同時開拓全新的領域。

洞見未來原本瞄準的「聽得更清楚」市場,現在要讓用戶「看得更清楚」,截然不同的兩個概念,源自於洞見未來創辦人暨執行長陳柏儒,他是一名資深的生存遊戲玩家,「在1小時的生存遊戲中,你可能有90%的時間都在摸黑尋找敵人。」

為此,洞見未來推出了一款以AI結合夜視鏡、熱像儀,同時整合可見光與熱成像訊號,在黑暗中清晰描繪物體輪廓的夜視鏡裝置,也打開了另外一扇「億級商機」的大門。

玩家變身造局者:從生存遊戲痛點,窺見億級戶外商機

漆黑的生存遊戲場,或是伸手不見五指的戶外探險,傳統夜視裝備往往在關鍵時刻捉襟見肘,微弱的光線讓影像模糊不清。而熱像儀雖能捕捉溫度,卻只能看到一團團難辨細節的色塊。

這種普遍存在於夜間戶外活動、國防安全中的視覺痛點,正是洞見未來想解決的問題。

洞見未來
洞見未來成立於2018年,最初專注助聽器技術。「處理聲音的演算法邏輯是類似的。」營運長陳宥任補充,練模型知道哪些是感測器產生的熱噪點雜訊,並提取出清晰、有意義的影像訊號的技術,同樣可以應用在夜視鏡上。 侯俊偉攝

原因除了陳柏儒是生存遊戲玩家之外,更因為處理影像跟處理聲音的演算法邏輯有些類似。洞見未來科技創辦人兼營運長陳宥任說,因為洞見未來的技術就是將聲音轉換成圖像後辨識,當然換到影像也能使用:從畫面中找出有意義的影像訊號,就像從吵雜環境中提取人聲一樣。

「最核心的難點在於低光源情況下,很多辨識就失靈了,因為訊號源不夠。」陳柏儒點出目前行業的技術瓶頸,並為此研發出洞見未來的核心技術「AI雙光融合」。

「這是我們自己取的名字,人眼視覺範圍有『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兩個訊號源。我們先把這兩種訊號源提取出來,然後透過AI演算法,將這兩個訊號源整合在一起,再去做辨識。」陳柏儒指出,這種策略可以克服單一光源在低照度環境下的資訊缺失問題。不過,AI雙光融合的目標,不僅是看到物體的存在,更要看清「是什麼」。

「傳統可見光夜視在暗房裡,看起來就是黑乎乎一片;如果是熱像儀,它只看得到紅紅發熱體,但不知道這個的細節是什麼。」陳柏儒如此對比,「我們把熱像和夜視訊號疊在一起後,不只是看到熱點,AI還可以幫你描邊說『喔,這是一個人的輪廓』或『一個動物的輪廓』。」

洞見未來_夜視鏡裝置
洞見未來AI夜視鏡裝置實際演示畫面 洞見未來

在以10公尺距離為基準的低光源測試中,該技術不僅能在近乎全黑的環境,像熱像儀一樣測到熱源,更能利用可見光細節,清晰地描繪出物體的輪廓。這種能夠在偵測到熱源的同時,精確還原物體輪廓的能力,提升了傳統夜視鏡裝置的辨識精度,目前已應用到洞見未來旗下產品「IVAS多功能夜視鏡」,其具有3顆鏡頭,結合熱成像、夜視及雷達測距儀功能,解決低光源下無法看清物體輪廓的成像問題。

洞見未來
洞見未來提供多種合作模式:可以是用於市場驗證的快速原型樣品 (POC);可以是透過經銷商,直接採購他們設計好的標準品;也可以是基於標準品,再依據客戶對於外觀、特殊規格等特定需求進行客製化。 侯俊偉攝

市場的回饋,也印證了洞見未來的判斷。

「我們去CES展發現,歐美真的對Outdoor(戶外活動)的需求非常大,」陳柏儒分享道,涵蓋狩獵、夜釣、生態觀察等多種場景,都有對於夜視鏡的需求。而在台灣的戶外展上,用於放大目標圖像的高性能夜視瞄準鏡,也受到了生存遊戲玩家的熱烈追捧,甚至出現「課金」般的購買意願,「有些裝備玩家是直接現場就問多少錢,想要刷卡下單的。」這些正向回饋,讓洞見未來更加堅定了主攻民用級戶外市場的策略,並看到了其背後潛在的巨大商機。

洞見未來
左為洞見未來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陳柏儒,右為洞見未來科技創辦人兼營運長陳宥任。 侯俊偉攝

台灣軟硬整合的獨特優勢:快速回應市場,領先純軟體或歐美模式

不過,除了技術外,洞見未來的產品在現在的地緣政治環境下,還有一個額外的吸引力,那就是「台灣製造」。

「目前看來,海外的夜視鏡瞄具,很多解決方案都來自於中國。」陳宥任分析,「所以現在『台灣自主研發』的這個賣點,其實是蠻有話題性。」這不僅滿足了戶外玩家、生存遊戲玩家對性能的追求,也切中了部分市場對非中國供應鏈的偏好。

中美角力戰
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下,隨之而來的「去紅化」趨勢,為洞見未來打開了拓展國際市場的機會之窗。「關稅議題一直在持續進行中,對我們來說,這算是一個切入點。」 Shutterstock

「夜視裝置其實都會連上網路,你需要透過網路傳輸做影像辨識或某些用途,那美國跟日本企業對於中國的晶片跟裝置都會有疑慮。」陳柏儒說,出於資安考量,日本、美國等市場對於採用中國晶片,或在中國生產的設備日益謹慎,尤其在軍警專業領域更是如此。

「這讓『台灣自主研發、非中國生產』成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切入點。」陳宥任說,這使得他們在美國市場的詢問度顯著提高。而在日本市場,洞見未來也已與日本高階影像產品廠商Elsa Japan建立合作關係,「不只是影像辨識,聲音產品也一樣,日本這幾年有些大型公司,很明確要求核心零部件不能在中國生產。」

「越專業的市場,客人對你的信任度要越高。」陳柏儒強調,特別是日本那種老牌大企業甚至會來訪廠,實地考察生產線,這時透明、可靠的供應鏈體系就很重要,而這個信任感也是一個逐步累積的過程。

至於未來的規劃,團隊表示初期會先鎖定消費性或民用領域,快速驗證技術可行性與市場接受度,並藉此積累實績與口碑。他們相信,當技術在民用領域得到充分驗證後,自然會有軍警等專業級的客戶主動找上門。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賴冠伶 創業小聚採訪編輯 賴冠伶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