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美國政府正式將智譜AI(Zhipu AI)列入貿易封鎖名單。讓智譜AI成為第一間,因開發大型語言模型而遭美國制裁的中國AI公司。
智譜AI自行研發GLM(General Language Model),在成立5年內以總募資額超過人民幣50億元(約新台幣200億元)的亮眼成績,躋身中國AI獨角獸之一。
身為第一間被美國制裁的中國大型語言模型公司,智譜AI強在哪?
中國政府鼓吹:「把成果帶出實驗室」
智譜AI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唐杰一手孕育,當時他帶領知識工程實驗室(下稱KEG)在語義分析工具以及知識圖譜領域深究。而唐杰除了是中國AI領域的學術權威,更是近期當紅「月之暗面」(MoonShot AI)創辦人楊植麟的導師。
唐杰作為中國AI領域的先行者,在2002年進入清華計算機系攻讀博士學位,並在當時與智譜AI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張鵬逐漸熟稔,選擇一同進入AI領域研究。
隨後,唐杰就帶領KEG團隊在2006年,推出以「科研情報挖掘」為主的檢索平台——AMiner,直到2010年止,AMiner已標記超過44.8萬個研究檔案,其系統也應用在中國科技部、中國工程院等20多個機構。
在接受《鈦媒體》採訪時,張鵬表示當時恰逢中國政府鼓勵大學、學院將科技成果轉移為實際應用,這也促使唐杰與張鵬決定將AMiner的研究成果進一步商業化,兩人在2019年正式成立智譜AI。
張鵬表示,起初的智譜AI還是在鑽研知識圖譜的技術,但隨著OpenAI在2020年推出GPT-3後,他們發現全球AI技術發生劇變。而他也迅速意識到,大型語言模型將成為未來AI技術的核心,而中國市場亟需擁有自行研發的語言模型技術,以減少對國外技術的依賴。
於是,智譜AI開始將大量數據進行初步預訓練,開始自行開發深度學習模型,投入開發GLM( General Language Model),張鵬解釋,相較於LLM,GLM結合了Google的BERT與OpenAI的GPT技術優勢,GLM更能處理複雜的語言任務。
智譜AI:「我們要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AI!」
智譜AI緊接著就正式推出GLM-130B,張鵬表示,其模型更是亞洲唯一入選史丹佛HELM大型語言模型測驗。張鵬認為,由於GLM-130B相較於GPT-3能夠在更低的運算成本下進行,這個優勢能讓更多中國企業應用大型語言模型技術。
而在開源方面,張鵬說明,智譜AI選擇完全開源GLM技術,包含GLM-130B的模型訓練權重、API均對外開放,允許企業與研究機構自由使用,並對GLM二次研發。他認為開源的策略讓智譜AI的技術影響力能大幅成長。
「大型語言模型的發展不應該只停留在語言處理,而應該像人腦一樣,能夠結合視覺、聽覺等,達到真正的AGI。」張鵬說明,隨著大型語言模型的技術進步,智譜AI在2023年發布ChatGLM2-6B,該模型除了提升語言推理能力,對視覺與語音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提升。此外,他們還推出了VisualGLM,讓語音、圖片與文字能在同一對話框使用。
眼看ChatGPT推出GPT-4,智譜AI也在長文本、多模態(圖片、語音等)面向加以著墨,並在同年推出GLM-4,張鵬分享,團隊嘗試讓AI具備使用工具的能力,使其能夠自主搜尋網頁、程式製作(Code Interpreter)等。
「我們並不想只是追趕GPT,而是要找到適合中國市場的AI技術途徑。」張鵬強調,智譜AI能讓AI更具備自主學習能力,以減少AI幻覺的發生。
不怕美國封鎖,未來走向值注意
智譜AI之所以能快速發展,正是得力於龐大資金的挹注。2023年,智譜AI獲得25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00億元)融資、2024年再獲30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20億元),其中包含阿里巴巴、騰訊、美團等中國企業聯合投資。另外,更吸引海外資本沙烏地阿拉伯Prosperity7 Ventures的投資。
雖然美國對中國企業嚴加防守,將智譜AI列入限制貿易名單,但智譜AI也回應,該決定完全不會對公司產生實質影響,仍能以自主研發AI加速器、加強與中國本土供應鏈的合作等,與GPT-4匹敵。
張鵬表示,智譜AI的未來目標是實現AGI,未來更計畫會透過多模態技術,將大型語言模型與AI Agent進一步結合,使AI更快落地應用,而公司正在研發超智慧對齊(Superalignment)技術,讓AI系統能真正協助人類完成工作。
在中國AI競爭日益白熱化的情況下,智譜AI能否不畏懼封鎖,並持續帶領中國大型語言模型發展?又或是真的創造適合中國市場AI途徑?這想必仍然是眾人拭目以待的焦點。
參考資料:《Turing Post》、《Bloomberg》、《TechCrunch》、《鈦媒體》、《36kr》

喜歡陽光、腳踏車還有奶油美式。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