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now offline.

和DeepSeek並列「杭州六小龍」,中國獨角獸強腦科技讓《黑鏡》成真

和DeepSeek並列「杭州六小龍」,中國獨角獸強腦科技讓《黑鏡》成真
強腦科技官網
分享
收藏
已完成
已取消

裝上右腳智慧義肢的林韵,身穿深藍西裝、胸別玫瑰,自信地在上海外灘翩翩起舞;學習鋼琴僅30天,左臂到手掌皆是仿生手臂的古月,成功完成四手聯彈的演出。

這些,都是2021年強腦科技(BrainCo)的發表會現場。

強腦科技是中國AI獨角獸、「杭州六小龍」之一,更是第一家入選哈佛大學創新實驗室的華人團隊。除了開發身心障礙人士所需的義肢外,也有睡眠科技,甚至是「神經調控」的產品,像極了科幻影集《黑鏡》會出現的公司。

智慧仿生手、自閉症社交訓練、睡眠科技產品深海豚,強腦通通都有做!

強腦科技成立於2015年,致力於開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也就是讓大腦與外部設備直接連接的技術,透過感測器與演算法識別大腦訊號,以達到設備控制的目的。沒錯,與Elon Musk的Neuralink一樣。

腦機介面技術,在20世紀初即成為全球科學研究領域的熱門議題,而中國更將此技術視為國家級戰略科技發展方向。

強腦科技在技術研發上取得了多項突破,特別是在非侵入性治療方面,為許多患者帶來全新的解決方案。公司創立之初便以「讓千萬名截肢者,能夠自如操控義肢」為目標,後來逐步拓展至腦疾病治療及健康管理領域,推動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強腦科技與腦機接口技術.jpg
強腦科技成立於2015年,致力於開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也就是讓大腦與外部設備直接連接的技術,透過感測器與演算法識別大腦信號,以達到設備控制的目的。 強腦科技官網

與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不同,強腦科技的方案無需開顱手術,而是透過非侵入式技術建立訊號傳輸管道,使其能夠更廣泛應用於醫療康復、神經調控、睡眠科技和教育等領域。

2019年,強腦科技推出的BrainRobotics智慧仿生手,成為全球唯一能讓身障人士獨立控制每根手指的義肢,並獲選為《時代》周刊年度百大最佳發明。此外,該產品通過美國FDA醫療器材II類認證,使強腦科技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該認證的腦機介面公司。公司推出的智能仿生腿,更在2023年杭州亞帕運上,成功協助身障人士攀岩,展現腦機介面技術的無限潛力。

公司也將腦機介面技術應用於自閉症兒童的專注訓練,推出「開星果」腦機介面社交溝通訓練系統,並與中國科學院、復旦大學等機構合作,研發了FOCUS Headband專注力頭環,利用腦電波監測使用者的專注力狀態,並提供即時回饋。

該產品曾在中國部分學校試點,但因涉及教育監控與隱私問題引發社會爭議。雖然在學校應用受到限制,該技術仍被NBA球員、F1賽車隊等體育領域採用,用於提升專注力與認知訓練。

同時,強腦科技積極拓展至睡眠科技市場。2023年,他們推出「深海豚」智慧安睡儀,透過腦電偵測、經顱電刺激技術(CES)與AI演算法,為用戶提供個人化的睡眠解決方案。該產品上市後迅速成為天貓「睡眠儀熱銷榜」冠軍,顯示市場對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廣泛接受度,該產品更獲得超過2億美元(約新台幣65億元)的融資。

強腦科技希望未來能透過腦機介面技術實現「意念打字」,取代傳統的鍵盤與滑鼠,進一步提升人機互動的方式。該技術目前仍處於開發與測試階段,尚未正式商業化。

成立10年,強腦科技成功開發9款產品,並於2018年進駐杭州餘杭,成為城西科創大走廊的重要企業,也因此和DeepSeek、開發出《黑神話:悟空》的遊戲科學等公司合列為最新的「杭州六小龍」名單。

而這家神奇的獨角獸,起點其實來自哈佛大學校園內。

因實習生一句話產生創業念頭,哈佛博士盼改善身心障礙者生活品質

強腦科技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韓璧丞,擁有哈佛大學腦科學中心博士學位,專注於神經科學與腦機介面技術的研究。2014年,他進入哈佛大學攻讀博士,並在哈佛腦科學中心組建技術團隊,開始探索非侵入式腦機介面技術的應用。他的研究聚焦於如何透過腦機介面技術改善身心障礙者的生活品質,並為神經系統疾病患者提供創新的技術解決方案。

在哈佛的研究團隊中,一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實習生因實驗室事故失去了右手,開啟韓璧丞對腦機介面技術的更深刻思考。

「我們能不能做一隻用大腦控制的義肢,讓我可以像以前一樣自由控制它?」這名實習生的提問激發了韓璧丞的創業靈感,他決定開發非侵入式腦機介面義肢,讓身心障礙者能夠恢復手部運動功能。

然而,手部是人體最複雜的器官之一,控制34條不同的肌肉需要極其精準的訊號捕捉與解碼技術。當時的技術條件對非侵入式方案來說仍是一大挑戰,韓璧丞的團隊努力了整整7年,也無法讓仿生手臂像人類手臂一樣靈活,甚至一度懷疑是否非侵入式是個錯誤的選擇。

後來的轉機,來自一位儘管截肢卻仍在追夢的鋼琴手林安露。為了幫助她實現彈鋼琴的夢想,他們測試了林安露整個雙臂的訊號並為她安裝仿生手。

結果,裝上仿生手臂的林安露還是只能動一些手指,無法熟練演奏鋼琴,不過林安露並沒有放棄,每天還是帶著仿生手鍛鍊13個小時,韓璧丞才從中發現,原來演算法也要隨著人類活動訊號的累積進行調整。而這個新演算法,最終成為強腦科技的關鍵基礎。

是監控或監測?強腦科技捲入「意念控制」爭議

不過這個應用也引發了一些爭議。

強腦科技開發的FOCUS Headband頭環原本用於監測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狀態,但因為老師與家長也可以透過APP同步查看數據,進而引發「監控」輿論,當地教育局也馬上下令學校停止使用該設備。

強腦科技的回應則強調,為了改善大腦功能與學生專注情況,而非行為監控。不過學界與教育界之間的正反意見並未因此而有共識。北京師範大學腦認知教授羅躍嘉指出,透過腦波檢測注意力在腦科學領域並非新概念,強腦科技的FOCUS Headband就將這項技術商品化;中國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則認為強制要求學生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並不符合兒童發展規律,可能會適得其反。

中國小學.jpg
強腦科技開發的FOCUS Headband頭環,之前在中國某間小學引發爭議。該產品原本用於監測學生上課時的注意力狀態,老師與家長可透過APP同步查看數據。然而,當地教育局在輿論發酵後,立即下令學校停止使用該設備。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除了技術層面的爭議,「意念控制」的概念也引發倫理討論。部分業內人士擔憂,腦機介面技術若未來發展到「主動干預」階段,是否可能被用於行為監控或影響使用者意識。羅躍嘉強調,目前腦電技術的應用仍屬於「被動接收」範疇,例如癱瘓患者已能透過腦波開關電視,但這僅是透過特定腦電訊號觸發裝置,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意念控制」。

儘管如此,腦機介面技術的發展仍受到部分科學界人士的高度期待。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楊雄里探討了類腦智能的未來發展。他表示如果能進一步借鑑人類大腦的運作機制,人工智慧的發展將達到新的高度。

當然,這一切都必須符合社會倫理的規範才行。

本文初稿由AI撰寫

資料來源:《強腦科技官網》、《新浪財經1》、《浙江省科學技術廳》、《MIT科技評論》、《新浪財經2》、《Harvard Business School

TAGS: # AI
延伸閱讀
本文作者 蔡愷恆 創業小聚特約編輯 蔡愷恆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

使用會員功能前,請先登入

  • 收藏文章
了解更多關於創業小聚的資訊,歡迎透過以下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