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快速成長,連帶讓電力需求也大幅提高,未來將是「人類與AI機器人搶電的時代」,這更凸顯能源發展的重要性。
台灣並非生產能源的大國,考量到產業發展與國安,未來該如何面對這個情況?台灣新創能否成為有力要角?
2024 Meet Taipei的永續創新講座以「創新技術打造綠色未來,永續能源『能不能』?」為題,邀請研發核融合技術的聚界潔能、氫能源的氫豐綠能科技和KPMG,從國際發展與商業模式的角度,分享新創如何搶攻能源新機會。
「現在就是什麼都不永續,因此我們才需要做永續」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的社會影響力及永續創新服務協理侯家楷表示,在新能源不充足的情況下,新科技也將成為不永續發展的幫兇。
舉例來說,大量發展的新科技在訓練新的模型時,經常耗費大量能源,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卻一直成長。雖然聯合國1987年就開始談論永續,然而,現在這個永續能源最缺乏的年代,才讓大家意識到永續該運作、如何賺錢。也就是說,如何在盈利和永續之間達到共榮成為企業課題。
侯家楷提到,企業發布永續報告書不是慈善成果的表達,主要是得避免營運過程中製造了環境、社會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還要從中找尋商業成長、創新的策略。
他分別舉例,知名國際企業聯合利華以有效降低水資源消耗當作肥皂開發的目標、芬蘭石油公司Neste運用動物廢棄內臟創造更低碳的選項,而台灣更有新創團隊IMOSA專注在為乳癌患者良生打造術後內衣,這些創新應用的原點,其實不在技術、科技,都是企業主轉換看待永續議題的「思維」。
他強調,慾望無窮是人類的天性,也是進步的根本。但我們現在需要的新能源、新科技、新商業並不是縮衣節食,而是運用新的思維打造更高效能、更低資源需求的永續創新解方。
「AI需要的能源,只有綠能,也就是核融合才能滿足」
而後,聚界潔能國際亞洲分公司執行長張立荃接著提到如何找到新的能源來源,並談論它對於打造永續能源的願景與目標——核融合。聚界潔能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與從事核融合技術開發的子公司,他們期盼能透過核融合闢出能源的新管道,並嘗試打造產、官、學一條龍的基地。他們已經與COP 30(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的主辦國巴西政府簽署MOU。
張立荃表示,新能源若是可以突破,能夠成為一個最新的產業。如果台灣可以開發出來,不會只有台積電「護國深山」,還能夠讓台灣在國際上成為十分突出的存在。
張立荃不斷強調,聚界潔能希望推動「產官學」,讓學生能夠參與並看見核融合的過程,學習相關知識,以培養下一代的能源知識和人才。
大多人對於核融合是陌生的,需要投資會較為謹慎,多會先詢問政府支持程度,以及將來的產品開發時間。張立荃分析,日本燃料大量依賴進口,近期因國安關係,將核融合成為他們的研究主題。他認為,日本當今的政策是可供台灣借鏡的例子。
「我們會拒絕一般的天使,他只是給你錢,但我要的是出海口。」
氫豐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明憲為本場活動的壓軸,說明在能源業界的新創如何說服投資人,並如何在市場中找到出路。
他的團隊是工研院綠能所出身,致力於以「氫」元素打造新型能源,用電池當作載體,強調要解決工業汙染、回收廢氫以及供給綠電,目前已經與車王電子合作,預計於2026年生產出第一台氫能電動巴士。
林明憲認為投資人最看重的不見得看的是技術,商業模式也十分重要。他也強調,如何依照半導體或是加工廠的痛點下手,並嘗試新的技術,像是工業的餘氫、混氫而非純氫,同樣是需要說服投資人的要點。
「台灣實際上沒有天使,也沒有創投。」林明憲提到過往的在能源產業融資經驗時直言。他提出,不一定要接受一般的創投或是天使,更實際、更有效率的是,直接與上下游合作。
向上,與供應商討論加工來源;向下,說服運輸公司轉為氫能。林明憲說:「這樣就能串成一個產業鏈了。」他也強調,若要出海,產品定位要弄清楚,因為投資者看的是:「你實不實際?」
林明憲和張立荃都提到,設定短中長期目標、找到關鍵合作夥伴是能源新創將資源花在刀口上的關鍵,但能源作為個產業的基礎建設,創新發展也需要各方角色一起加入,AI時代下台灣除了半導體之外是不是還能有其他可能,值得大家一起投入。

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meet@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