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看到成品,很常以為我們是有100多人的團隊。」沃司科技執行長蘇紀安的言語中充滿自信,這份底氣來自團隊過往豐富的產業歷練。雖然僅有20多名員工,卻匯聚來自聯發科、鴻海等大廠的資深工程師,核心團隊平均擁有超過15年的產業經驗。
數位轉型就像蓋房子,需整合多種硬體設備和雲端系統,但很多企業不知該從哪開始。沃司科技旗下的VDP、VAP、VIP三大產品,就像數位轉型的「地基」、「樑柱」和「裝潢」,涵蓋數據收集、分析自動化和視覺化呈現等所有環節,協助企業快速完成數位轉型。
以其備受國內多間金控集團青睞的DCIM為例,它結合3D視覺化技術,將機房內所有設備的狀態和溫度、電力消耗等數據以直覺的方式呈現,大幅提升管理效率。此外,這樣的模組化設計更縮短70%的開發時間與成本,讓企業能快速導入,也因此成功吸引沃爾瑪等國際客戶的青睞。
這支僅有20人的精實部隊,是如何將過去的SI經驗和產業知識模組化,打造出媲美百人團隊的產品,並成功拿下台灣多家知名金融集團等超過20家海內外企業客戶的訂單?
透過數位孿生,讓工廠「無死角」被看見
許多傳統產業想擁抱數位轉型,卻常因AI、IoT領域的複雜性而卻步。每個產業都有不同的硬體設備、通訊協定和雲端平台需求,如何整合這些元素往往讓企業傷透腦筋。
相較於傳統SI廠商最大的不同,沃司科技提供提供的是從「觀念發想」到「產品上市」的完整服務,只要客戶提出數位轉型的整合需求,團隊就會協助客戶將概念落地。
從了解客戶需求開始,團隊提供一站式AIoT解決方案,協助他們將抽象的想法轉化為具體的視覺化設計,再制定開發規格,並且沃司科技更與Intel、NVIDIA、高通等硬體巨擘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能根據客戶需求選擇合適的硬體合作夥伴,開發軟體並整合雲端服務,以最彈性的方式完成客戶需求。
但是,沃司科技最大的真正價值,其實是讓客戶一開始就能「看見」產品的雛形。
「三個平台」加速企業數位轉型,打造產業Know-How
「人類再聰明,一次大概也只能記住11個東西。」IA主管蔡武奮談起傳統大廠以往查看資訊的使用痛點,在於傳統工廠會在產線上設20幾台大型螢幕來顯示資訊,現場看起來壯觀,但管理者卻難以快速掌握關鍵資訊。
「大家都以為跟台積電用一樣的設備就能做出一樣的東西,但都忽略了一個事情,即時修正跟調教才是最難的。」蔡武奮解釋,製造現場中會影響成品的環境變數就多達十多種,複雜程度超乎想像。多層次設計的3D建模技術,正是要將這些複雜的變數和資訊,以更直觀、更有效率的方式呈現,滿足製造業客戶對「臨場感」的需求。
以資料中心管理為例,沃司科技的DCIM應用,以3D直觀地呈現機房內所有設備的狀態與電力消耗等資訊,甚至能深入到管線層級,掌握冷卻系統的運作細節,還能與門禁系統整合追蹤人員進出紀錄,有效解決資料中心環境複雜、管理不易的痛點。
這是怎麼做到的呢?
他們將過往的系統整合 (SI) 知識「模組化」, 並推出三大可堆疊的核心產品:VDP、VAP和VIP,分別負責數據收集、數據分析自動化和視覺化呈現。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客戶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彈性組合這些產品,打造專屬的系統。
首先,VDP就像一個數據吸塵器,能快速收集各種感測器和機台設備的數據,並進行統一管理。它內建了多種工業常用的通訊協議,並支援客戶自定義數據擷取和處理流程,解決了以往數位轉型時硬體設備之間不相容的困境,確保資料收集的完整性和效率。
接著,收集到的數據會送到VAP平台進行分析和自動化處理。VAP允許客戶整合其他外部系統,並自行定義各種數據分析和自動化的規則。例如,客戶可以設定促使工廠機台亮紅燈的條件,讓資料在條件觸發時自動上傳。
最後,VIP平台則將所有數據和系統運作狀態,以直觀的3D動畫和客製化儀表板呈現,猶如戰情室般讓管理者能夠輕鬆掌握全局資訊,客戶甚至可以自行拖拉儀表板上的燈號、指針,打造專屬的視覺化介面。
為滿足3D模型的精準度需求,沃司科技就與NVIDIA合作導入Omniverse平台並探索其在製造業的應用,例如模擬生產流程和優化效率,創造品牌、夥伴與客戶三贏局面。
「這套平台就像系統家具的概念,我們將大部分的開發工作都預先完成,客戶只需要根據需求進行簡單的配置和調整。」蘇紀安強調,以大型客戶案子來說,原先2年才能建置完成,但現在6個月就能快速部署所需的解決方案。
從大廠老將到AIoT創新者
蘇紀安和蔡武奮,都是擁有超過20年科技產業經驗的沙場老將。
蘇紀安過往曾在群創、聯發科等多個大廠,並曾在聯發科負責商業開發,成功帶領團隊打入三星手機供應鏈,後來因緣際會下加入沃司科技;蔡武奮過往則曾在HP、台灣應用材料等大廠,為沃司科技奠定了深厚的技術底蘊。
「我喜歡追求高成長性的目標,不想在大公司裡面當螺絲釘。」蘇紀安笑說具有挑戰性的環境反而更能激發自己的成長潛力,但他也坦言擔任執行長的壓力不小,特別是在初期發展過程中,團隊就經歷了從「代工思維」到「自主研發」的轉型陣痛。
由於初始團隊成員過往大多來自鴻海,習慣於按照客戶的規格需求進行開發,但創業後,他們必須學會從客戶的需求出發,思考如何定義產品規格,並打造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當時團隊常因為對產品規格的理解不同,出現溝通上的誤會導致專案進度延宕,客戶需求也無法被滿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蘇紀安進行了一系列組織調整和企業文化改造,並引入了TPM (Technical PM) 的角色,鼓勵工程師主動了解客戶需求,並將客戶的想法轉化為可執行的產品規格。
蔡武奮同樣強調深入了解產業的重要性,他認為唯有親身參與才能真正理解客戶痛點。「如果你沒有到現場或產業裡面去,真真實實的動手做過,你對那個領域的理解永遠叫做隔靴搔癢。」這種保有好奇心、解決問題的精神也成為團隊的組成精神。
目前,沃司科技主要有三種收費方式:軟體授權費用、客製化服務費用和年度維護費用。透過持續性服務模式,而非一次性買斷,沃司科技能與客戶建立長期的合作關係,並持續提供支援和服務。
未來,沃司科技聚焦於資料中心、智慧製造和零售服務三大領域的持續深耕,以及東南亞、東北亞市場的拓展。其中,蘇紀安更看好資料中心的需求,以及台灣智慧製造的發展潛力,期望能持續透過雲端服務的優勢,持續以精進技術、深耕產業的信念,創造更大的價值。
創業快問快答
Q:最常被客戶或投資人問起的事情?您會如何回應?
A:公司怎麼會有兩種差異甚大的生意型態(SaaS訂閱制&專案系統整合)? 公司有兩個成長引擎,比起只有一顆引擎的公司會飛得更高更遠
Q:要達到下一步目標,團隊目前缺乏的資源是?
A:拓展國外市場的高手&資源
Q:創業,教會了你哪些事?簡單分享創業至今以來的心得感想?
1. 不要怕失敗,失敗是成功最好的養分
2. 市場是最好的老師 (快速把產品推到市場驗證就對了)
3. Win-Win 的生意才能走得長久 (維持Partnership的不二法門)
Q:創業至今,做得最好的三件事為何?
1. Team Build (組織改造;從OEM心態,調整為以客戶導向 & 企業願景與企業文化之建立)
2. Partner Build (與不同Domain之Leading company建立互信、互惠、互利之長遠partnership)
3. Core competence Build (將過往SI經驗轉化為VDP/VAP/VIP等平台產品)
團隊資訊
公司名稱:沃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2018
產品名稱:DCIM (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智慧製造解決方案
官方網站

遊走在人文與科技之間,雖然是個J人,但卻熱愛各種跳出框架、叛逆的人事物。2011年起《數位時代》開始以Meet社群品牌推動創業家們的交流連結。從新創團隊的採訪報導、創業小聚月會的分享、產業沙龍的分享, 提供創新與創業社群相互分享與媒合的平台。 新創團隊採訪請來信:lauren.lai@bnext.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