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引領全球科技創新、推動半導體產業變革的龍頭公司Intel,自2021年基辛格(Pat Gelsinger)重返Intel擔任執行長以來,市值從2024年初至今蒸發超過一半。
Intel在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公告後,單日股價暴跌26%,市值跌破千億美元,是2013年以來的最低水準。不只股價,Intel營收也持續下滑,2024年第二季度營收對比2023年同季度下降0.9%。依照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換算,Intel第二季淨利暴跌85%,讓投資者對Intel未來的信心急遽下降。
曾受高度期待的CEO,重振策略備受外界質疑
自基辛格上任以來,他大力推動「IDM2.0」戰略,試圖藉此重振Intel的製造業務,並進軍第三方晶圓代工市場。儘管基辛格的回歸受到外界高度期待,但實際上Intel的技術創新速度卻未能跟上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為了降低對台積電代工的依賴,Intel計畫在2026年增加自家晶圓製造的比例,但轉型過程伴隨著高昂的成本與風險。根據報導,Intel正加速Intel 4和Intel 3技術的量產準備,並計劃在2025年推出更新的Intel 18A製程。
然而,Intel的晶圓代工業務已連年虧損,2024年第二季度虧損高達28億美元(約新台幣900億元),且預估短期內將持續虧損。
面對嚴峻的財務壓力,基辛格啟動「成本縮減計劃」,目標是在2024年將資本支出削減20%以上,縮減到250億至270億美元(約新台幣8,685億元),並在2025年進一步削減至200億至230億美元(約新台幣7,398億元)。
為此,自2023年起至2025年間,預計裁減約15,000名員工,約占公司全球員工數的10%,進一步減少營運費用;此外,為進一步緩解現金流壓力,Intel將「暫停配發股息」。自1992年以來,Intel一直向股東派發穩定的股息,此次暫停股息顯示Intel當前財務狀況並不樂觀。
除了暫停配發股息,Intel還計劃縮減全球的不動產規模,預計退出或減少3分之2的全球不動產投資,以提升資本效率並集中資源在核心業務上。
輸在起跑線,還能迎頭趕上嗎?
除了財務泥淖外,Intel在技術創新領域的困境同樣不容忽視。儘管Intel在AI和PC領域推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包括下一代AI PC處理器「Lunar Lake」和AI伺服器晶片「Gaudi 3」,但在這些領域,Intel面臨著輝達(Nvidia)和其他競爭對手的強大挑戰。
輝達的GPU技術在AI訓練和推理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並且已成為雲端運算和AI應用的標準設備,而Intel的AI伺服器Gaudi 3雖聲稱具有更高的性價比,但能否在市場上取得突破,仍有待觀察。
此外,Intel原在CPU領域的領先地位也逐漸被AMD蠶食,AMD的Ryzen和EPYC處理器在性能和能效上均獲得市場認可,並進一步加劇Intel在數據中心和消費者市場的壓力。為應對來自AMD的挑戰,Intel積極推動新一代處理器的開發,希望透過技術進步挽回市占率。
Intel面臨的挑戰比以往更加艱鉅,無論是在財務壓力下的大規模裁員,還是技術創新領域的競爭壓力,都讓Intel的復甦之路充滿不確定性。儘管2026年的自家晶圓製造計畫可能帶來轉機,但Intel能否實現重新奪回半導體龍頭地位,仍需經過時間和市場的考驗。
資料來源:DIGITIMESASIA、Tech.co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用戶成長中心》,初稿由AI協助整理,編輯:支琬清,原文標題:市值崩跌十年新低、淨利大減 85%!曾經的半導體巨頭英特爾怎麼了?